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儿童性格是怎样形成的?
发表于 2018-06-17 22:47
心理导读:学习理论( learning perspective)认为发展是学习的结果,行为上的长期持续变化是基于经验或对环境的适应。学习理论者关心的是如何找到那些影响可见行为的客观法则。他们把发展看成连续的(非阶段性的),并且强调量变。学习理论家使有关人类发展的研究更加科学。他们使用的术语很精确,他们的理论能够在实验室里进行检验。有两个重要的学习理论,分别是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社会认知)理论。 ---www.tspsy.com
家庭教育:儿童性格是怎样形成的?
一、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 behaviorism)是一种机械论理论,它把可观察的行为看成基于经验的可预测的反应。尽管生物学特征限定了人们能做什么,但行为主义把环境看成是更有影响力的。他们认为各年龄阶段的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以同样的方式学习周围的世界:通过对各种情况或环境的各个方面做出反应,他们们感到愉快、痛苦或恐惧。行为研究关注联想学习,在该过程中,两件事情之间建立了心理联结。联想学习的两个类别是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
1、经典条件反射
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 Ivan Pavlov,1849~1936)设计了一个实验,让狗学会对喂饭时间响起的铃声分泌唾液。这些实验奠定了经典条件反射( classical conditioning)的基础,在将铃声反复地和一个能正常引起分泌唾液反应的刺激(食物)相联系后,铃声引起了反应(分泌唾液)。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 John B. Watson,1878~1958)把刺激反应理论应用于儿童,声称他能够塑造随意选出的任何婴儿。华生的著作影响了一代父母,使他们根据学习理论的原理来教养儿童。在对人类进行的一个最早和最有名的经典条件反射范例中( Watson& Rayner,1920),他让一个被称为“小埃尔伯特”的11个月大的婴儿习得了对毛茸茸的白色物体的恐惧。
在研究中,正当埃尔伯特要摸一只毛茸茸的白鼠时,一个巨大的噪音突然响起。该噪音吓到了他,他开始哭喊。在白鼠和巨大噪音反复联合出现后,无论何时埃尔伯特看到这只老鼠,他都会由于恐惧而哭泣。虽然这种研究在今天看来是不道德的,但该研究表明,儿童会条件性地害怕那些自己原本不害怕的东西。
这类方法的批评者有时会把条件反射与思想控制和操控联系起来。实际上,经典条件反射是一种自然的学习形式,它的发生甚至不需要特意干预。
2、操作性条件反射
小泰雷尔安静地躺在婴儿床上。当他微笑时,妈妈走到床边和他玩要。后来,爸爸也做了同样的事。随着这个过程反复出现,泰雷尔了解到他的行为(微笑)会带来令人满意的结果(来自父母的关爱),因此他会再次微笑以引起父母的关注。一种最初的偶然行为(微笑)变成了条件反应。
尽管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 Skinner,1904~1990)主要是通过对老鼠和鸽子的研究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但斯金纳声称(1938),同样的原理也可以应用到人类的身上。他发现,生物会倾向重复一个受到愉快结果强化的反应,并压制受到惩罚的反应。因此,强化( reinforcement)是一个行为得到加强,从而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的的可能性。在泰雷尔的例子中,父母的关注强化了他的微笑。惩罚( punishment)是一个行为减弱的过程,它降低了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如果泰雷尔微笑时,父母皱眉,那么泰雷尔再笑的可能性就不大了。某结果到底是强化还是惩罚取决于行为人。对一个人的强化可能对另一个人来说却是惩罚。对于一个喜欢独处的孩子来说,让他或她回到自己的房间是一种强化,而非惩罚。强化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积极强化包括给出奖励,如食物、金钱或表扬(也或者是陪着孩子玩要)。消极强化指消除个体不喜欢的某些东西(如一件令人反感的事情),例如一块湿尿布。人们有时会把消极强化和惩罚相混淆,但它们是不同的。惩罚是通过带来一件反感的事情(如打一个孩子屁股)或撤销一件积极的事情(如看电视)来压制某一行为。而消极强化通过撤销一件让人反感的事情来鼓励行为的重复出现。当一个稍微大些的孩子因为湿尿布而发出某种信号时,取走尿布可能会鼓励这个孩子在下次尿布变湿时再发出信号,当强化在行为发生之后立即出现时,它是最有效的。如果一个反应不再得到强化那么它将逐渐消失;也就是说,它将回复到最初的(基线)水平。如果泰雷尔笑时,没有人和他玩,过一会他可能不会停止微笑,但他的微笑将远少于笑声持续得到强化的情况。
行为矫正或行为治疗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来减少令人不满意的行为,例如消除发怒,或形成让人满意的行为,如在玩耍后把玩具收拾好。每当孩子放好玩具时,就给她或他一个奖励,如表扬、美食或一个新玩具。在那些有特殊需要,如有心理或情绪障碍的孩子身上,行为矫正是非常有效的。然而,斯金纳的心理学在使用上是有限制的,因为它没有充分说明个体差异和文化、社会的影响。
二、社会学习(社会认知)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埃尔伯特·班杜拉(b.1925)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 social learning theory)的许多原理。尽管行为主义者把影响儿童的环境看成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但班杜拉(1977,1989; Bandura& Walters,1963)认为,发展的推动力来自两个方向。班杜拉称其为交互决定论。当周围世界影响孩子时,孩子也对周围世界产生影响。
经典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主要通过观察和模仿榜样一一即观察其他人来学习合适的社会行为。这个过程被称为模仿,或者观察学习( observational learning)。人们通过选择要模仿的榜样,比如如说父母或运动明星,来改进学习。根据这个理论,榜样模仿是儿童学习语言、处理争端、发展道德感和学会符合性别的行为的最重要的成分。然而,即使是儿童没有模仿观察到的行为,观察学习也能发生。
人们所模仿的具体行为取决于其所处文化看重什么。如果卡洛斯所在学校的教师都是女性,那么他可能不会模仿她们的行为,反而可能把这些行为看成是“无男子气概的”。然而,如果他遇到一个自己喜欢的男性教师,很可能会改变关于教师榜样的看法。
班杜拉(1989)社会学习理论的最新称谓为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eory)。理论名称的发展反映了班杜拉越来越重视认知加工对发展的核心作用。人们观察榜样,学习多种行为,并把这些行为组合为复杂的新行为模式,此时就发生了认知加工。例如,丽塔模仿舞蹈老师脚趾点地的行走动作,而在优秀学员卡门后边模仿舞步。即便如此,她通过把观察到的行为整合进一个新的模式,形成了自己的舞蹈风格。
通过获得行为反馈,儿童逐渐形成了判断自身动作行为的标准,并在选取示范标准的榜样时变得更加严格。他们也开始形成了自我效能感(self- efficacy),即对自己的成功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