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心理咨询师:高效学习的秘诀是什么?

发表于 2021-03-08 11:16
  心理导读:格式塔心理学家门认为,顿悟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动物对这个场内的元素整体布局的反思。基于顿悟的解决方法的第二重要的特征是,它们是对任务的一个知觉重组。与桑代克的假设不同,科勒认为学习的过程不一定是循序渐进的。学习是很快的几乎是瞬间的。第三重要的特征是,基于顿悟的学习可以从一个问题或情境迁移到其他情境和任务中。   ---www.tspsy.com
 
高效学习有没有规律
 
  格式塔心理学领域的系统研究,大约始于1912年韦特海默刊登了一篇关于“似动现象”(phiphe nomenon)的文章。韦特海默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当两个影像相继投射到屏幕上看起来像是真实的运动。这是一种错觉,在这种错觉中,两个静止但相继闪烁的亮光看似像是一个亮点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韦特海默的实验(考夫卡和科勒是被试)表明,尽管实验中的物体并没有向被试呈现出物理运动,但他们一致地报告感觉到了某种运动。总而言之,被试并没有看到元素改变它们的位置或空间,但不管怎样运动出现在了他们的经验中(Wert heimer,1961)。今天,这个实验很容易通过两张幻灯片来演示。
 
  在个体经验中有一些很难用传统实验心理学原理进行解释的现象。在当时,德国大学里教授的主要论点是:所有的心理事实(不仅仅是知觉中的事实)都由不相干的惰性元素构成。按照传统的观点,心智是一个收集了许多经验元素(就像砖块)的建造者,按照联结规则,以一种有组织的形式将经验元素堆砌在一起。韦特海默反对这种解释。据他的同事回忆,在韦特海默看来,如果我们遵循传统心理学的方法,我们那多姿多彩和紧张有致的精神生活就会变得相当无聊(Kohler,1959)。
 
  韦特海默和他的支持者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了心理过程。知觉的过程与心智有关,而心智是一位创造性的“建筑师”它创造了某些新的东西,某些在本质上不同于仅仅由元素组合的东西。韦特海默最早提出的主要假设是,每一个单独部分会发生什么依于这个整体是什么(Wertheimer,1938)。在韦特海默的支持者当中有考夫卡和科勒。他们的批评对象之一就是内省法。
 
  由于对内省法的失望并对其全盘拒绝之后,那些自称行为主义者的心理学家们相信,如果他们不去关注知觉,而聚焦于可测量的行为变量,就能够解决主观性的问题。行为主义者创造出他们自己的实验研究方法。格式塔心理学家可能在同样的心理学实验室待过一段时间,但他们改变了主要的研究方法。他们开始称自己的基本观测数据为“现象”,这与传统心理学中的心理“元素”形成了对比。
 
  还记得我们提到的一个小例子吗?格式塔心理学家常常在他们的讲演中引用类似的例子。例如,你只看一个人的脸一秒钟,通常不需要对脸部的线条、轮廓和细微处进行漫长的分析,你的直接经验就告诉你,你看到的是一张人脸。在日常情景中,我们看到一个人脸然后说:“这是一张脸孔。”在做出这个判断之后,我们才注意到这张脸孔中不同寻常的特征:眉毛、鼻子、嘴唇、脸频,等等。简而言之,大约100年前,格式塔心理学家在其实验研究中表明,我们的心理经验的基本特征可能不是一些元素,而是一些完整的和恒定的模型或者“整体”。一位来自冯特实验室的心理学家可能会这样报告:“我觉察到一种感觉模式,这种模式通常在我对个女人的脸孔进行知觉时出现。”而一位格式塔心理学家可能会非常简单地报告:“我看到一个女人。”格式塔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关于知觉的概念有很大不同。
 
  1、结构与组织
 
  如果人类经验存在普遍的模式,那么这些模式的运行必定遵守某些规律。术语结构(structure)和组织(organization)成为格式塔心理学家关注的焦点,不过这两个术语的意思与构造主义心理学没有什么关系。格式塔心理学家从基础科学中获得灵感,包括数学、物理学和生物学,借用它们描述知觉格式塔的结构和组织。刺激具有某种特定的结构并按某种确定的方式组织,有机体正是根据结构化的组织而不是个别的感觉元素做出反应。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了格式塔法则(Gestalt laws)或者是关于知觉功能的普遍原则。
 
  那些批评者认为,格式塔心理学没有清晰地表达它的主要原则和法则,包括“整体”这个概念。为什么个体的经验使用这些特定的法则而不是其他法则呢?这些格式塔的机制存在于大脑的哪里呢?为了回应这些批评,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经常提及物理学和生理学。
 
