文章详情

我们怎样克服死亡恐惧?

发表于 2019-04-02 16:06
  心理导读:子宫永远是胎儿最舒适的场所,但很快,胎儿就会离开子宫,饥饿、寒冷和皮疹随之而来,这些不良因素只要到了一定的程度都会致命。虽然此时的婴儿不知道什么叫作恐惧,但他们面对死亡的信号已经有了痛苦的反应。   ---www.tspsy.com
 
心理咨询案例:死亡恐惧来自哪里?

人类怎样克服死亡恐惧?
 
  古代的经院哲学中,经常会营造一种超越自然的世界。在那个世界中,有各种神灵,哪个人够虔诚,够善良,就可以得到永生不死的权利。但这种虚构的故事只能给人类短暂的安慰,当死亡来临时,人们除了陷入深深的恐惧、或者祈求神灵之外,别无他法。
 
  时间飞速流转,人类的理性精神开始崭露头角。古希腊先哲伊壁鸠鲁认为,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其实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如果我存在,那么死亡就不存在,如果死亡来临了,那我肯定就不会存在”。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伊壁鸠鲁认为死亡和我们根本没有关系,所以我们只需要快乐的生活即可。这种思辨的哲学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刻。但是,伊壁鸠鲁的思想境界好像很难达到,因为人们畏惧的可能从来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死亡到来之前的瞬间。
 
  现在,很多哲学家们对于死亡有了全新的看法。他们认为,面对死亡时有恐惧心理非常正常,它时刻提醒着人们时间的有限性。为了应对死亡,人们一方面创造出灵魂和神灵的概念来安慰自己,平复自己的心灵;另一方面,人们则运用理性思维来研究死亡,并因此创造出许多伟大的哲学理论。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于感官世界的了解越来越深刻,人们破除了迷信的枷锁。这虽然是人类思想的一次重大突破,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对死亡的焦虑与恐惧,而这股力量又在推动着人们研究处在死亡焦虑之下的人们的行为与存在的意义。如果人类能永生,不必为死亡而焦虑的话,那生命的意义就会被搁置,因为人们有无限多的时间来放纵和挥霍,正因为有焦虑的任在,人们才会认认真真地审视自己。至此,人们的主要精力从究竟如何永生,变成了研究如何在死亡的焦虑下探索生命的意义。
 
  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因为对死亡的恐惧,激发人们在艺术、语言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发展。它创造了古埃及金字塔,教堂以及享誉世界的名画,它还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冲突和战争。在认识到死亡将至的时候,我们很可能会弄坏自己心爱的马车,将自己的身体晒黑,无节制地消费,渴望成为一个有名气的人。哪怕成名只是短暂的一-瞬间。死亡让我们的身体感到不适,在这个时候,我们不得不采取一些行动以使生命变得有意义,即便我们知道,这对延缓死亡没有什么作用。
 
  我们从小到大听过无数人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战胜死亡、逃出生天的故事,故事的内容涉及各个时代、各个国家。德意志帝国的“铁血宰相”俾斯曼曾经说过,他在年轻时接受过27次决斗,有很多次都是险象环生,差一点就送了性命。这些事都说明了一点,那就是所有的生物都具有一种面对死亡时进行自我保护的本能。从感官世界创立之初,生灵们就尽自已的所能生存繁衍。
 
  例如,当我们发现自己的房间有一只蟑螂时,我们可能会拿起自己手头上的工具准备将它打死;但在这一过程中,蟑螂一定会竭尽所能地与死亡做抗争,它会尽力脱开我们的每一次攻击。但是,人类和蟑螂这样的动物不同,因为我们知道,自已无论有多么强大的力量,在与死亡的斗争中终究会失败。这种思想会导致人们极度不安,因为我们恐惧死亡,我们想要存活下来。但事实上,存活只是暂时的,死亡才是永远的归宿。
 
  恐惧是生物对死亡来临时的本能反应,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都具备。当麋鹿看到狮子扑过来时,它会因为恐惧而拼命奔跑;当人类遇到持刀歹徒时,可能因为恐惧而逃跑,或者拼命搏斗。但是,人类的恐惧感却更加强烈而持久,因为在危险之后,人们的内心还是潜伏着恐惧,我们担心服运会再一次降临。例如,当年迈的人得了重病之后,即便后来他痊愈了,还是可能会因为担心而惶惶不可终日。一只第二天就要被屠宰的山羊不会有任何恐惧,而十天之后要被处以绞刑的人每天都有可能被恐惧所折磨。
 
  值得庆幸的是,人类的智慧不仅仅让我们意识到潜在的危机,也让我们知道如何应对这种可怕的恐惧感。人类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为生命赋予了意义,并自行设计了有价值的行为以及获得永生的方式方法。
 
  我们认为,自己的死亡只是一个很小的个体发生了变化,只要身后那个更大的意义与蓝图还在,确切地说应该是对世界的影响还在,我们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艺术大师希望自己的作品流芳百世,伟人希望身边的建筑物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富商喜欢将自己的财富留给子孙后代,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被怀念,被铭记。当肉体不再的时候,我们还是会靠着我们的子孙和周围记得我们的人继续活着。
 
