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宗教如何理解道的含义?

发表于 2019-03-28 17:31
  心理导读:宗教并不仅仅是对生命的终极意义的知性解释,尽管理论维度对宗教来说是绝对重要的,宗教也是根据这一解释去生活的方式。它是一种生活“方式”或生活之“道”。    ---www.tspsy.com
 
心理学堂:宗教如何理解道的含义?
 
  我们在此给宗教下一个简洁的定义,我们相信,这个定义足够简单,每个人看一眼就能明白它的意思,也足够宽泛,能够涵盖宗教所有的基本方面:
 
  宗教是基于超越者的概念而对生命的终极意义作出的一种解释,并据此去生活的方式。宗教通常包括四个C:信纲(creed),准则(code), 崇拜仪式(cult)和社团结构(community -structure)。
 
  信纲:指的是宗教的认知方面,所有对生命的终极意义的“解释”都属于信纲。
 
  行为或道德准则:包括所有行为规则和习惯,这些规则和习惯都是以某种方式从信纲的某一方面引申出来的。
 
  崇拜:意指所有把信徒与超越者的某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地联系起来的仪式行为。祈祷就是将二者直接关联的例证,而面对超越者的代表(比如神职人员)的某种正式行为,则是间接关联的例证。
 
  社团结构:系指信徒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千差万别,从平等的关系(如贵格派教徒之间的关系),到“共和式”结构(如长老会教徒之间的关系),直到君主式结构(如有些哈西德派犹太教徒与其列比之间的关系)。
 
  超越者:正如这个词的词根所表明的,它意指某种“超出了”对关于实在的日常的、普通的和表面的经验以外的东西,它可以指精灵、诸神、位格神、非位格神、空,等等。
 
  特别是在现代时期,一些不以超越者概念为基础的关于“生命的终极意义的解释,并据此去生活的方式”也发展起来了,比如说无神论的马克思主义、世俗的人本主义。尽管无论从哪个方面说这些“解释”在人类生活中所发挥的功能与宗教在传统上发挥的功能相同,但是超越者概念(不管人们怎样理解它)已经不再在其中扮演核心角色了。因此,为了准确起见,最好给这些“解释”另取一个单独的名称,这个常用的名称就是“意识形态”。本书后文即使不是全部,也有很多地方(“加以必要的修改之后”)都适用于意识形态,即使在未使用“意识形态”一词之处,也是如此。
 
  宗教并不仅仅是对生命的终极意义的知性解释,尽管理论维度对宗教来说是绝对重要的,宗教也是根据这一解释去生活的方式。它是一种生活“方式”或生活之“道”(a way of living)。这反映在这样一个有趣的事实中:世界各大宗教在其自我理解的核心中,都有道(the Way)这术语或这一术语的变种。
 
  比如,在三个闪米特宗教或“亚拉伯罕”宗教即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中,下列术语都意味着道:
 
  希伯来语“哈拉卡”(Halacha, 即“道”), 是犹太教的一个核心词汇,意指拉比的教诲,亦即为了过一种遵循托拉(Torah) 即上帝的“教导”(希伯来语Torah意为“教导”)的生活而应予遵守的“法律”决定。
 
  在基督教之初,耶稣(希伯来语为Yeshua)的追随者不叫基督徒,而是叫信奉“拉比”耶稣所教导和示范之道的信徒。
 
  在伊斯兰教里,过一种正确生活的传统之道是遵循沙里亚(Sharia),此阿拉伯语意指“道”——特别是指在沙漠中寻找水源的道路。与犹太教的哈拉卡类似,沙里亚意指虔诚的穆斯林应遵循的种种“法律”决定。
 
  印度教和佛教也是如此。
 
  在印度教里,达到生活的目标(Maksha, 梵语的意思是“解脱”)有三条主要“道路”(梵语为Margas):即慧道、业道和虔道。
 
  在佛教里,意指“道”的关键术语是Magga (巴利文),它指的是八正道(即乔达摩四圣谛中的第四谛“道谛”),要达到生活之目标——涅槃,就必经遵循它。此外,在乔达摩初转法轮及其后的佛教中,都把这种道看作是禁欲苦行与情欲放纵之间的中道(巴利语为Majjhima Patipada),它可以引导我们达到生活的目标。
 
  对于远东各宗教来说,“道”也是一个核心术语。中国道教这一名称,就把道置于整个宗教的中心和基础之上,道教的目的就是认识宇宙之“道”,并与之和谐相处。
 
  “道"的概念,也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孔子教导说“人道”要遵循“天道”。天在孔子那里主要还是一个位格神,但最后,特别是在宋朝(960 - 1279) 及以后的新儒家那里,天基本上变成非位格神了。
 
  日本的本土宗教神道教(Shinto)同样也把“道"(即“通向神之道”)一词嵌入它的名称之中。神道一词来自同一含义的汉字,用于将日本原生的宗教(纯正的日语称之为“佛Kami-no Michi)与从中国经由韩国传入日本并在中国以“道”而著称的印度宗教即佛教区别开来。
 
  (编辑:tspsy-欣欣 | 来源:心灵花园

版权声明:标注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部分资源来自互联网,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与讨论,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10-2017 TSPSY All Rights Reserved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微信号 15232608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