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催眠治疗师:艾瑞克森催眠技巧

发表于 2018-04-25 14:44
  心理导读: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使用谈话疗法与催眠治疗来达到交流的平衡,是帮助来访者很自然地学会催眠的极好方式。在谈话疗法与体验催眠之间的转换可以由渐进式催眠的方法来产生,这一技术会让来访者有一点进入催眠,然后出来,接着谈一会儿话,又进入催眠(这次更深一点儿),出来再谈一会儿,再进入(又深一点儿),这样持续下去。如此一来,治疗师可能整个小时的时间都在5分钟谈话和5分钟催眠之间周期性转换,而每次催眠眠都比前一次更深一点。    ---www.tspsy.com
 
催眠治疗师:艾瑞克森催眠策略

催眠治疗师:艾瑞克森催眠策略
 
  (1)在转入外部取向状态之后,催眠师通过简单确认来访者的参与意愿之后就开始进行跟随,然后通过预先假定来访者将有直接的和个人的体验,来引导来访者。然后催眠师跟随了来访者潜在的催眠抑制事实:来访者在很多人的注视之下,催眠师他也从未接触过。催眠师向他提供了完全尊重其统整性和隐私的保证。处理好这些问题是相当重要的,因为这关系到两种主要的催眠抑制恐惧:一种是害怕受控于催眠师,另一种是害怕自己会失去控制而做出丢脸的傻事来。一旦来访者一致地表达出他感觉很安全,就无需就此问题再次进行交流了。
 
  (2)接下来尽量利用来访者当下的行为作为发展催眠的基础,催眠师要关注来访者当下的体验。催眠师对来访者的紧张报告所作出的回应,其实是预先假定这种紧张会消除,同时引入“改变可以以很多方式、出人意料地发生”的观念(如紧张可能在减弱之前增强)。这样一来,就会激发出来访者想探究不确定性的意愿,并用来发展体验性的(即非分析性的)固定的注意力。与此同时,来访者集中和呼吸的任务通常将会减轻焦虑。然后,来访者自然愉悦地进入催眠体验的能力得到了发展。换句话说,这种相互交换利用了来访者的反应,令其体验性地示范了自然的催眠能力。由于这是治疗中的第一次示范,所以故意做得不引人注意。这也使得来访者渐渐转入催眠状态,而且操作得很巧妙,因此来访者很难产生阻抗。
 
  (3)来访者还在清醒状态下,就开始有意闭上眼睛,这表明他在有意识地让自己进入催眠状态。来访者在进入催眠状态之时闭上眼睛,使得催眠师更能吸引并保持来访者的注意力,同时也使在清醒状态下表现出催眠抑制倾向的来访者,能够在他闭着眼时进行内部对话。催眠师鼓励来访者再“等等”,不要那么快进入催眠状态,是为了让来访者1)继续集中注意力,2)预示催眠状态将要出现,3)跟随来访者不愿意进入催眠的那一部分,以及4)建立来访者准备好并愿意进入催眠那部分的潜在反应。接下来鼓励来访者调整其姿势,直到舒服为止,在前面我们提到过,不舒服的姿势常会干扰催眠,使得处于催眠状态的来访者难以保持静止与内在取向的状态。
 
  (4)最初几句话在继续暗示合适的催眠姿势。它同时也在微妙地检查来访者的催眠准备程度:如果来访者把双脚平放在地板上,他将认为自己是个好的催眠来访者;而双腿或双臂交叉则表明他还没有准备好,还需要做些准备(直到双腿或手臂不再交叉)。这些话语里还涉及到艾瑞克森,是为了令来访者开始去接近与艾瑞克森联想有关的催眠反应。这些体验式联想通过这样有意义的问话就可以进一步深动地再现出来。透过询问来访者的紧张和不确定的感受,这些体验就可以推广到当下的情境中。同样的策略也用来接近和概括化关于温暖而舒适的感觉体验。
 
