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催眠的形式与价值

发表于 2019-03-12 09:52
  心理导读:文化是一个现实过滤器,可以塑造催眠。在非洲和巴西,催眠通常伴随在野外的运动。在巴厘岛,催眠以一种感性的催眠舞易被表达出来,舞者在舞动过程中连接到印度教神明。在东亚,它们可能被经验为一种安静、静止的“静坐冥想体验”。    ---www.tspsy.com
 
催眠的形式与价值

催眠治疗师:催眠的形式与价值
 
  为了理解催眠的形式和价值如何实现,我们有必要回到现实建构的双阶段理论。在第一个阶段,一个经验的量子模式带着许多可能形式和价值波动着,然后通过一个观察意识瓦解进入第二个阶段的具体形式。将这个理论应用在催眠里,我们看到:催眠的意义、价值、形式和功能,是通过它与人的关系而被创造出来的。
 
  文化是一个现实过滤器,可以塑造催眠。在非洲和巴西,催眠通常伴随在野外的运动。在巴厘岛,催眠以一种感性的催眠舞易被表达出来,舞者在舞动过程中连接到印度教神明。在东亚,它们可能被经验为一种安静、静止的“静坐冥想体验”。在西方,传统催眠通常是在专家(催眠师)的言语控制之下,通过闭着眼睛、身体放松的方式呈现。
 
  因为有这些极其不同的催眠形式,需要我们将催眠的核心经验(这涉及传统意识的松绑,以及创造性潜意识的强化)与它拥有的特定模式区分开来。前者是人类意识的精华,后省反映出塑造和引导它的情境过滤器。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催眠状态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是负向的,取决于它与人的关系。这个双层面观点的一个重要应用是,病症可以被看作是在负面情境里抱持的催眠经验,借由它可以打开一个正向情境,进而负向经验被转化、吸收、重组,使之变成正向的经验。这是艾瑞克森顺势治疗法的基础。
 
  生生不息催眠主要是从一个催眠的历史背景演化而来的,随着时间推移而产生显著的变化。我将西方的催眠工作分成三个时代,生生不息催眠是第三代催眠。因为大多数人将现代的催眠与早期的催眠做联想,所以我应该澄清一些观念。
 
  第一代催眠是权威式方法,这种催眠在大多数地方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在这样的催眠里,来访者的意识心智和潜意识心智都被认为是:白痴。所以催眠工作首先要“击倒”意识心智,然后对潜意识心智讲话,把潜意识心智当成两岁小孩一样呼来唤去。一个催眠师会对前来寻求改变的来访者下指令,命令他们闭上眼睛,保持安静,同时催眠师开始安装新的操作指令。这让很多人对催眠与催眠状态心生恐惧(我们很能够理解这点),催眠带来的改变也经常不会持久,这一点也不奇怪,不是吗?
 
  艾瑞克森创造了第二代催眠工作。他靠近潜意识就好像它有一个创造性的高深智慧,他靠近每个人就好像每个人都是那么独一无二。因此,与那些尝试程序化潜意识的行为相反,艾瑞克森将催眠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学习状态,在此,一个人的创造性潜意识可以产生疗愈和转化。这种将潜意识看作是高深超凡智慧的先进概念产生了非常不一样的催眠工作——比如, 每一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催眠里的沟通语言主要从来访者自己的模式和持续的经验中衍生出来,“催眠师——来访者”的关系是合作性的,而不是权威指导性的。
 
  在此同时,大部分情况下艾瑞克森对于来访者的意识心智评价比较低,更多时候将意识心智看成是一个捣蛋鬼,而不是自我转化和疗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艾瑞克森催眠会用一种非直接暗示和解离方式来绕过意识心智,然后用困惑技巧将它去潜力化。艾瑞克森的观念是,一且意识心智不再挡路,创造性潜意识就可以发挥实力做它自己的事。
 
  第三代催眠工作认为,“抱持对意识心智的负面态度是不必要且没有帮助的”。尽管艾瑞克森显示了他可以对一个人的潜意识心智做这样的事情,而生生不息催眠最令人感兴趣的是,你可以学习如何对自己做这样的事。
 
  威廉·詹姆斯( Wlliam James )曾经说过,潜意识心智是马,意识心智是骑师,所以这两者的关系有着绝对重要性。蒙迪·罗伯茨(Monty Roberts) 是最早期的“马语者”之一,他在自传《倾听马匹的男人》中真切地描述了马与骑师之间的各种可能关系。罗伯茨在一个农场里长大,在那里标准的人与马的关系是暴力地“驯服”马匹,让马投降。罗伯茨想,一定有更好的方法。为了发展一种技巧熟练、非暴力的方式,他跟马匹在互相尊重和倾听的基础上“开始一段关系”, 他花了很多年的时间去学习马的语言。通常“驯服”一匹马要花好几个星期的时间,而罗伯茨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就能跟大部分马匹建立种正向的关系。
 
  与之相似,传统催眠通常奠基于意识心智和创造性潜意识之间“主宰服从”的关系。艾瑞克森就好像罗伯茨样,发展出一种奠基于深刻倾听和关系调频的“马语者”方法。生生不息催眠试着去延伸这个工作,并强调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能力去学习跟自己的创造性潜意识沟通,就好像艾瑞克森做的事一样。这需要重整一个人的意识心智,用一种相互影响和互相尊重的方式,技巧熟练地参与在创造性潜意识里。这样做,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米尔顿·艾瑞克森”,在关系共振里,内化“催眠师”和“来访者”两个角色。它允许一个人“行走在两个世界间”,带着意识心智的传统世界将创造性潜意识的量子世界导入正轨。这个合一化的狭隘意识心智的自我觉察和广大更深意识的集体智慧和智力,就是生生不息意识的基础。
 
  这并不是说我们永远不需要别人的帮忙。我们总是能“从我们的朋友那里得到一些帮忙”。特别是在一个人不愿意或无法安全地开启他的体验的情况下,他需要找到合格的协助者。但是以当下的观点来看,这样的引导应该主要聚焦于提升个人的内在自我关系。我们要永远记得,每个人都是自己最好的治疗师。这个强调允许每个人去发展一个生生不息的自我,创造出一段潜意识的伟大旅程。
 
  (作者:Stephen Gilligan | 来源:潜意识之门)

版权声明:标注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部分资源来自互联网,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与讨论,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10-2017 TSPSY All Rights Reserved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微信号 15232608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