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导读:依恋是一种普遍的关系,是不管你是否正常或者是谁,都有的一种人际关系的心理基础模型,它影响一个人整个一生的人际处理方式,是人的本质。人与人的不同、生活及社会交往的差异可能只是在于依恋关系方式的差异。它不是仅仅指对于某一个个体的依恋关系。 ---www.tspsy.com
恋爱心理学:健康的依恋模式
英国的心理学家鲍尔比提出依恋理论之后,在依恋关系的探索和基于依恋理论的治疗方面,不论是发展心理学,或是临床心理学均有很大发展。
鲍尔比是客体关系理论的创始人克莱茵的三大弟子之一,虽然他和另外的温尼科特、菲尔贝恩都创立了自己的观点而并不同于克莱茵的观点。鲍尔比是将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的部分,结合了人类学等方面的内容,而发展出的一种新理论范式。
在依恋理论的定义,依恋和依赖是有区别的。依恋是一种普遍的关系,是不管你是否正常或者是谁,都有的一种人际关系的心理基础模型,它影响一个人整个一生的人际处理方式,是人的本质。
人与人的不同、生活及社会交往的差异可能只是在于依恋关系方式的差异。它不是仅仅指对于某一个个体的依恋关系。
在当代精神分析治疗中,作为人的本质被定义为对于关系满足的追求。精神分析实践所关注的是一个人内心的人际关系满足方式的治疗。作为当代精神分析学强有力分支,依恋理论所关心的真是这方面的内容。这和早期精神分析中定义人的本质是性驱力的满足是不同的。
鲍尔比于1990年辞世,未能经历自己的研究所引发的第二波革命——依恋理论在成人之爱中的应用。鲍尔比向来认为,成人同样具有情感的依恋需求。他曾经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遗孀进行研究,发现她们的行为模式与无家可归的孤儿极其相似,而成人的情感依恋需求恰恰是塑造成人之间情感关系的主要力量。然而,往事重演,他的这一观点同样遭到了拒绝。没有人会认为一个来自上流社会阶层、含蓄保守的英国绅士能解开爱情的谜题。何况,人们总是自认为自己已经完全知道有关“爱”的一切:“爱”只是一种昙花一现般的、变相的性迷恋(这就像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人性原始冲动”学说稍微装扮了一下);或者说,“爱”只是一种想要依赖他人的幼稚渴望;抑或“爱”是一种道德态度——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的忘我牺牲。
不过,最重要的是,从情感依恋的角度去理解爱,在当时(甚至现在可能依旧)完全违背了社会文化中所持有的、关于成人的、固有的社会与心理观念:所谓成熟,是应该能够独立且自给自足;所谓勇敢,是面对生命中的危难能够单打独斗、刀枪不入,这种观念一向根深蒂固。詹姆士·邦德( James Bond)就是典型的遇事临危不惧的人物,他40岁之后,反倒更加越挫越勇。心理学家使用“未分化”( undifferentiated)、“共依存”( codependent)、“共生”(symbiotic)或甚至“融合”(fused)去形容那些无法独立生存或坚决表示自己是必需依赖他人的人。而鲍尔比则持相反的观点,谈到“有效的依赖”时,他认为,如果人的一生中,从摇篮宝宝到入土为安,都能学会转向他人寻求情感的支持,这会是一种具有生命能量的标志,也是该能量的来源。
直到鲍尔比即将离世,才有人开始进行成人情感依恋的研究。当时美国丹佛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菲尔·谢弗( Phil Shaver)与辛迪·哈赞( CindyHazan)决定向情侣们进行一项有关爱情的调研,观察其反应模式与母子之间的模式是否相同。他们拟了一份爱情问卷,发表于当地的《洛基山新闻报》(Rocky Mountain News),在那些成人的回答中,囊括了以下几点:(1)自已需要与爱人在情感上有亲密的联结;
(2)当自已沮丧时,需要爱人能够有所回应;
(3)当感受到自己与爱人之间有距离时,心中会产生痛苦;
(4)如果知道自已拥有爱人的支持,就比较能勇敢地探索这个世界。