  (5)来访者进入深度催眠的意愿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而获取得到。注意,催眠师表面上说10分钟内进入催眠,实际上是巧妙地暗示了在催眠感受性上可能存在着差别,如,有可能比10分钟短,也可能比10分钟长。来访者在言语和非言语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担心,也能为催眠师用于提供浅度催眠过程中的较少压力可能性。通过快速引导,让来访者处于不确定的反应状态(如焦虑),然后通过提供对较少催眠指令进行反应的机会来加以利用。当来访者认可了较少的指令(“浅催眠状态”),催眠师就要利用他现在和之前说过的话语(“没问题”,“温暖而舒适”等等),引导其进入催眠。这就再次证明了艾瑞克森学派催眠师如何从最基本水平上有效地利用来访者的反应来进行交流。在跟随之后,催眠师通过强调催眠过程中的顺其自然来继续引导来访者。整个诱导过程中,对想进入催眠状态的人而言,学习不要进行意识控制可能是最重要的,有时也是最困难的需要反复向其强调这一点。最后的话语暗示来访者保持不动,这构成了发展催眠的有效中断技术。当来访者开始表现出催眠反应的时候,催眠师就要给出这些指令(如运动抑制、眼睛凝神),由此进行认可、定义,并形成催眠诱导反应。
 
  (6)来访者皱着眉头,表明他对于先前让他顺其自然的说法在意识层面产生了内在对话。这一可能性最初在一般水平上(“很多人”)进行跟随,然后通过强调反应中无意识自主性的自然本质来进行引导导。与艾瑞克森的深层联想(“坐在办公室听故事”)继续了间接接近适当参考架构的过程。最后的几个字要讲得含糊不清,才能提高无意识活动出乎意料的程度。
 
  (7)此时给出了先前概括性话语的具体例子。有关吸气、呼气的话语要分别对应于来访者的吸气、呼气。这些例子中讲到的都是一些不可否认的行为,而且不需理性思维的介入。讲完这些“无可辫驳的的事实”之后,还要再次现固来访者对这个概括性话语的接受性。
 
  (8)顺其自然的概括化原则现在就运用到了具体的眨眼行为上。“眨眼诱导”技术非常有效。首先,眨眼通常会迅速令来访者凝神注目并形成自我意识,通常导致全身或部分的的身体僵硬反应。在这个案例中,催眠师利用来访者自发的眨眼向来访者显示无意识行为。这涉及到一开始通过简单说出眨眼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来进行眼随,然后有意停顿一下,并等到来访者如期望地眨眼后,就确认该反应(“好的”)。该技术总是有效的原因就在于来访者的所有反应都可以利用来促进催眠。如果来访者发展出意念运动眨眼,正如这个来访者一样,催眠师就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引导:逐渐加快语速、提供隐含的眨眼命令、暗示来访者有意识地试着不眨眼(可以演示出不受意识控制的无意识反应)、继续更正眨眼反应的陈述(如“上下”跟随),以及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确认并强化眨眼反应。催眠师加快语速,来访者通常就会出现眼皮颤动反应,这样既会增强颜动反应也能增加来访者的不确定性。在运用混乱技术的时候,催眠师就只需要简单地说一句“闭上双眼,放开一切进入催眠!!!”最后一个词语要用力地并富于表现力地说出来。如果来访者根本没有眨眼,催眠师就可将此理解为眼部僵硬反应,这种反应能够,通常也将自然而然地引起进一步的催眠诱导反应,诸如全身僵硬和隧道视觉。催眠师也因此把眼部僵硬当做合理的催眠反应。再一次,催眠师只需接受来访者的一切反应作为催眠诱导的基础。
 
  (9)在运用混乱技术的阶段中,眨眼技术的结果是让来访者闭上双眼,这也是让来访者对深度催眠指令开始高度反应的转折点。然后,催眠师立即转为一种更缓慢、更轻柔的声音,对来访者给出直接进入虚无的指令。在进一步鼓励来访者顺其自然之后,催眠师提出来访者无需努力就能听见他的声音。这对让来访者彻底地专注于催眠很有帮助;类似的,看一部电影也不用一直听着,不用对一个外在评论员做出反应。大多数被催眠的来访者都只能在部分时间听到催眠师的声音,通常都是在轻度催眠状态下
 
  (10)此时给出进一步更深的暗示,注意主题转换是如何一步步得体地完成的:通过转向一种能够连接任何两个主题的概括性陈述。接下来,催眠的结构作为一个学习情境而被用来引导至在枯燥的课堂上做白日梦的儿时普遍体验。这一段要讲得缓慢、音调没什么变化,这有几个目的。首先,是要引出沉闷感,这是一种很好的弱化技术。其次,作为一种间接退行技术,通过远离当前的时/空来加深催眠程度。第三,将对时间的缓慢感觉与沉闷感联系起来,就能接近与催眠状态相关的时间扭曲体验。第四,“秒针”和“钟钟盖”等反问句就是应用混乱技术来分散、弱弱化意识干扰的。最后,关于课堂上做白日梦的陈述间接暗示着转入更深的催眠白日梦状态。
 
