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心理资讯:中医遇到的机遇与挑战

发表于 2017-06-27 16:16
  心理导读:中医学是从“信息”的角度切入,来研究和把握人生命活动变化规律,并建立了其健康保障的体系的。也就是从“人”外在的运动状态和方式的观察入手,“以外揣内”,应用医者的感官,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充分收集患者的临床表现,然后依据已有的理论和知识,对所收集的患者“运动状态和方式”进行分析理解,推求出内在的变化规律,再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做出诊断和干预的决策,而患者干预后的反应,是进一步进行干预调整的重要依据。    ---www.tspsy.com
 
心理资讯:中医学遇到的机遇与挑战

心理资讯:中医学遇到的机遇与挑战
 
  “未来的医学”这个题目的讨论很有意义,以上几位的报告很受启发。我的观点是未来的医学应该是以中医为核心、为主干,与西医学融合,中西医优势互补的一个体系。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1、中医是有关“人”的医学
 
  已故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陆广莘老教授曾反复强调:中医是生生之道,生生之具,生生之气,收生生之效,谋天人和德的一个医学体系,他认为中医学的核心是有关“人”的一个医学,与西医不同。我非常同意陆老的观点。中医与西医学都在研究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与健康维护的方法,但研究的切入点不同。
 
  人们在研究任何一类运动的规律时,都会涉及三个要素:物质,能量与信息。由于研究的切入点不同,思维模式不一样,所采取的方法、技术就有很大的不同,所取得的结果则从不同角度揭示和解释了生命活动的规律,建立了各自的维护健康的方法,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从物质角度切入。在“还原论”的指导下,从研究物质的本源、结构、物理特性等入手,往往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的本源出发把事物运动的规律搞清楚。其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分析、分离、鉴别的方法和技术,从事物整体到它最小的物质组成。其研究的结果,可以揭示事物运动的物质本源,再根据对事物运动物质本源来寻找把握、调节运动的方法。
 
  从信息角度切入。“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那么信息是什么?有关“信息”的解释很多,我推崇北京邮电大学钟义信教授的解释:信息就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即事物运动呈现在空间上的性状和态势,以及这种性状和态势随着时间变化的过程和规律。信息有本体论信息和认识论信息之分。本体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自我呈现;而认识论信息是主体对事物运动状态与方式的描述与概括。事物运动离不开物质和能量,同时必然会有表现在外的运动状态和方式,根据这些外在的表现就可以测知事物内在运动变化的规律,所采用的方法只能是观察、类推和求道的方法。这种方法不可能告诉你运动的物质本源是什么,物质基础是什么,但可以告诉你如何来驾驭运动。对于事物的运动来说,前者可以告诉你“为什么”,后者可以告诉你“是什么”,但往往在现实世界中,只要知道“是什么”就足以满足人们最主要的需求了!
 
  中医和西医两个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健康保障方法的学科,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但由于研究的切入点不一样,角度不同,思维的观念不一样,方法论不一样,所以反映在世界观、价值观就不同,研究的结论也就不同,建立的健康保障方法就有很大区别。简单地说,西医学是从“人体”即物质切入的,往往关注的是“人的病”,中医是从“人”及人的运动状态和方式切入的,更加关注“病的人”。西医主要从“人体”切入研究人体的物质本源,要紧紧依靠现代先进发达的科技手段。如果没有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西医学也不会快速地向人体的微观层面发展。西医学的进步,也是近一两百年来现代科技进步的具体体现。可以想象若没有显微镜、没有电子显微镜,没有X光机、CT、B超,MRA等这些先进、无创的人体结构的探测技术设备,没有对微观物质生化变化的检测设备,西医学的发展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西医学在诊断上对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病理”结果往往是最主要依据,最后说了算。而传染性疾病最后诊断要找到病原体,若找不到病原体,起码得找到人体内相关的抗体以及病原体的传播途径等,总体上看诊断要找到客观的“物质”依据。从人体“物质”入手,就很容易找到患某一疾病的同质总体人群,在进行临床研究时,可以从同质人群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做研究,有了结论再外推到总体去,这么一种结果别人可以重复,干预与疗效有明确的因果关系,所以是科学的。当然要拿出大家信得过的高质量证据,还要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首先过程是规范、严谨的。西医学认为这才是科学的理念,才是有价值的。
 