  举个例子,在解释与“整体”定义有关的不确定性时,他们认为物理学第一次引入能量的概念时它也是令人费解的。几十年过去了,它的含义还常常和传统力学中的力混淆。而物理学家做了什么呢?他们继续努力工作和开展他们的研究,直到对能量提出更清晰的解释,区分不同的能量类型,发明测量能量的方法。同样,格式塔的概念或许还不够清晰。不过,在科学方面,除了继续研究和辩论之外,没有其他途径可走(Kohler,1959)。在向生理学寻求帮助时,大部分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大脑和外部世界可能是按照同样方式组织的(Helson,1987)。是三点构成一个三角形,还是四点构成一个正方形,取决于它们的结构。格式塔心理学作为一种理论表示:刺激及其生理结构具有统一性。因为知觉遵循物理动力学法则,所以他们假设大脑中存在某些包含神经元的“场”或整体,这些神经元与知觉的动力特征相一致。换句话说,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过程很可能与知觉法则有关。外部物体(它的内容)和心理动作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人们体验到的现象和大脑中的潜在过程是相关联的,这样的关联被称作同一型论(isomorphism)。格式塔心理学家敢于将心理学和物理学、生物学联系在一起,因为他们相信科学法则的普遍性。随后,格式塔心理学的支持者,在阐述了主要的知觉组织原则之后,尝试将这些原则广泛应用于思维、学习和行为等方面。
 
  2、从知觉到行为
 
  格式塔心理学家相信思维就像知觉一样,需要一种实质性的科学评估。他们声称,像知觉一样,思维的过程关乎的是一个评估整体情境的机制。沃尔夫·科勒详细研究了这些观点。
 
  格式塔心理学明星沃尔夫·科勒(Kohler,18871967)出生于一个德国家庭中、出生地是瑞威尔(Reval,即现在的塔林,爱沙尼亚的首都),他在德国的图宾根大学、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22岁那年,他在导师卡尔·斯顿夫的指导下获得博土学位。他的研究主题是声响心理学。在柏林大学,他跟随著名的物理学家、量子理论创始人马克斯普朗克学习。如前文所述,科勒后来认识了韦特海默和考夫卡。1913年,就在战争之前,科勒被派到特纳里夫岛(非洲西北沿海加那利群岛中最大的岛屿)研究动物的认知功能。在战争期间,他被困在岛屿上(这个岛屿被英国舰船封锁了),并最终在那里待了将近六年。他的研究成果之一是《猿猴的智力》(The Mentality of Apes)1917年首先在德国发表。1922年,他成为柏林大学的教授。1925年,他作为克拉克大学客座教授来到美国。在那里,他遇到了许多杰出的心理学家,并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将有助于他在德国政治环境恶化之后,能够在美国谋得职位。德国柏林大学的心理学研究所仍然享有欧洲实验心理学大本营的声望。沃尔夫网·科勒担任这个研究所的主管,而马克斯·韦特海默在此担任教授他们的地位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机会。这个学派吸引了德语区域最好的学生,而且国际学生的选拔也总是令人印象深刻(Henle,1978)。这些事实加上格式塔心理学家日渐增长的声誉,为他们理论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科勒积极地促进关于心理整体论的观点:人类行为的每一部分都应该被放在多重背景中,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它们。但是,行为并不是不同动作的总和,就像经验不是知觉成分的叠加一样。在我们生命的最初,我们就整体地处理信息并做出行动。
 
  3、决策和学习
 
  根据科勒的观点,决策作为一个过程涉及了从多个选项中做出选择,与“掌握”两个元素之间的关系有关。它涉及了比较这一行为。正如约翰·华生和行为主义者提出的,动物不只是对纯粹的刺激做出反应,而是对与周围环境有关的信号做出反应。科勒对心理学的众多贡献之一是,他对动物智力的研究。科勒在类似它们自然栖息地的情况下研究动物(与新一代的行为主义者不同,他们主要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研究)。值得一提的是,他最显著的成就之一是对顿悟(insight)的研究。在英语中,顿悟代表了洞察环境并理解其“内在”性质的能力。有时候,这个词用来表示一种突然的、直觉的感知,或者在既定的环境中掌握有用信息的能力。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代表了心理学的重大进展,因为它引入了个全新的学习模式。它与大多数传统的涉及重复习惯的心理学模式都不同,与流行的行为主义模式也不同,比如强调条件反射的巴甫落夫的理论或者强调试误的桑代克的理论。
 
  简单地说,想象一个实验情景。在一只猴子身旁放一块饼干,这只猴子够不到饼干,因为饼干离笼子太远了,而笼子又是锁上的。不过有几根竹棍散放在笼子的周围。这些竹棍比较短;如果不将两根接在一起,其长度就不足以够到食物。然而,猴子以前从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来看,这个动物还没有养成一种在自制工具的帮助下去够取食物的习惯。科勒观察到,在许多情况下动物在实验情境中的行为是基于试误的,正如行为主义者所说的。一般地,在几次尝试之后,猴子就会把两个竹棍拼接在一起来获取食物。
 