  (11)被获取的白日梦体验通过这些许可的开放式暗示就得以概化。鼓励来访者出入于各种催眠状态,不要把注意力长久地固定于某一处。鼓励用这种松散式联想的探素方式对于初学的来访者很有用,并且在催眠的初始阶段也很有用,因为1)这可以让来访者熟悉可能出现的各种催眠状态,2)催眠师能够观察到来访者的催眠模式并将其归类(比如,喜欢还是不喜欢)。而且,单个话题和探索的序列风格,常常与催眠抑制的理性思维模式联系紧密(如保持努力专注于某件事)。
 
  (12)来访者开始表现出轻微的催眠唤醒表现,如调整姿势、吞咽反应、呼吸变化。为了处理这些越来越多的意识活动,就要使用到时间定向迷失混乱技术。注意是如何利用反问句来占用并分散意识心理的。当引入时间参照变化时,催眠师的语速也要加快,节奏更加跳跃。当传递出在催眠中休息的潜入暗示时,催眠师的语速要夸张性地忽然变慢。我们再说一遍,使用定向迷失技巧的目的是为了将来访者从对时间、空间、概念等特定观念的僵化依赖中释放出来,从而让来访者自由探索一切催眠活动。
 
  (13)对于时间定向迷失的阐述用于引导出潜在消除混乱的暗示——“没有时态”的文字游戏—表明紧张感和时间感的缺失通常和催眠状态有关。其他许可的开放式暗示提出一般性催眠取向的发展。
 
  (14)来访者的非言语信息表明其意识心理仍处于活动状态。那就可以采用另外一种定向迷失技术—视觉超载法。来访者的心理超载任务是通过多个通道完成的,包括1)空间定向的迅速变化,2)催眠师讲到“这里”“那里”的时候迅速转移语音方位,3)迅速而跳跃的表达方式,4)含混使用“这里”和“倾听”(here/hear)。
 
  当一些细微线索表明来访者正变得越来越混乱时,催眠师就要暗示意识(“那里”)和无意识(“这里”)在空间上的分离。从混乱策略转向分离策略时,迅速而跳跃的表达方式就要为更加剧烈而聚焦的方式所取代。这些技术看起来都很奏效:来访者面无表情或表情“僵住”,这表明出现分离;在超载期间快速不规律的呼吸,这时渐渐地慢下来,规律起来;闭着的眼睑快速地闪动着,表明出现视觉化;脸颊变平,表明进入催眠状。分离使得他与自己谨慎的理性部相距10英尺,而剩下的自己却在彻底享受着美妙的深度催眠。
 
  (15)现在来访者深深的沉浸在催眠中,催眠师说话缓慢轻柔,并鼓励来访者让自己探索催眠。催眠师提及了关于愉快的年龄退行的不同可能性同时提到一些由许可式暗示所预示的某些退行体验。这些暗示同样强调来访者的无意识才是动力之源,而不是来访者或催眠师的意识心理。这一主题在艾瑞克森式沟通中被反复强调,它既强调无意识的责任又强凋无意识的能力和潜力。而且,催眠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和监督来访者发掘有价值的资源。只有在来访者的意识过程极大地影响到催眠,或当来访者因某些体验式创伤处于崩溃状态而需要帮助时,艾瑞克森学派催眠师才会给予直接断然的指令。一般而言,艾瑞克森学派催眠师都会克制自己,不把策略和解决方案强加给来访者。
 
  (16)来访者仍处于分离性催眠状态中,并未表现出丝毫在接近儿时体验时通常显著的最小线索,比如面色加深、微妙的情绪表现、看起来更年轻等;因此,做梦被提及。多花些时间或运用其他接近技术也许就能产生年龄退行;但由于目的是为了让来访者有机会体验深度催眠,所以梦境的选择是既定的。对于任何催眠现象而言,梦都可以作为一种自然现象被引入,来访者对该现象已有很多很好的参考架构,因此发展起来很容易,能够被安全地体验和有效地使用。接下来几分钟时间段被提及,还有关于时间扭曲的一般暗示。然后还提到的是,催眠师保持沉默,同时在这两分钟内仔细观察来访者,从而使得来访者完全沉浸于梦境中。
 