  中医学是从“信息”的角度切入,来研究和把握人生命活动变化规律,并建立了其健康保障的体系的。也就是从“人”外在的运动状态和方式的观察入手,“以外揣内”,应用医者的感官,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充分收集患者的临床表现,然后依据已有的理论和知识,对所收集的患者“运动状态和方式”进行分析理解,推求出内在的变化规律,再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做出诊断和干预的决策,而患者干预后的反应,是进一步进行干预调整的重要依据。就这么一套很简单的方法,是从时空两个维度既关注患者空间上呈现的性状和态势,还关注随着时间变化的过程和所呈现的变化规律。同时中医还有个最大的特点,是把干预和人体的状态变化关联起来看。这就是所谓的“神农尝百草”的方法,结果告诉你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干预,患病的人会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告诉你如何驾驭人的健康,即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但这种方法并不能告诉你“证(运动状态与方式)-治(干预)-效(干预效应)”关联的物质本源,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这种方法因为是要通过“人”的运动状态和方式来进行研究,所以必然是一种“整体观”,即便看到的局部,也反映的是一个整体的状态。同时,“人”的运动状态离不开人的生活环境、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人文、哲学等,所以中医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哲学的融合,二者不可分离。正由于信息有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区分,在中医学中,医者往往起到一个主导的作用,这样就形成了中医辨证论治个体化诊疗方法,中医人才培养方式,中医古籍、学术流派等在中医发展中的特殊作用等中医不同于西医学的独特特点与中医优势。
 
  既然中医的特点在于回答“是什么”,我们就不要失去自我,陷入渴望和追求回答“为什么”之中去。本来我们这个学科不是回答物质本源是什么的,但我们现在都要去追求这个东西,为什么追求呢?我们又陷入西医学研究的方法里去了,认为只有把本源说清楚了才是科学,所以大家都渴望找到本源,好像想让大家接受中医的话,只要把我们中医说清楚了,把本源说清楚了,我们就是科学了。回想一下,我们在寻求中医证候、中医理论的物质基础、物质本源的研究中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但从最终的效果看,似乎对中医辨证论治能力提升的帮助并不明显。目前,中医药领域“优势特色淡化,学术停滞”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所以我想,我们还是回归到我们自己的路上来,要“理论自信、方法自信、疗效自信”,中医的这条路有非常大的优势,它不需要知道物质的本源,不需要确定疾病的“病理”或“病原体”,不需要依赖对抗性的干预方法和高精尖的仪器设备,所以在新发突发传染病、疾病的早期,在慢性病终身的康复治疗中,无论从效果还是从卫生经济学方面,都有明显的独特优势。
 
  2、制约中医优势发挥的主要问题
 
  以上说到,中医不依赖与分析、分离、鉴别的技术,那支撑中医学发展的技术是什么?我认为就是利用人体的信息器官进行信息转换的一套技术。人类的信息器官有外部的感觉器官(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它是获取信息的;有神经网络系统,它是传递信息的;还有思维器官,是加工、再生信息的;而决策信息,要经过效应器官及控制技术,再反馈回去调整决策。所以说,感测技术、通信技术、智能技术以及控制技术,就是中医信息转换的技术体系。
 
  几千年来,中医就是靠这个技术体系来进行辨证论治的,实践证明它是有效的,是可以支撑中医学发展的。但是目前中医学所使用的这套技术体系,还是依靠人体的感官,还是很原始,虽然很可靠,但效率和能力有限,使中医的优势、潜能受到很大的限制,未能充分发挥。如中医的问诊是中医四诊的重要内容,但目前问诊的结果主要都是回忆性的结果影响了准确性。而四诊的合参主要靠“悟性”,总之,原始的技术制约了中医的发展。
 
  同时,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其根本的特点是个性化。而中医个体化,不光与患者有关,更重要的是与医者关系密切。由于在辨证论治过程中,医生在自己所掌握的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在对人体外在表现进行感知、理解、判断、决策,而这一过程都会受到他自己所遵循的中医理论的约束,都会受到他的临床经验的约束。这与西医的个体化是由患者决定的,是由患者基因多态性决定的不一样。我这里举个信息学的例子,如果说信源是患者,而在座的都是医生,是信宿。如果你们辨证的结果“证候”是信息量的话,那么信息量的大小,显然不是由发出“信息”的信源-患者确定的,而是由医者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归纳后升华出来的。这一特点,给中医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优势,同时也给中医稳定、切确的把握以及发现个体诊疗的规律,提出了巨大挑战。但大数据时代到来,给解开这一中医个体诊疗奥秘,带来了希望,这种希望一个是“新思路”,一个是“新理念”,一个是新的技术体系。
 
