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沙盘疗法:原型意象“钟馗”的象征分析

发表于 2017-05-28 23:09
  心理导读:钟馗这一原型意象,在中国民间传说中的演变进程从避邪器物起始,逐渐呈现了其更多的人格化特点,并最终与其鬼性和神性相混杂,成为人们心理空间中具支持性仁义之师的意象。    ---www.tspsy.com
 
沙盘疗法:原型意象“钟馗”的象征分析

沙盘疗法:原型意象“钟馗”的象征分析
 
  钟馗,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如果用自由联想的方式对中国人进行随机测试的话,可能大部分的中国人立刻就会联想到他与鬼的关系:钟馗打鬼、钟馗捉鬼、钟馗驱鬼等等。
 
  可见,钟馗这个人物在中国人的民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我们文化无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钟馗的起源,争论甚多,迄未停息。大致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说法是,钟馗是一种器物。
 
  传统的看法多认为钟馗的原型就是《周礼·考工记》“大圭长三尺,杼上终葵首,天子服之”里所说的“终葵”。而终葵的意象为“椎”,所谓“鬼畏椎”,因此将“椎”人格化为钟馗。
 
  关于“椎”字的意象分析,包含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涵义:
 
  1) 构成高等动物背部中央骨柱的短骨:~骨。脊~。颈~。胸~。尾~。而这些短骨的共同特征是外直中空,是构成“脊梁”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中国人,这“脊梁”所包含的特殊意义就尤其重要,所包含的是一种道德中正,有着“无所屈”的宁直不弯的含义,体现着其正直、正义的象征意义,比如“中国人的脊梁”之说,以及被戳脊梁的羞耻。
 
  2) 敲打东西的器具:铁~。木~。鼓~。
 
  3) 敲打,用椎打击:~鼓。~杀。~心泣血(形容极度悲痛的样子)。
 
  从以上两个含义来分析,“椎”可作敲打或敲打的器物两种解释,而对于这样的动作,如果是因犯错而被敲打,那么这作为敲打之物的“椎”就有着“纠正”或“惩戒”的作用。而如果是为攻击的敲打,则其攻击的力度给人的感受是极端痛苦的。无论是哪种,这“敲打”都是直击心灵的。
 
  4) 愚钝,朴实:~鲁。
 
  在出土的玉圭实物上的“兽形人面纹”,这有可能是具有镇邪杀鬼功能的钟馗的造型
 
  也有人认为古语“椎”与“槌”通。所谓大椎者,亦大槌也。上古传说中有鼓神,鼓神即手操大椎(缒)者也。又,中国古神话以鼓神与雷神为一体,雷神亦手操斧斤(斧斤亦椎形)者。
 
  传说中的雷神,俗称雷公雷鬼,其形狞厉,乌首人身,是镇鬼之厉神。雷鬼,即击钟鼓之鬼。钟鼓者,天鼓也。其本名当作中鬼、钟鬼或东鬼(东鬼即东方神勾芒)。而“钟鬼”转音即为钟馗也。
 
  另外,《诸神的起源﹒钟馗的起源》中认为,“近年湖北出土梁代画砖中有雷鬼击连鼓图,马王堆出土帛画中有土神镇鬼图,土神之形有鳞、翼、尾、角、锐爪,此当即今日所见较早之钟馗图”。
 
  第二种说法是,钟馗是一位人物。
 
  从原始宗教和巫术的角度来看,关于钟馗的早期记载,是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奉敕为皇太子于灵应观写的《太上洞渊神咒经》,而敦煌写本标号为伯2444的《太上洞渊神咒经·斩鬼第七》关于钟馗的部分是这样写的:
 
  今何鬼来病主人,主人今危厄,太上遣力士、赤卒,杀鬼之众万亿,孔子执刀,武王缚之,钟馗打杀(刹)得,便付之辟邪。
 
  这说明,钟馗已从驱鬼逐邪的道具,变为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人物,是太上派来的“力士”,与孔子、武王等人物并提,展现出其神圣的地位。
 