  (17)梦境过后,来访者再次被引回虚无之中,并给予进行自我欣赏的机会。这里提到来访者有能力去体验那不同于具体行为或其他内容的深度自我,请注意分离是如何用于强调这种能力的。这样的自我欣赏体验状态具有促进个人成长过程的难以置信的潜力。
 
  (18)此时提供了一系列更为概化的暗示。无意识被强调为一个强有力的同盟,这是我在每一个催眠诱导中都传达的一个观点。无意识生成有意义的体验的能力就以一种开放的方式得到概括化。接下来,有关在来访者夜梦中催眠探索和其他体验的不断整合的概括性催眠后的暗示被提及,同时提出一个问题:哪一个梦预示着至少将要出现一个。最后,无意识以多种方式支持自我的能力得到跨情境的概括化。
 
  (19)继续自我欣赏的暗示。同时,也将催眠状态与催眠师(“当你听到这个声音”)和来访者(“当你独自一人)连结起来。这样的连结通常不需要以明晰的言语来表达;例如,当我想要来访者进入催眠状态时,他们中大部分入都会对我独特的音调和表情有所反应。
 
  (20)这时候,催眠师暗示现在所体验到的自我欣赏感,在其他环境下也能体验到。这就能够很好地协助来访者转回到清醒状态。在用数数的方式唤醒来访者之前,可以让来访者逐渐慢慢地恢复定向感,一些针对全部或部分遗忘的一般性许可暗示被提供出来。
 
  (21)催眠师现在使用的是倒计数技术,就是计数过程中计数顺序突然颠倒。由于从大到小计数被定义为走出催眠状态,那么从小到大数就隐含地表明是要进入催眠。来访者会有些典型的反应:倒数的时候他开始逐渐唤醒,当计数突然颠倒的时候看起来有点吃惊,又有点迷惑,然后当催眠师的音调变得深沉,表现出类催眠的行为时,他进行了深呼吸,并表现出深度催眠反应。当数到20的时候,再加上简短的言语,催眠状态就加深了尤其是“马上”这个词!这个词在之前已作为两次深度催眠的转换语,是用来加深催眠状态的。而来访者的催眠反应被当做能够体验式地证明无意识的自主作用而被强调。然后再次将计数顺序颠倒过来,来访者就从催眠中清醒过来了。
 
  倒数过程在本质上也是混乱技术的一种,在体验性地说服来访者相信他们是处于一种转换的状态,无意识确实能够不受人的意志或期待的控制而自主运作时特别有用。很多来访者,尤其是初学者,常常受困于对于催眠抑制的一些怀疑,他们总有一些问题诸如:我是不是“真正”处于催眠状态中?这种技术可以减轻来访者的疑虑,将焦点从“我是在催眠状态中吗?”转到“我在催眠状态中到底会有什么样的体验?”。
 
  (22)当来访者睁开眼睛的时候,催眠师的节奏迅速加快,且变得更为欢快。这种转变有助于将催眠师在催眠中使用的交流模式与来访者的催眠体验联系起来,从而使得后续的催眠诱导更容易开展。而且,“你好”一词本是开始做某事之前打个招呼(清醒状态),现在成为某事的结尾(催眠)。结合了说话者讲话方式的明显转变通常使得倾听者朝向说话者这事实,这常常能将来访者迅速带出催眠状态,还能促进遗忘的发生。
 
  目前这个来访者改变了一下他的坐姿,还对我打招呼有了回应,这就表明他已出了催眠并重新适应了。偶尔也有来访者不能立即从催眠中清醒过来,表现为运动不能和双眼紧闭。通常这就说明这个人还需要一些时间来进行整合或进一步的探索。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给予直接的指令,让来访者再花“几分钟时间,世界上所有的时间,来完成这些探索,了解到你会在恰当的时候,以恰当的方式清醒过来,并继续这个整合的过程。”
 
  如果来访者表现出肌肉紧张或呼吸无规律,就需要更多的干预。在这种情况下,催眠师需要与来访者建立联系(如叫着来访者的名字、轻轻地握住他/她的手、给予呼吸指令,以及反复提及治疗师的在场)。并不是很多时候都需要进行这样的干预,但应该认识到在处理某些严重分离的来访者时是有这种可能性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还需强调催眠要更简短,与治疗师要建立更强的人际联系。来访者对于自己的催眠体验表现得既吃惊又愉快。
 
  (编辑:tspsy-沐沐 | 来源:心灵花园

版权声明:标注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部分资源来自互联网,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与讨论,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10-2017 TSPSY All Rights Reserved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微信号 15232608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