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现代宗教的人性观

发表于 2019-10-29 15:44
  心理导读:历史宗教对世界的态度有了一个重要的转变在原始宗教中,人类与社会以及周围的世界实际上没有什么距离,男女众人认为他们只是社会和自然的一部分,而在历史宗教中却有一个在此之上的超越世界。    ---www.tspsy.com
 
现代宗教的人性观

现代宗教的人性观
 
  历史宗教
 
  贝拉所称的历史宗教是公元前第一个千年内兴起的世界各大宗教:儒教、道教、印度教、佛教、琐罗亚斯德教、犹太教、基督教和希腊哲学。这一时期也是德国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卡尔·雅思贝斯(Karl Jaspers)所称的“轴心时代”。
 
  贝拉指出,历史宗教对世界的态度有了一个重要的转变在原始宗教中,人类与社会以及周围的世界实际上没有什么距离,男女众人认为他们只是社会和自然的一部分,而在历史宗教中却有一个在此之上的超越世界。超越世界远比这个世界优越,以至于人们学会了鄙视这个世界,尽量与这个世界保持距离,以便到达超越世界。这就打破了原始宗教和古代宗教阶段中的宇宙合一论,而持有一种共同的超越论,这使得所有的历史宗教都具有二元论的特征,即主张存在两个包罗万象的实在: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或超越世界。
 
  更进一步,那高级的超越世界本质上是精神的,所以也必须用精神去追寻,这就意味着要从内在去追寻。所以,历史宗教所追寻的并不一定要与自己所在的世界和社会相和谐,像在原始宗教里那样;也不一定要通过献祭去取悦于神明,像在古代宗教里那样。历史宗教追寻的是从“比早期宗教所认为的缺陷更为严重的根本缺陷”中得到“拯救”,而这一根本缺陷不管是佛教中所说的“贪”(tanha),即执着于“无常”(anicca)的此世,还是印度教的对终结实在的“无明”(avidya),还是苏格拉底宗教所说的“无知”(agnoia),或是犹太教中的背离上帝的罪(hamartia)。
 
  这就第一次使人们有可能构想人性本身。各大历史宗教均认为,人类可以理解实在的根本结构,而且通过拯救,人类可以积极地参与其中。当然,尽管机会比以往大大增加,但失败的风险也随之增大。对民众来说,这种新的二元论“表明了此世与来世两个世之间的不同。原始宗教和古代宗教关注此生而现在关注的是在另一个世界中的生命”,即彼岸世界的实在,于是,“拯救(觉悟、解脱等)作为宗教目标,第一次成为各大宗教的当务之急”。
 
  与古代宗教相比,历史宗教都在进行伟大的“去神话化”。也就是说,历史宗教认为,伟大的宗教神话只不过是象征故事,而不是历史描述。回想一下苏格拉底以及他对古代诸神和假说进行挑战的命运(被毒药毒死),或者回想一下巴力的众祭司在面临耶和华的先知以利亚时的命运(被火烧死);当然,与此同时,所有的历史宗教都保留着其相应的古代宗教的痕迹,正如艾瑞希·沃尔格林(ErichVoegelin)认为的那样。于是,早期宇宙论的成分与历史宗教的超越宣称混合在了一起:比如《创世记》(1:26)中“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造人”这种5世纪祭司传统的创世故事所反映的,与其说是一神教的单一神,还不如说是“天庭”在历史宗教里,宗教的领导阶层得以逐步发展,并与政治领导阶层相分离。虽然宗教的主要功能仍然是历史宗教的主要”功能,那就是使现存社会秩序合法化并使之强化,但独立的宗教精英阶层的崛起,如今为其与政治领袖抗衡以及变革社会提供了可能。只要想想希伯来先知与国王之间的冲突,伊斯兰乌力马与苏丹之间的冲突,教宗与皇帝之间的冲突以及儒家士大夫与皇帝的冲突,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对政治领袖们来说,现在有一个“更高的”评判标准。“宗教从此为历史文明中的很多反叛和改革运动提供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凝聚力,从而在社会变革中扮演了比过去可能有的更为活跃的角色。”
 
