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导读:双相障碍心理教育治疗模型强调治疗精神科疾病的素质(天生的易感性)和压力(环境因素)相结合的干预方法,此模型假设对压力的易感性和天生的生理、遗传因素两方面都在促发疾病中起作用。 ---www.tspsy.com
双向情感障碍:药物治疗还是心理治疗?
过去三十年内已积累了丰富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这些研究令人信服地证明了生物学机制在双相障碍发展过程中的意义。例如,遗传因素会和环境压力源交互作用,从而促发双相障碍的周期情绪波动已被证实。一些重要的医学研究者已经达成一种观点,即双相障碍是“严重的大脑症状,并有清楚的运动、心境、认知、躯体、神经物理学和神经化学伴随情况”(Post& AItshuler, 2005)。但是,指出具体机制的精细模型还没有出现。
对使用不同药物治疗的研究加以回顾,就可以对这个模型有一些理解。不同药物的治疗效果通常会非常不同,而且治疗效果取决于还未被识别的个案差异。不同研究中发现的不同疗效需要详细的参数研究加以澄清。一方面, 某些影响不同神经化学系统的药物作用剂似乎有相同的疗效;另一方面, 其他一些药物可能通过不同的方式(例如,阻碍神经细胞对化学物质的再吸收与生化酶抑制剂)影响同一个神经分泌系统,却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疗效。这些都说明一个事实,没有单独一类药物会对所有的个案均有效。甚至碳酸锂(可以长时间稳定心境的“黄金标准”)心境稳定剂也被证明,只对小于50%接受治疗的病人完全有效。
治疗这种复杂的障碍极其困难已达成共识。大多数研究组制定的治疗指南都不倾向于考虑单一的治疗策略(国际共识研究组,双相障碍I型治疗纲要,2004, Post & AItschuler,2005)。如此不同类别的药物的复杂性(例如,抗抑郁药、抗惊厥药、抗精神病药、心境稳定剂),使我们很难发展出一个模型,能够高度具体详细地描述双相障碍的生理学和解剖学因素。总结这个领域的研究,大概最一致的数据资料只有假设,这个假设是基于以下观察研究得出,药物会导致神经传递素过量与躁狂相关;而缺乏神经传递素则被认为会导致抑郁。但目前已经证明的是,单独以此模型为根据的疗程不能完全有效地预防双相障碍的复发。
既然广泛药理学治疗途径是基于药物研究的,可能会有人认为尽管许多不同的病因尚未被认识到,但这些不同的病因可能殊途同归,表现为双相障碍的一系列症状。我们绝不应该低估双相障碍治疗的生理学方法的重要性。相反,这个观点突出了临床医生在用药时面临的挑战,即如何发现哪种药物组合对个案当前治疗和预防复发中有最大的疗效。
双相障碍心理教育治疗模型强调治疗精神科疾病的素质(天生的易感性)和压力(环境因素)相结合的干预方法。此模型假设对压力的易感性和天生的生理、遗传因素两方面都在促发疾病中起作用。对于所有严重的、慢性的、周期发作的心理障碍(精神病性障碍和心境障碍),很重要的是要分辨保护性因素和使疾病恶化或引出新病相的危险性因素。事实上,许多对这些障碍的心理——社会治疗方法都是以素质压力模型为基础提出的。纯粹的生理方法不允许心理障碍病人完全自我管理,这种策略在诸如糖尿病等躯体疾病中才会使用。
在任何一种治疗方法中都可以找到心理教育的成分。表2-1提出了心理教育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是基于实证研究得出有效策略应该被包含在治疗中,然而,单独的心理教育在实际改善关键治疗结果方面(例如,增加药物治疗依从性或减少住院期)效果甚微。如果不结合其他具体治疗策略,教给病人知识、增加病人对疾病和治疗的了解看似对治疗的积极效果有限(Mueser,Corrigan, Hiton, Tanzman, Schaub, Gingerich, etal., 2002)。
Moeses等人对严重心理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的心理教育治疗策略进行了详尽的综述,分析了40个随机对照试验,评估了一系列治疗策略在改善治疗效果上的有效性。这些策略包括“疾病管理"和“设计用来帮助个案在心理疾病治疗过程中与专业人士合作、抑制复发易感性、有效应对症状的专业基础干预”。Mueser 等人(2002) 具体综述了五种方法:基础心理教育、以药物治疗为重点的方案、复发预防、应对技能训练和精神病性症状的认知行为治疗。
对从业者来说,Mueser 及其同事的综述中最重要的发现是,以提供信息为主的基础心理教育策略并不一定会改善治疗效果。例如,心理教育方案会介绍药物及副作用和如何应对副作用的策略,但是增加病人对于药物的知识,并不一定会改善他们实际的药物治疗依从性。
改善药物治疗依从性的有效策略包括两个重要方面:(1)为病人提供实用具体策略的专门行为指导,帮助病人让药物治疗融入他或她的日常生活; (2)着重解决病人对用药担忧的动机访谈。根据研究结果,在心理教育方案中,以应对技能训练、复发预防和精神病性症状的认知行为治疗为重点的具体干预策略是有效的。
双相障碍心理教育方法的应用基础是,双相障碍通常慢性周期发作,新的病相发作与压力环境事件有关(Johnson & Leaby, 2004)。成功的疾病管理包括认识到即使病人状态较好也需要持续治疗和持续吃药,由于药物通常会带来令人讨厌的副作用。有副作用还要继续吃药,这至少是有悖常理的!所以需要进行心理教育。其次,找出压力源并发展出应对技能降低再次发作的严重性。
最近一项研究(Colom, Vieta, & Martinez-Aran, 2003)论证了与非指导性的团体会面相比,心理教育团体对双相障碍治疗的价值。心理教育治疗的重点是增加对双相障碍的了解、提高药物治疗依从性、帮助稳定社会生活规律以及探测复发症状。
(作者:Robert·Reiser | 来源:心境障碍的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