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攻击行为形成原因及对策
发表于 2024-02-21 23:14
心理导读:近年来,儿童的关系攻击是许多研究者较为关注的研究新领域。关系攻击作为一种不良现象,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良影响。儿童出现关系攻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与自身因素相关,家庭、社会、学校、文化因素也参与其中。从社会生态学角度分析儿童关系攻击的形成原因,并由此提出相应的教育应对策略,能为儿童的成长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www.tspsy.com
儿童攻击行为形成原因及对策
一、引言
攻击是个体有敌意性地伤害别人或破坏物体的行为,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比较常见。针对攻击行为的传统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身体侵犯;二是言语攻击。
近年來,关于儿童关系攻击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积极关注。关系攻击是儿童同伴交往中常见的一种攻击行为。该概念最早由Crick和Grotpeter提出,是指攻击者通过对某人与他人的人际关系进行恶意破坏,这种行为通常表现为以散布谣言、抹黑名声、恶意评论等手段,达到实现自己利益或者报复对方的目的。
一般而言,平常发生的校园暴力行为普遍被界定为对他人身体方面的侵犯或攻击,发起者通常为男生,女生实施这类攻击行为相对较少。相对而言,女生可能更加关注人际关系和交往互动,往往通过拒绝友谊、排斥社交活动、说同伴坏话或闲话等行为来达成对攻击对象的惩罚或报复。关系攻击行为不像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那么明显,具有隐蔽性、难以识别的特点,属于一种无形的校园暴力。
关系攻击行为会直接给儿童造成心理上的伤害,人际关系敏感或人际冲突,影响其社交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阻碍儿童良好个性塑造和社会化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儿童年龄越小受到的伤害可能越深,对其造成的心理伤害可能也就越大。因此,关注并加强对儿童关系攻击方面的研究,对于保障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大有裨益。
二、社会生态学模式对儿童关系攻击产生原因的解释
社会生态学模式(social-ecological model)作为实践中一种重要的理论框架,主要用于描述与评估人类行为和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个模式将人们的行为放在不同的层次中进行考虑,包括个人、家庭、社区、组织和社会等。这些社会系统各层次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个体行为和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行。在这个理论框架下,儿童的关系攻击可视作一种典型的社会问题。事实上,儿童关系攻击现象的出现并非凭空产生,而是与儿童所生存的周围环境密不可分,是家庭、学校、社会及儿童本身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家庭环境
根据生态系统理论,家庭环境是微观系统中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子系统,即儿童赖以生存且与父母或其他相关人员直接互动的环境。家庭是儿童最早接触的社会单位,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对儿童情感发展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有研究表明,对成人同伴实施关系攻击的父母更可能对其子女进行心理控制,而父母的心理控制又会对其子女的关系攻击行为产生影响。心理控制是指通过对亲子关系的损害和恐吓以达到控制儿童的目的,特别是母亲对儿童的心理控制对儿童的关系攻击影响更大。
也就是说,倘若家长教育方式不当,孩子更有可能产生攻击性行为。如有些家长溺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便难以学会尊重他人;而另一些家长对孩子苛刻,又极其容易让孩子产生压抑感,孩子可能更加容易变得敏感、易怒。因此,儿童个体的关系攻击行为与父母的行为和教养方式密切相关。
此外,家庭状况不够稳定,诸如父母离异、家庭贫困、家庭暴力等情况也是影响儿童关系攻击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当在家庭中难以得到父母或其他亲属的关注和尊重时,儿童可能会感到沮丧、无助,因此可能会采取攻击性行为来寻求关注和回应,也容易将负面情绪发泄在其他同龄人身上。
(二)校园环境
学校是儿童的第二个重要社会单位,学校中的同伴关系对儿童的社交发展和自我认知有着深远的影响。研究显示,学校中的同伴与教师支持都能有效减少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发生。研究数据表明,学校安全问题(如打架、破坏财产和携带武器到学校等)可能会导致情绪压力并增加问题行为,尤其是中学生,会比他们的同龄人更有可能感受到学校环境的不安全。
