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心理资讯:韩雪看病爆粗口的真相

发表于 2015-07-11 14:12
  心理导读:大概每一位患者去医院看病,都希望大夫像心理医生那样让人感觉被尊重被理解被接纳,然而面对络绎不绝的病人,尤其是急诊,医生的“高冷”也在情理之中。其实这件事在医患矛盾越来越突出的今天,实在算不上大事。一桩小事能引起这么大的波澜,除了“名人效应”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件事还反应了当下很流行的一种现象--职业倦怠。    ---www.tspsy.com
 
心理资讯:韩雪看病爆粗口的真相

心理资讯:韩雪看病爆粗口的真相
 
  一、案例描述
 
  近日,“韩雪看病爆粗口”一事引发热议。事情的原委是,6月29日,艺人韩雪发表了一篇题为《对不起,我发火了》的长微博,她在文中说由于在水下拍戏而导致眼睛过敏,自己去医院看眼睛遇到态度不佳医生。她称该医生不仅没询问病人的具体情况,态度还有些不耐烦,并称“那么多病人,没办法听你的情况”。而当韩雪质疑该医生的态度时,该医生回应:“我不是心理医生,没功夫考虑你的感受。”这令韩雪十分不满,爆了粗口。对此,她在文中予以致歉,“的确是我修养还不够,对不起。”她还表示,“用恶劣的态度对待病人,就不配白衣天使的称谓。”这件事在网络上经过三天的发酵和唇枪舌战的争论,韩雪又于7月2日发表博文《少一点纠纷,多一分理解》称,“向受到影响的个人和单位说声抱歉”,“作为患者,我也希望能被给予最基本的尊重”,并“愿大家的就医路上,少一点纠纷,多一分理解”。
 
  大概每一位患者去医院看病,都希望大夫像心理医生那样让人感觉被尊重被理解被接纳,然而面对络绎不绝的病人,尤其是急诊,医生的“高冷”也在情理之中。其实这件事在医患矛盾越来越突出的今天,实在算不上大事。一桩小事能引起这么大的波澜,除了“名人效应”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件事还反应了当下很流行的一种现象——职业倦怠。那么,“职业倦怠”是个什么鬼?如何减少职业倦怠,让医患关系呈现一片和谐繁荣景象呢?
 
  二、案例分析
 
  “职业倦怠”是指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状态。包括三个方面:
 
  1、情感耗竭,指没有活力,没有工作热情,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我不是心理医生,没功夫考虑你的感受”。
 
  2、去人格化,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那么多病人,没办法听你的情况”。
 
  3、低个人成就感:指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
 
  针对医生的职业倦怠,2011年一项涵盖了全国31个省的4674名临床医生的研究表明,1068人(22.8%)有情感耗竭,1869人(40.0%)有去人格化,116人(2.5%)有低成就感。总体来讲。1152人(24.6%)轻度倦怠,919人(19.7%)中度倦怠,21人(0.4%)重度倦怠。这部分是由于大环境下的病人多医生少造成的,全国有61%的城市,1万人中才有30个医生。面对这么少的人均医生数和这么高的职业倦怠发生率,你是否觉得医生的态度不像心理医生那样“暖暖哒”也理所当然了?但理解并不代表这种现象就不需要被改善,因为医生的职业倦怠对于提高医疗质量、自身职业发展和日常生活都有消极的影响。那么,如何减少职业倦怠、促进医患和谐呢?
 
  2013年,英国的一项减轻职业倦怠的研究表明,对实验组的43名被试进行三次“接纳承诺疗法(ACT)”的团体干预后,相比于对照组的57名被试,实验组的压力感明显降低,并且实验组显著提升的心理灵活性(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使其干预后及6个月后的情感耗竭明显减轻,也预防了像对照组那样升高的去人格化程度。被职业倦怠困扰的亲们,看到这里,有没有觉得几乎崩溃的内心有了一丝丝安慰呢?下面就简要介绍下应对职业倦怠的技能~
 
  首先,回想一下当面对堆积如山的任务或排成长龙的病患,以前的你是怎么控制内心的烦躁或崩溃的?也许喝瓶82年的可乐压压惊?也许借用冷酷压抑暴躁?那么,这种控制有用吗?有助于你建立良好的关系吗?会有助于问题解决吗?假如没用的话,要不要尝试接纳这酸楚的体验?接纳不是要你喜欢这种感觉,而是为它创造空间容纳它的存在,觉察它出现时你的身体反应,比如你的呼吸、心跳怎样?觉察你有什么想法?什么情绪?想要做出怎样的行为?觉察而非做出自动化的反应,你就能从容地为所当为。
 
  你也可以尝试把这不爽的体验当成一个广告来看,并为其命名:“啊哈,我的大脑又在插播这个老掉牙的‘烦躁了就冷酷到底’的广告了!”。你也可以试着用蜡笔小新或唐老鸭的声音唱出自己作词版《铃儿响叮当》:很烦躁,很烦躁,感觉很烦躁……会不会唱着唱着把自己都唱乐了?通过这种“认知解离”的方法,可以将本来痛苦不堪的感受转化为搞笑逗乐的调味品。那句“名言”怎么说来着?“认真,你就输了。”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太过当真。
 
  其次,对于你的工作或生活,在你内心深处,什么是重要的?你希望它是什么样子?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建立怎样的关系?有什么具体的可实现的目标吗?比如希望成为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白衣天使,那么以往自动的想法和反应是有助于朝向你的价值还是背离你的价值?如果“白衣天使”不幸被误解为“白眼狼”,那么是否换种方式,尝试多一些耐心和温暖就能更有效地助人利己呢?这样的自问有助于你挖掘和发现自己的“价值”,也就是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渴望。当生活在以价值为导向的轨道时,我们就不仅能获得一种意义感和喜悦感,甚至在糟糕的事情发生时,仍能体验到生活的丰富、充实和精彩。
 
  其实,以上方法不只可以用来应对职业倦怠,无论对于医生还是病人,正念觉察当下、接纳内心世界、朝向价值行动都可以作为我们心灵的保护伞。理解医生的不易,体谅病人的着急,做出理智的行动,共建和谐的关系。
 
  三、参考文献
 
  [1] 王富华, 徐玲, 谢铮, &张拓红(2013).我国临床医生职业倦怠的区域分布现状分析.中国全科医学, 16(9A), 3006-3011.
 
  [2] Lloyd,Bond,& Flaxman(2013). The value of 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Examining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underpinning a cognitive behaviouraltherapy intervention for burnout. Work & Stress. 27(2),181-199.
 
  (文/曹静,祝卓宏 | 来源/中国科普博览)

版权声明:标注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部分资源来自互联网,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与讨论,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10-2017 TSPSY All Rights Reserved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微信号 15232608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