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导读:当今对神话作正面理解的人们日益增多,以至于很多学者认为人类是创造神话的物种。这一见解很有价值,以至有不少学者认为,人们不能只是去神话化,如有必要还必须把古代神话再次神话化为当代习语。 ---www.tspsy.com
文学批判的意义和价值
文学批判(Literary Criticism)包括一系列批判方法,用以确定文本的来源(作者、时间和地点)、目的、结构、风格、写作计划以及某一-特定文本的内容。这些批判方法有来源批判、形式批判、编修批判、社会批判、读者批判、诠释学批判和修辞学批判等。
来源批判(Source Criticism)是最古老的批判方法之一,学者们用它来确定某个当代文本是否以某个更早的文献为基础,而此文本又是在何时以及如何形成的。在很多例子中,人们发现,延续下来的文本有几个更早的来源,由最后的作者或编辑把它们汇编而成。古代作者并不习惯提及过去早已存在的文本和作者。来源批判使得重建假想中的写作过程、区别不同的文本来源以及确定它们写作的时间(尽管作者常常无从考察)成为可能。有时某个文本常常包含着互相矛盾的写作风格和材料,或并排出现的重复内容,这个事实令来源批判非常必要。
对圣经的托拉 (或摩西五经)进行的来源批判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传统认为,这五部经书是由摩西写成,但很多问题质疑这一主张的准确性:五经在叙述上不连贯,编年上有问题,同样的故事以修改版方式重复(所谓双重或三重重复)。神的名称不统一,以及词汇和神学概念不断改变。这些问题必须要得到说明。19世纪,卡尔·格拉夫(Karl Gab)和朱利时斯·维尔豪森(Juius wWelhausen)提出了一个假设:摩西五经由四个主要底本编辑而成,它们分别为耶典 (Yahwist)、神典(Elohist)、申典(Deuteronomist )和祭典(Priesty),整个写作时间长达500年。这一假设被后来的学者进一步完善和修正,在反复的质疑之下,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新约》也经受过同样的来源研究,特别是《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这三部分的福音书。三部福音书有四个不同来源的假说,对解释这三部福音书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很有帮助。
形式批判(Form Criticism)随着学术研究的深人,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古代文本传播的性质与当代很不相同,必须对口头传播的过程加以更多的关注。人们也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对于大多数记录下来的古代文献而言,是整个社会,而不是某个极具天分的作者个体,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创造出了与之相应的文学形式。这就诞生了形式批判。非形式批判研究内容得以包装的惯常形式。包装信息有不同的形式——比如说,商业信函与情书不同,也与休假时向朋友发出的问候信件不同。尽管口头传统的变化不很剧烈,但学者们还是发现了几条口传阶段信息传播的规则那就是,原始文本在某一时期会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删减、增补和扩展,这样,人们就可以把最接近原始宣告的核心信息从后来的精制理论中分离出来,形式批判因此可以对奇迹故事、箴言、宣告、演讲、律法、短故事、神话、传说等进行形式区分为了准确理解信息,对承载信息的形式作出区分最为非常重要。
形式批判指出,古人用神话形式来传播深奥的真理和价值,如果单从字面上理解,这些古代文本就会被完全误解。通过对内容的去神话化(de mythologizing),形式批判试图向当代人指出古代神话语言中的深奥信息,这一过程有助于人们理解:神话并不像18世纪欧洲启蒙时代以来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是谎言,或是没有科学知识的人对现象的粗糙理解。相反,人们开始意识到,神话语言有时是传播深刻洞见最合适的工具,不仅在神话被创作的时代是如此,今天仍是如此。
当今对神话作正面理解的人们日益增多,以至于很多学者认为人类是创造神话的物种。这一见解很有价值,以至有不少学者认为,人们不能只是去神话化,如有必要还必须把古代神话再次神话化为当代习语。如果人们不想破坏原初信息,显然就不应该从字面上来理解神话。进一步说,神话又必须被“打破”——即必须认识到神话的象征本质,且象征不必与它所代表和指向的实在混为一谈。如前面所提到的,用科学的分析和术语来说,读者必须足以成熟,不再停留在第一次天真阶段,因为在此阶段,象征符号还可能从字面上受到误解;他们必须到达第二次天真阶段,在此阶段,象征符号才会被确认为象征。
鲍德特认为,形式批判通常有四个步骤:
(1)确定形成一件文学作品的单元;
(2)对该单元的形式进行命名;
(4)对文学单元得以创造出来的原初情境进行描述;
(5)在原初情境和现有更大的文本这两者中,确定单元的目的和功能。
尽管形式批判的兴趣在于追踪文本的整个形成过程,但大多数学者更热衷于文本最早的口头阶段,而倾向于忽视它们发展为一种文字形式的过程。