  近代宗教
 
  所谓近代宗教,贝拉指的是基督教世界内的某些进展,特别是16世纪新教改革。历史宗教的二元论仍然是近代宗教的一部分,但是由于世俗与精神这两个领域的直接冲突,近代宗教的二元论有了新的意义。“在新的情况下,拯救并不存在于弃绝尘世的任何方式中,而正在于尘世的行动中。”(人们可以从其他宗教里发现相似的发展。比如禅宗佛教徒所谓“涅槃即在轮回中”拯救就在日常生活里。)
 
  在近代宗教阶段,宗教行为被认为等同于全部生活,像历史宗教那样为了下一个超然世界而弃绝这个世界的做法已经没有必要。人类生活在道德上的确模糊得很,但基于信仰的拯救却在此世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完成。由早贝拉指出,实际上,其他历史宗教尤其是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和儒教也都经历了与近代宗教类别相似的改革运动,不过,只有“新教改革才成功地实现了制度化”,接着他认为,“与近代宗教改革类似的宗教改革有可能在今日的其他宗教传统内发生”。
 
  以新教改革的形式,特别是加尔文宗版本形式存在的近代宗教,同样也打破了宗教的等级结构。历史宗教曾建成了两个阶层的领导体系,宗教阶层从世俗阶层中分化出来,拯救主要通过宗教领导阶层(神父、修士和修女)才能获得。在新教改革中,拯救必须以宗教领袖为中介的体系被打破了,代之以“信徒皆祭司”的观念,促使了个人自由进一步提高。
 
  事实上,早期新教的所有自治实验都倾向于严厉,甚至独裁,但是,改革的方向是走向“体现在自愿和民主社会中的自我修复的社会秩序”。18世纪后期,随着启蒙时代的日益临近,宗教和社会越来越显得民主化。基督教在很多时候就是天主教和新教孕育并参与到世界的自由和民主之中,特别是德国版本的启蒙(Aufklarung)之中。
 
  现代宗教人性
 
  贝拉所说的现代宗教是从启蒙运动中产生的,当时,“关于宗教的整个现代分析,包括大多数新近最重要的神学,都被迫将人类处境本身之结构看作宗教的基础”。他强调说,历史宗教中的经典二元论——即神圣和世俗,且前者更受青睐——已明确地被抛弃了。不过,为了回到原始的一元论,二元结构并未被拒斥。“这并不是一个单一的世界代替了一个双重的世界,而是无限多元的世界代替了简单的双重结构。”
 
  人类或者至少是19世纪以来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越来越多地了解人类思考的方式,在人类认知事物的哲学获得发展的同时,广义的社会科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的诞生,也把人类引向了意识的新阶段。
 
  历史宗教发现了自我将之从自然中分化出来;近代宗教发现了在各种具体的道德困境中接受自我的教义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拥有信仰达到拯救;而“现代宗教开始意识到自我自身生存的法则,并帮助人们为自己的命运负责”现代宗教中的宗教象征并没有被简单地抛弃,相反,它们被更多地保留下来并被理解为象征。这就是利科所说的“第二次天真”。比如,一个孩子凭经验相信有圣诞老人,这是天真的一个阶段(与生俱来的天真);然后,到了一定年龄,孩子发现现实中并没有圣诞老人,这是抛弃阶段;当这些孩子长大有了自己的孩子时,他或她会认定,圣诞老人的真正意义是对他人的无偿赠予,那是可传给下一代的好东西。因此,对这些新的父母而言,圣诞老人又存在了,但这次作为象征而存在的圣诞老人要比早期经验假定的圣诞老人重要得多,这就是“第二次天真”阶段。
 
  现代宗教中的宗教行为是近代宗教开始的那种宗教行为的一种真正的深化发展即伦理道德正逐渐以人类现实为基础,而不再以宗教正统为基础。简言之,理性和人类经验日益成为重要的道德向导。然而,随着19世纪和20世纪过去,“人类理性”在吸收了所谓的“怀疑的解释学”之后,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些智力工具使得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暗藏在各种关于事物的表面解释背后的各种力量——比如经济、性别、社会地位、心理需要、语言的运用和误用等等。
 
  (作者:Leonard Swidler | 来源:宗教学)

相关文章推荐

版权声明:标注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部分资源来自互联网,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与讨论,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10-2017 TSPSY All Rights Reserved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微信号 15232608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