当儿童在学校中缺乏友谊、受到排斥或嘲笑、处于不安全氛围中,他们也可能采取攻击性行为来回应这种压力。但与身体攻击行为有所不同,由于关系攻击的隐蔽性、间接性和复杂性,关系攻击常常被排除在校园暴力的研究范围之外。一项研究证实了这一观点:如果我们只考虑身体暴力,那么将会有60%的女生攻击行为和7%的男生攻击行为不被认为具有攻击性。因此,如果学校管理过于松散或者缺乏有效的反欺凌政策措施,就可能会让欺凌行为产生“破窗效应”,不断蔓延。
(三)社区因素
社区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环境,社区的资源和文化结构与儿童关系攻击密切相关。例如,社区环境治理水平不高、社区民众经济方面的贫困、社区居民失业率较高等因素都可能会增加儿童所在家庭的生存压力和制造相对紧张的社区文化氛围,同时也可能增加儿童之间的攻击性行为。此外,社区中的文化价值观也会对儿童关系攻击产生影响,如果社区治安环境不良或过度流行攻击性文化或暴力文化,儿童也容易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而出现攻击性行为。
(四)个体因素
儿童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人际交往能力、逆反心理等同样可能导致儿童采取攻击性行为。如果一个孩子经历过创伤、受到虐待或忽视,他们就可能将攻击性行为作为报复手段,以通过该行为减轻自己内心的痛苦。“问题儿童”通常被认为是关系攻击发起者,而实际上,受欢迎的儿童、成绩表现突出的儿童也有可能会发起关系攻击。因为他们本身在学校和家庭中表现更优异,在群体活动中会更有话语权。当他们感受到自身地位受到威胁,通过关系攻击维护自己受欢迎的地位时,其话语具有极强煽动性,由此可能产生群体孤立事件,对被孤立儿童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
此外,孩子的性别和年龄也会影响攻击性行为的形成。相关研究发现,从幼儿期到小学阶段,儿童关系攻击形式较为稳定,随年龄增长,关系攻击使用更普遍、更隐蔽。原因在于随着儿童年龄增长,他们的语言系统逐渐发展完善,并且更注重建立和维持个体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为此就可能会采取一些操纵他人关系的攻击行为。
三、儿童关系攻击行为对社会与个体发展的不良影响
(一)社会影响
不难看出,关系攻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欺凌行为,在学校中表现尤为突出。关系攻击极易导致儿童心理压力过大,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能够很好地自我发挥,进而影响到课堂学习效率,影响个体的学习和成长,也会对整个教育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并可能伤害受攻击者和影响社会治安。长期的关系攻击行为可能会导致受害者采取极端手段来反抗,进而引发群体事件,导致公共秩序混乱。同时,关系攻击也反映出社会文化价值观的丧失和道德规范的缺失。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需要重视道德建设,加强社会责任教育,让人们更加尊重他人,增强道德意识,形成健康的社会环境。
(二)个体影响
对于成长与发展重要时期的儿童而言,关系攻击可能给他们带来诸多负面情绪,包括愤怒、沮丧、痛苦、孤独等,这些情绪会长期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表明,儿童的身体攻击、关系攻击与孤独、抑郁、攻击、行为不良、同伴拒绝等心理社会适应指标存在显著的即时与纵向正相关关系。
受到关系攻击的儿童个体可能会失去自信心和自尊心,感到自己无助和无价值。长期的关系攻击行为会削弱儿童个体的自尊心,甚至会导致其自闭、退缩、自卑或者厌学等内化问题。关系攻击还会影响儿童个体的社交能力,使之难以与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由于受攻击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可能会导致其避免与他人接触、不信任他人,甚至产生社交恐惧症等外化问题。关系攻击给儿童留下的心理伤害和社交影响很可能持续到成年期,对个体自身的职业发展、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影响。
同时,关系攻击也会对发起者产生心理与社会适应问题,如果儿童长期出现关系攻击行为,其他儿童会越来越难以忍受这种行为,发起者更容易被周围儿童拒绝,会因为自己的行为而被学校或家长制裁,进一步扩大他们的行为问题。长期来看,这种行为会让他们在未来社会生活中遭受更多的排斥和困难,造成社会适应困难、较少出现亲社会行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社会生态学模式下儿童关系攻击的干预措施及对策
正因为造成儿童关系攻击的根源包括家庭、学校、社区和个体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从社会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采取综合措施来预防和处理儿童关系攻击这一问题,重视形成家庭、学校、社区的教育合力,充分调动儿童自身的积极因素,做到防微杜渐。
