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与哲学的关系
发表于 2023-02-14 17:40
心理导读:如果说无意识理论是精神分析学的基础,那么本能论便是无意识理论的核心。弗洛伊德早先提出的本能论包括性本能和自我本能,后来他又针对性本能和自我本能这所谓“生的本能”而提出“死的本能”。对本能的各种解释与运用是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最具活力也最具争议的部分,这些理论也不是横空出世,先哲们的言论中早有踪迹可寻,之所以饱受争议是因为弗洛伊德把本能论彻底地集中地展现给了世人。 ---m.psy898.com
精神分析与哲学的关系
早期,弗洛伊德从意识和无意识两个层次对人格进行划分,之后对此作出修正,提出了“三部人格结构”的学说,即本我、自我、超我。可以说“三部人格构造”是在本能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等术语的创造就是用来解释本能、现实、道德之间的关系的。本我依照快乐原则追求能量的释放,超我遵循至善原则(或道德原则)对本能冲动进行监督和限制。自我按照现实原则,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进而又发展了同属于意识层面的超我;自我既要满足本我的本能冲动的需求,又要服从道德标准的制约。虽然人格论作为精神分析学的重要理论,但是我们理解起来并不晦涩,原因在于我们已从先哲们那里了解到类似的思想。
柏拉图对早期心理学思想的巨大贡献之一就是把灵魂分为“理性”、“激情”和“欲望”,这是最早的关于“知”“情”“意”心理现象的三分法。柏拉图在《斐德罗篇》中做了比喻:“灵魂的两个部分是两匹马,驯良的马谦逊和节制,顽劣的马易冲动,不守规矩又骄横。”如果我们深入理解柏拉图关于“理性”、“激情”和“欲望”的真实含义,我们会发现这与弗洛伊德“三部人格构造”的本能论是多么相似!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对人的灵魂的划分,但提出了灵魂的三个等级,植物具有营养的灵魂;动物具有感觉的灵魂;人类具有理性的灵魂。从植物到人,灵魂越来越高。这种对灵魂的划分是按照等级来的,弗洛伊德对本能的划分实际上也是一种由低到高的等级划分。亚里士多德还对快乐有所论述,“快乐更多是在静止中,而不是在运动中。”继亚里士多德之后,伊壁鸠鲁又对快乐做了深入研究,并发展成为享乐主义,又叫快乐主义或伊壁鸠鲁主义。他认为快乐是生活的目的,是天生的最高的善;静态的快乐要高于动态的快乐,但并不反对动态的快乐,反而极力的提倡。“继伊壁鸠鲁之后的苏格拉底的弟子亚里斯提卜也是享乐主义者,在他看来,生活的目的就是最佳地去享受身体上的快乐,幸福就是快乐享受的总和。”这种对于享乐认识只能让“本能论”尽早地现于人间。
17世纪之后,享乐主义又一次盛行,以霍布斯、拉梅特里、德·萨德、边沁、穆勒为代表。我们不得不说享乐主义的观点是精神分析学中“本我”的基础。而斯宾诺莎反对世俗的幸福,一再提倡形而上学的精神幸福又具有“超我”的前影。叔本华在康德哲学基础上发展了意志哲学,在他看来,“意志是一种盲目的冲动,一种无穷的努力或永恒的生成,它实际上是一种原始的生命力。”他称之为“饥饿意志”。意志多数情况下并不服从理智,因此我们才有各种本能驱动下的欲望,并且叔本华认为这种欲望是永远得不到满足的,幸福和快乐只不过是欲望的暂时停止,这就是他的悲观主义哲学观,可以说叔本华的思想和弗洛伊德人格论中的“本我”是一致的。除了叔本华之外,其稍后时期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家尼采对精神分析的影响同样巨大。
弗洛伊德在自传中谈到尼采“一些猜测和直觉,常常惊人地与精神分析的艰苦研究的成果相一致。”尼采在他的第一本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借助于希腊悲剧来讨论艺术文化的本质,推崇融合了“阿波罗”与“狄奥尼索斯”这两种原始力量的希腊悲剧艺术,建立了他的文化艺术观。在这本书里,尼采提到了狄奥尼索斯精神(即酒神精神)和阿波罗精神(即日神精神),狄奥尼索斯精神喻示着情绪的发泄,激情的点燃,是摒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活状态,尼采曾富有激情谈道:“用‘醉’来加以类比是最能让我们理解它的。……那狄奥尼索斯式的激情都苏醒过来了,而在激情高涨时,主体便隐失于完全的自身遗忘状态。”阿波罗精神对应的是讲求理性、秩序、节制、实事求是,是形式的象征,是个性化原则,起到了控制和约束的作用。尼采对阿波罗精神也进行了描述:“造型之神的那种适度的自制,那种对粗野冲动的解脱,那种充满智慧的宁静。按其来源来讲,他的眼睛必须是‘太阳般发光的’;即便在流露愤怒而不满的眼神时,它也依然沐浴于美的假象的庄严中。”对于尼采论述的狄奥尼索斯精神和阿波罗精神所代表的两种力量,我们又怎能拒绝与精神分析中的本我之快乐原则和超我之道德原则进行联想。
弗洛伊德在前人的基础上掀起了一场无意识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照亮了人类意识的黑暗区域,把注意力从意识转向无意识,其贡献足以与达尔文和哥白尼相当。尽管精神分析学在研究方法和预测能力上存在着诸多缺陷,也因诸多独断的观点而为人所批判,并且难以摆脱神秘主义色彩,但弗洛伊德的贡献是无可否认的,精神分析学早已超越心理学领域,影响着哲学、文艺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一世纪以来散发着持久的活力。然而对于精神分析学这一似乎过时的老话题,我们依然有必要进行充分的解读,因为任何理论都不会凭空而生,都有理论来源并受社会背景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学并非建立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之上,而是作为一种思想通过思辨产生的。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作为历史长河的一部分加以审视,从哲学理论中探寻其“无意识理论”、“本能论”和“人格论”的源头和流变,从而加深对弗洛伊德建立的的早期精神分析学认识并进一步理解哲学之于心理学思想的紧密联系。
一切学科脱胎于哲学,且始终离不开哲学,哲学作为养料始终源源不断地为其提供营养,也作为稽查者冷静公正地审视着科学的研究法则。为了促进心理学理论的发展,我们需要从哲学中汲取丰富的心理学思想,这对于中国心理学本土化的发展更具有启发意义,因为中国古代哲学中同样存在着大量的心理学思想。除了完善研究方法使心理学踏上更加科学的道路外,我们还要认清心理学的每一大进步必然要以哲学作为后盾,因此,我们需要倾注更多的精力放在心理学史和理论心理学的研究上来,这样才能从本体上认清心理学的前景如何,未来的路该走向何方。
(作者/王炜,张义立 | 来源/社会心理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