编修批判(Redaction Criticism)由于认识到现存的文本形式并非单由原始作者写作而成,还有那些仅仅充当编辑者角色的人的功劳,因此编修批判,或传播历史/传统历史,就产生了。(Redactor一词就是指编辑者。)编修批判指出,编辑者并不仅仅是古代来源的收集者;而是按照某些连贯的内在规律来整理素材(并将之体现在最终文本中)的选择者和安排者。编辑者的脑子里有很明确的读者和目的。当人们认识到编辑者的主要动机时,就比较容易解释文本的不同段落,因为它们只有作为整体中的部分才具有意义。因此,人们可以看到,文本的不同段落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由编辑者意图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的部分。
编修批判十分有用,比如在研究新约福音书时,学者们要对每部福音书的作者的叙事特点进行研究,这些作者实际上是早期基督教社团为第一代或第二代人所保存的资料的编辑者。例如,当人们理解到,《马太福音》的作者——编辑者试图把福音传达给犹太人基督教团体这一重要动机后就很容易理解各部分叙事的功能和特点以及材料呈现的组织规则了;又比如,编修批判解决了为什么在《马太福音》中耶稣是“登山训众”,而在《路加福音》中耶稣是“平原布道”这个问题,因为马太福音的读者是犹太人,耶稣必须像新的靡西从西奈山领受新“律法”一样出现,而路加面对的则是希腊化的读者,耶稣在哪里出现就显得并不重要了。
社会学批判(Sociological Criticism)社学会批判试图认清作者的社会地位和奋斗目标以及他写作针对的社群。如果人们发现作家所代表的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而不是生活舒适、命运可自己掌握的人们,那么对文本的理解就会有所差别。由此,这类问题随之产生:作品是试图安慰某一社群的创伤,还是试图激励他们改变自己的处境?作品是对某一特定社会制度的宽恕和辩解并引导社群被动地接受不公正的待遇,还是对不公和压迫表现出激进的反抗?于是产生了“怀疑的解释学”这一概念(诠释学/hermeneutics是从希腊语而来,意为解释)一就是人们不愿自动接受表面的意义和动机,而要去寻找背后隐藏的“真实”的意义和解释。比如福音书的作者们是在罗马人毁灭耶路撒冷城不久之后写成该书的,他们为了与罗马人“搞好关系”而解释了罗马统治耶路撒冷的原因,其中描述的本丢·比拉多要比非基督教文献中所描写的仁慈得多。
读者批判( Audience Criticism)读者批判提出这样的问题:文献中的术语、形象和其他要素对文献预定指向的“读者”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带来对文本理解的巨大差异。比如在福音书里,耶稣被称为“神子”。读者批判会问,神子这一术语是打算按希腊化的外邦人的理解方式把它理解为超自然的存在,还是像犹太人或受到犹太人影响的人所理解的那样把它理解为是根据上帝的意愿生活的人,正如犹太人耶稣所说的:“作你们天父的儿子。”(《马太福音》5:45)
因为福音书几乎完全是为犹太人和被犹太教所吸引的人所写的(因为保罗、巴拿巴和其他使徒要宣讲“耶稣带来的好消息”此即“福音”一词的意思——的时候,他们总是前往犹太人的会堂),因此,正确的答案肯定是按犹太人的方式(犹太听众)来理解,即称耶稣为神子,神子是指按照上帝的意愿生活的人,而不是希腊人理解的某一超自然的存在。
解释学(Hermenutics)诠释学是解释文本以使它能适用于当前情境的科学。它关心的问题是文本与当前宗教社群或个人的相关性;或者像罗杰.施密特所说:“解释学是一门解释的科学,它不仅关心如何找出文本中的意义,还关心在解释过程中所用的表达和批判的方法。”所以,解释学是关于如何对既得信息进行解释从而可以将信息提供给当代读者的指导规则。问题并不是需不需要解释:人类对他们所接触到的任何信息都会进行解释,以便使其接收到的信息有意义。因此,世上只有更好或更坏、正当或不正当的解释之间的抉择,因为根本不存在未经解释的信息或知识。
修辞批判(Rhetorical Criticism)修辞批判强调整个作品的修辞和艺术元素对读者的影响,同样也关注作者的想象力以及整个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价值与和谐。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当代文学学术诸假设(解构主义)的影响下,出现了一股不同于以前文学假设的新潮流,它对原初作者的意图或不关心或无兴趣,而把重心放在了读者接受作品的方面。它所提出的问题是:作品会在特定读者中引起什么样的反应?在很多方面这种方法有点像解释学,但比解释学走得更远,几乎回到了中世纪的神秘解经或道德解经的方法上,从而也带来了牵强附会的危险。即使不采用其他早期的文学和历史的学术方法,修辞批判也很有可能甚至有很大的危险,将全然武断的东西掺杂到文本中去。
尽管所有这些试图理解某一宗教的圣典之意义的批判方法是在(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圣经文本研究中发展起来的,但是它们也可以广泛地运用于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和其他宗教经典的研究上。这些批判方法对宗教信徒和教外人士更好地理解宗教经典也很有帮助。另外,宗教经典究竞如何在信徒的生命中复活,要依赖于信徒的仪式、灵性、牧养以及其他资源,也依赖于信徒所在的传统和社群。
(作者:Leonard Swidler | 来源:宗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