他们还提到与另一半相处时的不同模式。例如,和爱人在一起时若有安全感,就很容易敞开心扉并与对方产生情感的联结;而缺乏安全感时,则会变得焦虑、愤怒、意图掌控,或者会完全逃避对方且保持距离。以上这些正是鲍尔比和安斯·沃思在母子关系实验中发现的现象。
谢弗和哈赞严肃认真地展开了后续的研究,结果不仅更加证实了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同时也带动了其他一连串的学术研究。如今有无数个研究证实鲍尔比对于成人情感依恋的预测是正确的。总体而言:伴侣之间若想拥有亲密美满的关系,关键就在于彼此拥有安全的情感联结(或安全感),同时,这对双方也都是极大的力量泉源。
1、当我们总体上感觉安全时,即对彼此间的亲密关系感到很自在且可以毫不迟疑地依赖对方,我们更善于寻求支持,并且能更好地给予对方支持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心理学家杰夫·辛普森(Jeff Simpson)做了一项实验,他首先请83对情侣填写一份有关爱情关系的问卷,然后请他们坐在一个房间里,研究人员预先告知女方,她将参与一项多数人都会觉得非常紧张的活动(但并未说明活动内容)。实验结果显示:那些在问卷上表明自己在爱情关系中拥有安全感的女性,对于即将参与的活动都能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已的不良情绪并寻求情侣的支持;否认自已有情感需求并避免与男方亲密接触的女性,则显得畏首畏尾。男性对伴侣的反应也分为两种:形容自己在关系中拥有安全感的男性,甚至会变得比平常更加体贴,如抚摸对方、对她微笑并安慰她等;而形容自己对于情感需求感觉不自在的男性,当女友或妻子表达需求时,他们会明显变得缺乏同情心,觉得对方大惊小怪,表现得比平时更冷淡、更少触碰对方。
2、倘若我们觉得与伴侣的联结是安全的,便比较容易应对冲突中的伤害,而且当我们对其生气时,也不会心怀恶意
以色列巴依兰大学(Bar-llanUniversity)的马里·奥米可林瑟(Mario Mikulince)进行了一组研究,他向参与者询问,他们感觉自已和爱人间的关系有多亲密以及他们如何处理冲突发生时所产生的愤怒。研究人员特别测量了他们与伴侣发生冲突时的心率。那些觉得自己与爱人的关系亲密并且能够依赖对方的人,表示自己比较不会生对方的气,比较不会认为对方是恶意的,也表示自已会用比较克制的方式表达怒气,也会提出较有积极性的目标,如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及如何有效地与对方和好。
3、和爱人间的稳固情感联结可以带给人力量
米可林瑟所进行的一组研究表明,当我们感觉自己和他人的关系稳固时,我们会更了解自己,也更欣赏自己。若请他们用一组形容词来描述自己,比较有安全感的人都选择了正面的词汇;当问及他们觉得自己有何缺点时,他们则很轻松地答道:虽然和理想中的自己还有差距,但仍然感觉自己还不错。另外,米可林瑟还发现,具有安全情感依恋的成人,对新事物更具好奇心,对新信息有更大的接纳度,这与鲍尔比的预测一致。他们面对意义不明朗的环境时能处之泰然,例如,他们喜欢用多种不同的答案去回应问题。在一项测验中,研究人员向参与者描述某个人的行为,并请他们对此人的正面与负面特质做出评估。那些情感有联结的参与者,比较容易多方面吸收关于此人的新资讯,然后对其评估做出修改。当我们拥有安全感并感觉自己与他人有联结时,似乎会更容易接受不同的经验,想法也更具有弹性。好奇心源于有安全感,而僵化死板则由于对威胁的持续警觉。
4、我们越能向所爱的人敞开心扉,就越能自主与独立
尽管该观点有违当前文化对独立自主的既定信念,但这正是美国宾州匹兹堡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心理学家布鲁克·费尼(rooke Fee)在观察280对情侣后的发现:那些感受到伴侣认同和肯定自己需求的人,会更有信心去独立解决问题,从而更有可能成功实现其个人目标。
(作者:Sue Johnson | 来源:依恋与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