  3、大数据时代中医的机遇与挑战
 
  大数据和互联网、云计算、可穿戴技术是同生的一个东西,个性化是大数据的终极运用,而个体性技术与大数据技术是未来的两大技术方向。中医个性化医疗,可以借助于大数据取得大发展。首先是大数据时代的新观点、新思维可以提升我们的“自信”。比如说对于“因果关系”的渴望,是自然科学领域的特点,回答“为什么”是科学价值的体现,中医学本来就是在不断回答“是什么”的过程中发展的,而目前许多研究却将回答“为什么”作为主体,花了大量财力和物力,实践证明回答的问题是很有限的,对于中医药的发展促进作用微乎其微。大数据的理念给回答“是什么”带来了新思维和新方法。互联网的思维是“链接一切”,这为中医的医患交互建立了一种新模式,为催生符合中医的服务模式和服务业态提供了可能性。可穿戴技术为我们中医获取了人体的状态信息、动态信息,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工具和手段。
 
  大数据时代,首先需要转变科研的范式,也就是改变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改变我们的技术体系。这样我们才可能回归自我,从西医价值观、科学观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否则我们永远是不科学的,不能被大家所接受。我们还要建立符合中医特点的方法学,如辨证论治疗效评价的方法。以前,临床疗效评价都在评价一个固定的、单一的干预方法或药物,而辨证论治的干预,药物是根据患者的治疗反应和医生的判断动态调整的,如果用评价某一个药的方法,必然成为同一个病、同一证候、同一药方的疗效评价了,这样辨证论治的疗效还是不知道。既然医者是辨证论治的核心,我们就可以采取评价医者的策略,评价医者治疗某种疾病的疗效,结果推荐给大家的不是一种药方,而是某一个医生。这种研究将采取全样本、混合大数据的研究设计,而不是抽样的精确小数据的研究。同时我们提出“辨证论治个体化医疗的4、0工程”的思路,希望借助现在的技术手段,使中医望闻问切能够从V1、0手工阶段发展到V2、0数字化、V3、0智能化、V4、0的一体化阶段。在过去10多年的过程中,我们在医院已经建立了“临床科研信息的共享系统”,基本解决了利用临床实际数据来开展真实世界临床研究的技术体系问题。目前已经在20多家医院当中应用,开展研究100多项。
 
  同时,在前期临床评价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数据中心。数据中心的硬件架构、中医智慧云平台已经建立,现在正在做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中中医药部分,要建中医药的国家数据库,建立中医大数据创新应用的共性技术平台和应用技术平台。目前利用病历首页数据,开展医疗监管的平台已经建立,有全国500多家医院、1500多个中医药重点专科的首页数据3000多万;涉及全国10个试点省,将近5000家中医馆的健康信息云平台正在建立之中。最近正在筹建中医健康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到目前为止,已经有50多家医院、研究机构,以及一些企业,还有经营机构都加入其中,我们特别欢迎大家能够通过这样一个联盟,把数据思维和技术有机地整合起来,为我们中医药学的腾飞奠定一个基础。
 
  4、未来医学是中西医融合的新医学
 
  最后总结一下未来的医学,我认为应该是以中医的医学体系为核心,包容现代医学体系,从而共同构建一个中西医融合的新医学体系。有些人可能认为这是“狂言”,中医医学体系为何可以成为“核心”?我认为中医的医学体系是一个智慧的医学体系,它是靠高思维,不是靠医学设备建立起来的。过去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到目前的知识经济即信息经济,这个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从有形东西、从研究物质世界开始,必然要走向知识的世界、信息世界。而中医是建立在信息、知识的基础上的。所以将来的医学体系肯定是以中医医学体系为核心,是把所有的物质世界整合起来的一个体系。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所以我认为中医学前景光明,未来必然是以它为核心的,关键的是,这个核心不光体现在医学本质上,还体现在未来服务模式上。将来的服务模式不是像现在这样以医院为核心,将来以维护健康为目标,人们为了健康不需要总去医院了,而是从一开始没得病的时候就可以居家或就近进行调理,医患可以不见面就面对面,而且将来干预措施根据需要会送上门的,让病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相信这些都不是天方夜谭,而在不远的将来均会成为现实。而要做到这样,中医学必然首当其冲!
 
  (作者:刘保延 | 来源:《医学的未来》)

版权声明:标注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部分资源来自互联网,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与讨论,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10-2017 TSPSY All Rights Reserved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微信号 15232608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