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治疗师:如何建立理论模型
发表于 2018-05-04 16:07
心理导读:催眠的语言可以用来描述催眠的产生,也可以描述问题症状的产生。这样看来,问题过程的方向,也是已经存在的中性的“催眠诱导”的方向,也就是说,所体验的固着观念(行为、认知、情感等)的互动序列,可以引向(“带领到”)催眠带来的意识选择的替代状态。 ---www.tspsy.com
治疗师在了解来访者的体验如何产生时,常会在开始时连同其他对话技术一起,提问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中性或“客观的”:它们受治疗师的潜在治疗观点支配,最终也将反映这些观点( Haley,1976)。除了其他功能以外,这些问题会找出治疗探索据此组建的基本特性。它们包含间接暗示、定向,以及结构化治疗师与来访者有关特定观念和框架的注意力。
这类现象的一个惊人例子发生在一次心理治疗大会中。在其中某个会议上有四位治疗师的督导座谈,每个人的治疗取向各不相同。当几位治疗师点评一一位听众提供的案例时,每个人的提问和观点明显差别很大。行为治疗师提问的是有关系统脱敏层级的问题,心理动力治疗师询过去经历,而家庭治疗师建议了解家庭关系等等。很清楚的是,每个治疗师问的不同问题,是发展不同“现实”表征的工具。
如果察觉到的事实部分由所提的问题而产生,那么治疗师应当很清楚指导其问题的前提假定。在艾瑞克森学派的方法中,这种假定之一是,更多地关注未来而非过去,可以为治疗性改变提供更多的机会。因而,问题会趋向于指导来访者探素在自我系统中资源和潜能如何用于未来的发展。
第二个假定是问题当中包含了解决方案。也就是说,个体当前所做的,是转换性改变的基础。为了最好地实现这一点,用来描述现在(问题)的语言,应同样用来描述将来(解决方案)。而传统上并非如此:临床的语言常使用轻蔑的(即:表示不符合社会期许)诊断来表征问题,于是一开始在现在(“坏的”)状态与未来(“好的”)期望的状态之间就有断层。目前看来,对问题和解决方案使用不同的语言,会令问题之中包含解决方案这一关键准则的应用变得很困难。最后,艾瑞克森学派治疗师力争问题表征的中立,因而对模式的描述可以是期望的或不期望的(即:解决方案或者问题),这取决于它表达的性质和情境。例如:表达愤怒的过程既不“好”也不“坏”,其评价取决于何时和如何表达。
一个相关的假定是催眠是描述心理现实建构的出色模型。催眠的语言可以用来描述催眠的产生,也可以描述问题症状的产生。这样看来,问题过程的方向,也是已经存在的中性的“催眠诱导”的方向,也就是说,所体验的固着观念(行为、认知、情感等)的互动序列,可以引向(“带领到”)催眠带来的意识选择的替代状态(cf. Ritterman,1983)。我们将看到这允许催眠诱导和其他治疗沟通直接从来访者采用的“问题诱导”中形成。因而,艾瑞克森学派治疗师通常考虑的的问题是:
1、来访者如何建构体验来保持稳定
这个问题试图识别个体在其体验中一再使用的固定价值和策路。其回答会导向预料中的补充问题:
2、当前的固定价值如何用来产生新的生活方式
为了实现治疗目标,这一中心问题的一些替代辞包括:
(1)来访者自己是怎么进入自我貶损的催眠状态的?
(2)我们怎么用同样的模式创造提升自我价值的催眠状态?
(3)问题是怎么持续下来的?
(4)来访者保持问题的方式如何用来产生解決方案?
要探讨这些疑问,我们假定来访者在关联的价值网络中组积他们的体验。这个复余的组织系统包含个体生命多个领域的特征(关于关系的“观念”)。艾瑞克森学派治疗师应用这个网络的不同区域,包活下列内容:
(1)社会同一性
(2)意图
(3)问题诱导序列
(4)症状群
(5)不变的角色扮演者
(6)信念
(7)技能和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