  同时,从这段文字记载来看,钟馗有医者的功能,通过杀(刹)鬼,以达到扶正驱邪的作用,似乎反映的也是中医 “杀罚”的功能,起着医者的“救治”作用。
 
  第三种说法是,钟馗是人死后变的鬼。
 
  这种说法来自民间传说,是人死后变成的大鬼,主要以鬼的面目出现:长髯、短发、阔臆、圆颅,形象特异,怪状朦胧;身着斜开领(衽)的蓝衫,戴危冠。
 
  于是,貌寝的钟馗就可以起到“以鬼吓鬼”的作用,起着斩鬼除妖、惩恶扬善、驱疫逐鬼、护佑人间平安的功能。
 
  有关钟馗的故事记载,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之《补笔谈》以及《唐逸史》均对梦钟馗一段有所记载:
 
  明皇开元讲武骊山,岁翠华还宫,上不悦,因疾作,昼梦一小鬼,衣绛,犊鼻,跌一足,履一足,腰悬一履,搢一筠扇,窃太真绣香囊及上玉笛,绕殿奔,戏上前。上叱问之。小鬼奏曰:臣乃虚耗也。上曰:未闻虚耗之名。小鬼奏曰:虚者,望空虚中,盗人物如戏;耗,即耗人家喜事成忧。上怒,欲呼武士,俄见一大鬼,顶破帽,衣蓝袍,系角带,靸朝靴,径捉小鬼,先刳其目,然后劈而啖之。上问大者:尔何人也?奏曰:臣终南山进士钟馗也,因武德中应举不捷,羞归故里,触殿阶而死。是时,奉旨赐绿袍以葬之,感恩发誓,与我王除天下虚耗妖孽之事。言讫,梦觉,疾顿廖。乃诏画工吴道子曰:试与朕如梦图之。道子奉旨,恍若有睹,立笔成图进呈。上视久之,抚几曰:是卿与朕同梦耳。赐与百金。
 
  从这段记载中来看,钟馗与梦有着不解的缘源,或者说,是远古中国人集体无意识中重要的原型意象。当钟馗的意象与唐明皇的梦紧密相联的时候,对于古代的文化与集体无意识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与影响力,也是钟馗成为民间信仰乃至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从心理层面上来理解这个梦的话,钟馗意味着梦者(明皇)心理空间内的帮助者(臣),只是他是以大鬼的形态出现的,象征着梦者更深层的无意识领域下的帮助者。以吃掉小鬼的方式,与小鬼产生联结,以治服小鬼。
 
  从逻辑上讲,大鬼治服小鬼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重要的是,两者的目的是不同的:大鬼是从属于梦者的“ego”(自我)视角,与“ego”的联结是积极的“感恩”之情;而小鬼虽与梦者的“ego”有对话,但却是以“偷盗者”与“喜变忧”的阴影原型意象出现的,是被梦者“ego”立场所排斥和不容的部分,所产生的是“怒”与“呼”的情绪体验与行为反应,从而在“ego”的召唤下,钟馗现身……体现的是其自我唤起的“自我治愈”的潜能,以协调其对“喜事成忧”的恐惧……起到了心理支持的作用,展现出心理补偿功能的方式。那么,对整个民俗中的地位,钟馗这一原型意象亦呈现出普遍的心理支持意义。
 
  从心理学角度讲,唐代画圣吴道子对唐玄宗的这个梦进行了直接的工作,不仅感同身受起到了“共情”的作用,而且将钟馗的形象惟妙惟肖地呈现出来,使梦者可以在更为意识的状态下观之,难怪唐玄宗感慨道:“是卿与朕同梦耳”。
 
  根据上述记载的故事分析,其中可以看出钟馗以下几个人格侧面:
 