(一)注重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给予儿童有质量的陪伴
家庭是影响儿童成长发展的重要子系统,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儿童的很多行为是在家庭中悄然形成的。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觉察儿童的关系攻击行为,注重营造良好、温馨的家庭教育氛围。首先,父母要注重家庭教养方式,避免权威型、专制型的高压教养,家长应注重借助亲子活动经常主动与儿童积极交流沟通。其次,当发现儿童出现关系攻击行为时,家长要及时制止,了解儿童的心理需求并给予正向回应。同时,家长要注重培养儿童的人际交往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学习尊重他人、互相理解,以及学会科学管理自己的情绪。
(二)加强学校的教育管理和科学引导,及时介入和有效应对关系攻击
校园环境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环境构成,在社会生态视角下,学校环境同样被视为微观系统和中观系统的一部分。
首先,关系攻击对儿童造成的伤害应得到学校足够的重视,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及时发现和介入关系攻击问题行为,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学校应明白关系攻击的隐蔽性,相对于经常出现各种问题的学生,一些优等生也会出现关系攻击行为或者有关系攻击的想法。
其次,学校可通过开设专题讲座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关系攻击行为对被攻击者的伤害,让学生明白操弄关系、排挤他人、散播谣言都是不正确的做法,让学生明白杜绝这种行为发生的必要性。同时,学校应该建立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明确禁止儿童关系攻击行为的发生。此外,学校可以结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引导儿童使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他人的情感。
(三)进一步优化社会文化环境,净化网络信息渠道
关系攻击作为一种常见的负面行为,对儿童個体和社会都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为了保护儿童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促进社会稳定,我们需要加强对关系攻击的认识,积极宣传关系攻击的危害,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于分辨力较弱的儿童而言,社会信息的传递尤为重要。
如今是电子信息时代,儿童接触网络信息渠道增多,过早接触到暴力信息,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在关系攻击行为出现时及时加以制止,能避免引起“跟风”效应。要重视科学引导社会成员建立和尊重多元性的价值观,促进各个群体之间的平等和谐。同时,社会各界要加强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为儿童的成长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四)培养儿童积极的自尊意识,引导儿童科学管理自己的情绪
我们要注重培养儿童积极的自尊意识,科学引导儿童学会管理、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当儿童做出好的行为或取得进步时,家长和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让儿童感到自己受到重视和认可。同时,在儿童犯错时,也要引导儿童多从正面角度看待问题,帮助他们寻找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
此外,教育实践中要注重培养儿童适当的自主权,让儿童学会在一些事情上能够独立做出选择和决定,知道自己的声音有价值,增强儿童的自我决策能力。
五、结语
儿童的关系攻击问题是受儿童家庭环境、学校与社会以及儿童自身等因素综合复杂作用的社会行为,各个系统如何相互作用并长期影响儿童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今后的研究可采用实验控制的方法探讨其他社会情景中关系攻击的问题。利用相关研究结果构建关系攻击行为发生模型,以便更好解释儿童关系攻击行为的产生原因、结果预测,据此对该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同时,提高家长和教师对儿童关系攻击的警惕性极其重要。在关系攻击的应对上最首要的就是重视儿童关系攻击问题,对既有关系攻击进行有效干预,避免其不断发展,这是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者/赵英,康钊 | 来源/参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