  然而,科勒在这些试误的序列中看到了更多的东西。在他看来,在这只猴子看似没有规律可循的摆弄棍子期间,正确的方法往往出现于一些幸运的“偶然”之后。什么是幸运的偶然呢?一开始,这些对棍子的操作和渴望达到的目标没有明显的联系:猴子只是握着它们。然而,将两根棍子连接在一起后,猴子突然“意识到”这个新工具可以很容易地触及笼子外的饼干。这种“幡然醒悟”涉及了对整个情境的反思。首先,猴子将两根棍子连在一起。然后,猴子想起了笼子外面的食物。最后,猴子评估了笼子和食物之间的距离。这个问题被解决了:猴子“明智地”使用了两根棍子的技术(Kohler,1925)。
 
  正如你在这个例子中看到的,顿悟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动物对这个场内的元素整体布局的反思。基于顿悟的解决方法的第二重要的特征是,它们是对任务的一个知觉重组。与桑代克的假设不同,科勒认为学习的过程不一定是循序渐进的。学习是很快的几乎是瞬间的。第三重要的特征是,基于顿悟的学习可以从一个问题或情境迁移到其他情境和任务中。例如,一只鸡可以学会从白色卡片而不是黑色卡片上获取食物。每当白色卡片邻近黑色卡片出现时,这只鸡都会靠近白色卡片而不是黑色卡片。当我们向这只鸡呈现任何一组卡片,其中一张卡片比另一张颜色更浅(但不是白色),这只鸡就倾向于选择浅色的那张卡片。类似地,如果这只鸡被训练成选择更深的颜色,当它面临相似的选择时,它会选择新的更深色的卡片。这种现象被称作迁移(transpo- sition),是指将一种原始经验迁移到新环境中的能力(Kohler,1925)。我们是对刺激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出反应,而不是单独对刺激做出反应。科勒坚持认为,这些结果证明了鸡所学到的是两个实验对象两种颜色之间的关系。
 
  迁移起到了一种重要的进化功能,比如学习某些情感反应(如恐惧)。科勒观察到,当动物第一次见到样子奇怪的物体时,它们会跟它保持距离。例如他带着非洲恶魔的纸板面具进行过一项实验,结果让实验室里受惊的猴子们东躲西藏。很可能这种新异场景要求动物做出警惕或躲藏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迁移起到了帮助动物生存的作用(Kohler,1959)。
 
  4、学习中的错误
 
  读过这些和其他关于动物的实验之后,有些人可能会假设,动物很快就解决了问题并学到了知识。事实上,在大部分实验中,动物会出现许多导致失败的过失和错误。对实验情境的突然“理解”,并不一定会引发正确的决策。科勒至少识别了黑猩猩在实验情境中出现的三类错误。第一类是“好的错误”。它们已经很接近正确的解决方案,尽管其中仍然包含错误,阻止动物做出正确的决策。第二类错误采取了完全不恰当的行为,它显然没有什么意义(猴子没有把盒子摞起来,而是把两个盒子都摔坏了)。第三类错误基于动物以前习得的行为。这些行为在过去成功过,但它们在新的情境中不起作用了。这些在90多年前进行的观察,在今天的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支持。罗伯特·斯腾伯格(Robert Sternberg)教授在实验研究中发现,许多成功人士和据说很聪明的(这是其他人对他们的描述)有着成功经历的个体都倾向于犯下愚蠢的错误(Sternberg,2004)。他们为什么会犯下这些错误呢?现在可以用到科勒的解释了:举个例子,“聪明的”人们倾向于相信,如果他们在过去做出许多成功的决策(基于顿悟),那么他们在未来也会做出成功的决策。在格式塔的术语中,这些个体会产生一种恒常性顿悟,这让他们在新的情境中遭遇失败。他们必须不断从新情境中学习,批判性地看待自己的经验。
 
  5、价值观
 
  关于知识和道德判断的相对性的争论由来已久。哲学家常常辩道,一个人认为“好”的事物,总有其他人认为“邪恶”。我们赋予事件和行为的价值和我们自身的经验有关。格式塔心理学家挑战了这观点。他们认为,由于物理世界与我们对其的反映具有知觉一致性,人类的价值判断中必然有某种程度的客观性。考夫卡相信价值是物体或事件的一种属性(Harrington,1996)。科学能够预测未来的事件。知识产生期望,对这些期望的追求可能具有积极或消极的价值。科勒(特别是他在美国的研究生涯后期)还认为,心理学研究应该不只是实验研究和理论工作。在他看来,心理学家有能力勾勒出那些引导人类行为的道德原则(Kher,1938)。总的来说科勒认为科学不能独立于依附于它的价值而存在,它们一起创造了一种格式塔一一我们知识的基础。格式塔心理学家在他们的出版物和讲座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激发了大量的争论,也为他们带来新的支持者。库尔特·勒温就是其中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将格式塔的原则应用于动机、发展,以及个体和群体的行为。
 
  (编辑:tspsy-张寅 | 来源:心灵花园

版权声明:标注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部分资源来自互联网,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与讨论,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10-2017 TSPSY All Rights Reserved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微信号 15232608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