  1、钟馗是出现在唐明皇梦中的大鬼,突出的是其“圣鬼”的意象,反映的是无意识层面中的正义之师,听从人的差遣,与人有着正性的积极情感联系。
 
  2、钟馗的对立面,他所捉的小鬼是叫“虚耗”:虚者,望空虚中,盗人物如戏;耗,即耗人家喜事成忧。可见,从人的立场上,鬼是有好坏之分的,也正是由于这对立性地存在,突出了钟馗帮助明皇、感恩报德的特点。但同时也可看出钟馗的“鬼性”,即他替明皇除小鬼,是有原因的,仍然是在“鬼道”中的,所以愿意听明皇的差遣。
 
  3、钟馗生前的身份是终南山进士,是一介“学子”。那么从出身上讲,“学子”在各阶层都有着其特殊地位,是有着向善做人、知书答理的“单纯”特点,当然这种“单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几乎等同于“迂腐”、“僵化”、“冥顽不灵”、“缺乏弹性”等消极面向。
 
  4、生前的钟馗应考武举失败,因羞愧而自杀身亡。可见其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以及由此产生的强烈的“羞耻感”与“舍生取义”的“英雄主义”特点,反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特有的人性观,有着“士可杀而不可辱”的英雄气节;同时,也映证了上述第3点中所提到的“迂腐”与“冥顽不灵”。
 
  5、因感激皇帝赐袍下葬的因缘,而到梦中替皇帝斩鬼,可见其知恩图报的人格特点。
 
  6、梦中钟馗的“啖鬼”行为治好了皇帝现实中的疾病,具有“医者”或“匡扶正义”的象征含义。
 
  7、从钟馗对待小鬼的行为方式上看,又是“刳目”,又是“劈”,又是“啖”,极其残忍,充满了杀气,反映出其“大鬼”的“鬼性”,以及对待对立面有着果决、毫不留情的极端行为方式;突出的是其“勇猛”、“暴戾”的“大鬼”特性。
 
  8、从其穿戴上来看,并不是十分周整,甚至有些残缺,以“顶破帽”为主要特色,极尽丑陋之态,反映的是其穷困僚倒之相。
 
  第四种说法是,钟馗是一位神。
 
  据法国敦煌学家Danielle Eliasberg的研究,在负责驱邪的诸神中,钟馗的作用位居首席。在敦煌写本标号为"斯2055"的《除夕钟馗驱傩文》中,关于钟馗的的叙述是这样的:
 
  正月扬(阳春)秸(佳)节,
 
  万物咸宜。
 
  春龙欲腾波海,
 
  次端(异瑞)祈敬今时,
 
  大王福如山岳,
 
  门兴壹宅光辉。
 
  今夜新受节仪,
 
  九天龙凤俱飞。
 
  五道将军亲至,
 
  部领十万熊罴,
 
  又领铜头铁额,
 
  浑身裹着豹皮,
 
  敕使朱砂染赤,
 
  咸称我是钟馗,
 
  捉取浮游浪鬼,
 
  积郡扫出三峗。
 
  在这段文字中,钟馗是以“五道将军”的形象出现的,不仅拥有十万熊罴,还身着豹皮,以铜头铁额的面目,并用朱砂染赤的样子,出现在除夕之夜的大傩中。
 
  除夕——这个意味着结束与开始的重要的节点上,钟馗的作用已不同于前面单纯的医者或巫者原型(驱邪治病),其使命已是“捉拿一切浮游浪鬼”的神性特征,其名场与权限都相当大,其功能与作用与门神——神荼、郁垒相似,具有治邪驱鬼、镇宅护佑的功效。而通常,这种显著的具有界限、区分特征的神力都是非常强大的,体现的是一种“父性”的规则意识,以及对领地的保护功能,因此也往往会以凶恶的面目示人。
 
  由于上述内容与古傩仪式中的方相氏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专家学者认为其替代了方相氏,起到驱除病疠的功能,有着医者的原型。
 
