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是一种自然现象
发表于 2018-10-23 17:13
心理导读:催眠是自然而然的,意味着它应该被看做代表经验连续体的一端,而不是与其他心理体验截然分开的人工状态。许多来访者会逐渐进入通往内在、无需费力、想象风格的催眠过程。 ---www.tspsy.com
催眠是一种自然现象
为了产生治疗性催眠,艾瑞克森学派催眠师认为催眠是自然体验,与清醒状态体验具有相同的基本心理过程。例如,年龄退行是记忆复苏的极端表现;健忘是遗忘的特例;幻觉是很鲜明的想象;催眠后的暗示是无意识的联想学习;催眠的梦与我们在每晚的睡眠中做过多次的那些梦很相像。主要的差别是催眠会强化这些基本心理过程中的体验卷入,有时会强化到我们忘记了自己的那个“好像”世界不过是一个模拟。同样,催眠也会松动心理限制,如我们严格的时间感和空间感。简而言之,在催眠中评鉴能力暂停,体验专注得到强化,于是可以完全沉浸在体验性的现实中(cf.Shor,1962)。当人们感到被保护和安全时,专注于催眠世界会有很高的治疗效果,因为这会激发新的思维和生活方式。
催眠是自然而然的,意味着它应该被看做代表经验连续体的一端,而不是与其他心理体验截然分开的人工状态。许多来访者会逐渐进入通往内在、无需费力、想象风格的催眠过程。催眠不是让来访者突然掉进去的“全或无”的现象。每个个体进入催眠的具体体验历程都是独特的。有人会在刚开始变得更警觉,有5-10分钟想说话,在进入催眠前眼神变得固定;其他人可能会马上放松,进入催眠,但5分钟内便离开催眠状态。每个人都需要发现他她自己进入催眠的特点和速度:催眠师的任务是指导和加快这个发现过程。
因此,催眠师的工作绝不是要“将来访者置于控制之下”。这样看待催眠诱导,不仅侮辱了来访者的智力和能力,也让催眠师背负不可能完成的责任一一去创造他人的心理现实。催眠师不需要也不应当把理解和体验强加于来访者;他们基至不必让来访者想象很多事情。引发和利用天然的体验(如记忆)、资源以及个体已有的心理历程,催眠会更容易发生。为此,艾瑞克森学派催眠师首先创建情境,让来访者愿意和能够将常规的意识过程放置一边,去探索新的存在方式。然后用自然的沟通让来访者沉浸于他的体验现实中,以利于产生催眠和个人成长。
为了产生有效的催眠诱导,我发现记住三条准则非常有用。一是确保和保持来访者的专注。简单说来,催师必须收集来访者的注意力,后者总是在变化的外界刺激间游离不定,并以某种方式对其进行引导。为此可以使用任何数目的固定刺激一一墙上的图钉、来访者的拇指甲、健眠师单调低沉的声音、催眠师的眼、节拍器、咒语、数数等等(我喜欢与来访者眼睛对视,这使得双方更加专注,也增强了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共同参与。不过有些人发现其他的固定技术对他们更合适)。在吸引了来访者的注意之后,用言语和(尤其是)非言语的跟随与引导来保持来访者的注意。
第二条准则是接近和发展无意识过程。这涉及使用联想策略获得体验性回应。达成这一目标的主要技术,包括询间自传性问题、讲故事、给予一般性指导、识别和确认催眠反应。
第三准则是绕过和弱化意识过程。这一准则的潜在假定是,愿意进入催眠的来访者,遇到的主要障碍是清醒时特有的努力和理性过程。考虑到这一点,艾瑞克森学派治疗师以分离策略先跟随再弱化限制催眠的意识过程,从而进入催眠。其主要技术包括:沉闷( boredom)技术、分离技术,隐喻故事、分心和混乱技术。混乱技术是发展得最完备、最为复杂精巧,通常也是最有效的技术。
这三个准则互有关联。大体说来,催眠师以吸引来访者的注意开始诱导催眠,之后互补地应用第二、第三准则。催眠师引入联想策略使得来访者沉浸在催眠中,如果这对来访者有困难,便加入分离技术。
(编辑:tspsy-张茵 | 来源:艾瑞克森催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