  这些超越死亡的文化让我们感觉到自己对于感官世界的卓越贡献,让我们得到某种程度上的永生,让我们似乎找到了生命的意义。至少,克服潜在的恐惧已经没有问题。
 
  告别了郁闷之后,我们开始从制造怪力乱神转变为研究个体的意义所在,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自尊。每个时代的普遍价值观都不同,这决定了每个时代,每个人维护自尊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对于很多原始部落来说,谁拥有的牛角最多,或者谁奔跑的速度最快,谁就是最有价值的人。自尊让我们每个人都相信自己生命的独特性,相信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绝非普普通通的物质载体。借此,人类摆脱了对于死亡的恐惧,并且在漫长的历史场合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古希腊历史学家修西得底斯认为,长期暴力冲突的根本原因就是人们意识到死亡很快来临。苏格拉底在服毒自尽前说的最后一句富含哲理的话就是:“活着就是了解如何死亡。”对于唯心主义集大成者黑格尔来说,历史记载的事件都属于人类如何应对死亡的范畴。
 
  在生命之初,我们的智能和动物的差别并不大。可惜的是那段时间的记忆我们仿佛无法找到,我们知道自己的名字,却无法记住获得名字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其实,从我们真正有自我意识的时刻是在5岁左右;5岁之前的这段时间,看似黑暗,其实对我们的影响非常深远。
 
  在这一时期,最需要的是父母的爱和保护。孩子被父母轻轻地抱着,吸吮着乳头,他才会感到有安全感,才会停止恐惧和焦虑,并大胆探索周围的世界。他们会在自己家里爬来爬去,充满好奇地探索着他可以看到的所有缝隙和角落。但他们疲惫的时候,只需要呼喊或哭闹,父母就会为他们换洗尿布,让他们躺在怀里休息,什么都不用做,他们就能获得周围人的爱护和肯定。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孩子如果还想获得父母更多的肯定,就不能随心所欲,要对自己的欲望有所克制。而且,随心所欲的直接代价有可能是致命的。例如,孩子不知道刀具的危险,贸然触摸如果划伤动脉,就会引起严重的后果。但是,孩子的意识远远不及成人,教育和劝说还不能对他起作用:于是,父母就通过肯定他的良好行为,谴责他的不良行为来达成目标。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如果不按照家人的要求去做,他就得不到家人的关爱,而且还会受到冷落。这让传手知道了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自尊应运而生。而自尊对干缓解死亡的恐俱有首重要的意义。
 
  子宫永远是胎儿最舒适的场所,但很快,胎儿就会离开子宫,饥饿、寒冷和皮疹随之而来,这些不良因素只要到了一定的程度都会致命。虽然此时的婴儿不知道什么叫作恐惧,但他们面对死亡的信号已经有了痛苦的反应。在出生1年以后,随着不完全的自我意识出现,婴儿会认识到自己的弱小,他们开始害怕黑暗、陌生人和形状较大的动物。在长大几岁后,孩子可能会看到被蒙上白布的爷爷或外祖母,这时候的他猛然发现,自己终究有一天也会死去,这种恐惧很可能会一直伴随着童年。很多心理学家认为,三岁的孩童已经可以意识到死亡,他们会采用一些应对恐惧的方法?ご笾螅捎玫姆椒ɑ岣酉冉?
 
  年龄小一点的孩子通常会把死亡和睡觉联系到一起,他会认为死去的人会在某一时间再次醒来,或者他们会采用分散注意力的方式,用玩耍来填满意识。在很多童话故事中,死亡被拟人化,如披着长斗篷的死神,邪恶的女巫和食人魔等。但这种诠释方式反而使死亡变得可以避免,因为故事的主人公往往可以通过自己的勇气和智慧逃脱死亡的笼罩。
 
  最初,孩子们相信父母无所不能,因为父母可以在一定时期满足孩子任何肉体和精神的需求,所以,孩子也有理由相信超自然力量是存在的。那是一种可以超越生死的力量。 长大一些后,孩子又在各种神话故事中获得鼓励,渐渐相信死亡可以被超越。但是,这段时间永远都是短暂的,随着孩子的意识慢慢觉醒,他就会意识到死亡在所难免,在这个时候,仅仅依靠转移注意力已经克服不了对死亡的恐惧了,他开始换用另一种方式来完成。
 
  心理学家曾经对5岁左右的德国儿童进行过这样的实验,他们拿着各个国家的孩子的图片让他们选择喜欢与哪个国家的孩子做朋友。大约有半数多的孩子选择外国人,但当这些孩子被提醒死亡将要临近时,几乎全部的孩子会选择本国人。这种现象在大人面前体现得更为明显:当一个德国人被提醒死亡终至的时候,他会对德国人表现出莫大的亲切,对德国文化也会有莫大的认可。通过这些实验我们了解到,死亡和文化是可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其实,不仅仅是文化本身,文化符号也可以抑制我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在18世纪60年代,学者们曾经做过个非常有趣的实验来说明这个道理。他们找来了70名成人,每10名一组,共分成两组。先让第一组人来到一面墙旁边,给他们每人一个钉子,一把锤子,让他们把钉子钉进墙里,第一组的人完成任务的时间平均是3分钟,最慢的那个人也没有超过4分钟。第一组完成后,学者们在邀请另外一组人将钉子钉进墙内。与第一组不同的是,钉钉子用的锤子被换成了十字架。结果发现,第二组所有的时间平均是9分钟,比第一组所用的时间长了三倍。实验结束后,当被问到第二组人的感受时,他们很多人都会表示在钉钉子的时候心情糟透了,甚至有人想到了死亡。
 
  由此可见,即便他们之前没有接受过死亡暗示,也会因为有关温暖或信仰的道具和死亡联系到一切。第二组的被试者由于想到自己正在亵渎圣物,所以他们在隐约中意识到自已可能会得不到所信仰事物的保佑。
 
  (编辑:tspsy-陌陌 | 来源:新浪博客)

版权声明:标注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部分资源来自互联网,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与讨论,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10-2017 TSPSY All Rights Reserved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微信号 15232608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