  在敦煌愿文中有许多对钟馗的描述,如“伯3552”:“适从远来至宫门,正见鬼子一郡郡,……唤中(钟)夔(馗),兰(拦)着门。弃头上,放气熏。慑肋折,抽却筋。拔出舌,割却唇。正南直须千里外,正北远去亦(不)须论”,这里具体描写了钟馗捉鬼的场面,虽显血腥与残忍,却极富动感。又如“伯4976”儿郎伟中的记载:“应是浮游浪鬼,付与钟夔(馗)大郎”等。
 
  《除夕钟馗驱傩文》中“夔”与“馗”同音并通用。在《山海经·大荒经》中,夔,是一种神兽,是雷泽之神,吼叫起来如同雷鸣。黄帝曾经得到它,用它的皮蒙鼓,并用此鼓连击九下,震慑住蚩尤。因此,对钟馗的名字来源又多了一条可能的线索来理解:
 
  钟馗之名早见诸于姓氏。《左传》记殷遗民八族有终葵氏,当为造钟鼓者族姓。而殷贤相名“仲虺”,亦为钟馗之别语。《诗经》言“雄虺九首”。九,鬼古音义皆同源。九首即鬼首,馗字正是九首合文。而汉人注《诗经》,谓雄虺即蜥蜴。
 
  传说古之神龙,即传说中雷神,从远古的环境与生物进化推测,有人认为是鳄鱼之神(大蜥蜴)变相。又古人以龙虎为同类,鳄鱼老虎古皆称大虫,大虫即雄虺。鳄鱼神演变为龙神、雨神、雷神、社稷神,及辟邪、霹雳、镇鬼之神,春节正月元旦舞龙,民俗以虎为辟邪物,皆源于这一信仰。
 
  如果从汉字原型上理解“钟馗”的话:钟,是与时间相关,与节点有关,如有钟鸣鼎食、钟鸣漏尽之说;另外,钟作为乐器,是有灵性的,如钟山之玉、钟灵毓秀、钟鼓之乐、钟鼎人家等。夔,是一种远古神兽,其皮可制成鼓,是一种法器,也是一种乐器,与钟相配合,常常是进行仪式中必备的器物,比如庙中的“暮鼓晨钟”,以及“钟鼓楼”等意象。可见,钟鼓,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文化蕴意。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钟馗嫁妹》的民间故事传说,也因为这个传说,钟馗这个人物就更多了几分侠义精神,其故事情节是:
 
  钟馗有个同乡好友杜平,为人乐善好施,馈赠银两助钟馗赴试。钟馗因面貌丑陋而被皇帝免去状元,一怒之下,撞阶而死。跟他一同应试的杜平便将其隆重安葬。钟馗做鬼王以后,为报答杜平生前的恩义,遂亲率鬼卒于除夕时返家,将妹妹嫁给了杜平。这就是著名的“钟馗嫁妹”。
 
  综上所述,钟馗这一原型意象,在中国民间传说中的演变进程从避邪器物起始,逐渐呈现了其更多的人格化特点,并最终与其鬼性和神性相混杂,成为人们心理空间中具支持性仁义之师的意象。
 
  在其所扮演的角色看,无论钟馗是作为“臣”的“学子”身份,还是以“父兄”的“家长”身份,均是以死后大鬼的形象出现的。虽然相貌极其丑陋,体现的却是知恩图报的人格特质,反映的是“正大光明”、“惩恶扬善”的“君子”品性,有着太阳般的“父性”象征意义,起着”敲打”、”惩戒”的作用,以保护一方百姓安危的象征性,保护着集体的内在的心性与治愈力量,体现了不一样的“医者”原型,也成为中华民俗中较为典型的原型意象之一。
 
  (文:范丽霞 | 微信公众号: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

版权声明:标注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部分资源来自互联网,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与讨论,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10-2017 TSPSY All Rights Reserved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微信号 15232608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