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心理咨询师:人为什么会自恋呢?

发表于 2017-06-28 10:38
  心理导读:自恋对孩子有执着的(robust)价值。它可以帮助他们表达自己身体和情绪的不适,尤其是在前语言期。孩子生气、哭泣,并要求注意,以便得到保护、认可、安慰和嬉戏的约定。这是健康和发育适当的行为。    ---www.tspsy.com
 
心理学堂:人为什么会自恋呢?

心理学堂:人为什么会自恋呢?
 
  1、自恋是终生的心理需要
 
  自恋(narcissism),又称为自我陶醉。该词源于希腊神话。美少年西塞斯(Narcissus),因自恋其水中的身影,而憔悴致死,后化为水仙花。精神分析将这种爱上自己的现象称为自恋。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个词汇的内涵已经较比弗洛伊德时代有了很大的变化。那么自恋的含义有着什么样的变化呢?
 
  在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那里,自恋被视为病理性现象。传统精神分析认为,自恋是内驱力从外界撤回,心理能量指向了自己的内部。这样的人,爱自己而不能够爱别人。因此,在分析性治疗中不能与分析师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所以,精神分析是不能够对这样的人进行分析的。弗洛伊德还认为,自恋心理的发展在正常情况下,早期的自恋定然会被对周围人(自体客体)的爱所代替。然而,近代出现的自体心理学派则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自恋并不都是病理性的。正常人也有自恋心理,称为健康的自恋。即便是病理性的自恋,也不是对周围人毫无兴趣,仍然可以与分析师建立治疗性关系,对分析师产生移情,可以应用自体心理学所创立的特有的心理治疗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性治疗。这大大地改变了精神分析对于自恋的认识。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认为,自恋有着自己的发展线。早期的自恋性心理组织,具有夸大性,儿童会感到无所不能。在“足够好的母亲”(即不过分的溺爱,也不过分的严厉)的照顾下,儿童的夸大性自恋心理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自恋的夸大性得到修正和驯化。病理性自恋,是父母忽视了儿童自恋心理发展的需要,过于严厉,使早期的夸大性心理组织,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停留在早期阶段,或者这些组织受损。由于,自恋心理这些发展性认识,纠正了传统精神分析不能治疗自恋性人格障碍,以及不能治疗其他各种人格障碍和较为严重的精神疾病的观点。因此,拓宽了治疗师的视野,拓宽了精神分析的实践范围。
 
  健康自恋(正常人)心理的人,他们既爱自己,同时也有能力去爱其他的人。或者说,健康自恋的人就是健康的人。用自我分化理论来解释,健康心理的人,是自我分化水平正常的人,是信任自己并且信任他人的人。科胡特认为,健康自恋的人,应该是幽默的,有创造力的,和有投情能力的人.正常的人仍然在内心里有着一种持续努力获得认同的心理力量。这就是自恋的终生性需要。不只是对于病态自恋的心理治疗提供了理论性基础性认识,而且,还对于正常人以及其他心理咨询提供了理论性基础.比如,一位同事跟我讲过他的生活经历:小的时候,他是一个比较倔强的孩子,不大受母亲的喜爱。他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他与哥哥打架,哥哥将他的鼻子打出血了。可是,母亲还是将他打了一通。成年后,哥哥在外地工作、生活,不常回家。因为,不常与母亲相处,所以,对母亲也不算很亲。而他一直与母亲生活在同一城市里,他很孝顺母亲,尤其是在父亲过世后的20几年里,他只要是有一点时间,就会到母亲那里,探望母亲,去尽自己的一份孝心。他说,他能隐隐约约地意识到自己的这种坚持不懈的努力,源自自己内心一种心理需要。就是要在母亲面前,用自己一直以来的孝顺表现,换来母亲对他的认同。要让母亲看到,是谁真正地孝顺她。这就是人们的持续终生的自恋性需要表现。就象科胡特所说的夸大的自体需要关爱。在另外一个婚姻心理治疗的案例中,这位丈夫向我谈到,他一直很努力为自己的家庭。每一年,除正式上班工作挣钱以外,还去做许多业余劳动,从而补充家庭、经济,可是他的妻子,却不买他的帐,总是对于他的这种被承认的心理需求不予认同,还总是反唇讥讽他说“谁家的丈夫不挣钱,你挣的那点钱算什么?”。因此,这对夫妻之间的冲突的心理机制就是丈夫的自恋心理需要希望从妻子的反映中得到满足而这位妻子对他的这种心理需要的不反映之间的矛盾。个人认为上述的心理活动,都应该是正常的,健康自恋的心理体现。但自体心理学的关于自恋的理论却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些人的心理需求和冲突的产生。也让我们找到了帮助他们的方法,就是对他们未被反映的自恋性需要给予反映.
 
  病态的自恋,又称为自恋型人格障碍。他们对于自己的能力和成就过分地夸大,常常认为自己的问题,与他人缺乏共性;不切实际的幻想;觉得自己与总众同不相,信自己是可爱的,总是需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证明。如果遇到批评,则一定会不认为自己不好,是别人对他的恶意攻击。在遇到挫折时,会变得愤怒,羞辱和空虚。科胡特认为,病态的自恋,并不是不需要与他人建立关系,他们始终要求他人对自己的认同.所以他们可能是病态的依赖他人.(Althea Horner认为自恋性人格障碍起源于儿童出生后10到24个月这个时期)。科胡特认为自恋性人格的诱因在于儿童早期缺乏足够的父母关怀。自恋型人格的心理组织是原始的自恋性组织,是有缺陷的自恋性组织。科胡特还认为,在治疗中,治疗师被患者理想化,满足了患者童年的夸大性自恋心理对于父母关爱的需要,从而修复和重建健康自恋性心理组织。
 
  总之,自体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恋心理,自恋性需要是人的终生性需要。在健康自恋与病态自恋之间,分布着许许多多的位点,每个人都会在这个谱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2、自恋是儿童发展的重要途径
 
  如果你深入研究儿童发展的文献,你会发现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带着冲动、愤怒、苛求(以及快乐、顽皮、好奇)的冲动来到这个世界。这些品质仅仅是孩子情绪广谱中的元素,与孩子的天生脆弱性和先天气质相关。自恋对孩子有执着的(robust)价值。它可以帮助他们表达自己身体和情绪的不适,尤其是在前语言期。孩子生气、哭泣,并要求注意,以便得到保护、认可、安慰和嬉戏的约定。这是健康和发育适当的行为。
 
  一个明智和慈爱的亲职方法旨在寻求提供情感和身体上的支持,使孩子变得安全和有能力。它旨在提供合理的限制,以促进安全和宽容。它试图在接受他人与自己的注意之间建立一个健康的平衡。大多数父母希望他们的孩子在智慧和爱的内在拥护者和健康的权利感下成长,这意味着他们将会维持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并认识到他们有权利被尊重并被囊括在内。父母也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够获得他人欣赏和尊重的权利。他们必须在许多父母不了解的谜团、他们自己挥之不去的问题以及他们孩子独特的气质的背景下尽力做到这一切。对任何父母来说,这无疑是一项挑战性的任务,而且也可能是艰巨的任务。
 
  在《发自内心的亲职》之中(Siegeland Hartzell 2004),Daniel Siegel有写到,父母需要了解自己早年的生活经历,并创造健康和条理分明的个人叙述,以便他们能够提供有效的榜样、协调的沟通、抚养那些将会茁壮成长的孩子。学会如何把人生旅途中的点点点点联系起来的父母,更有机会向子女提供慈爱和有技巧的管教。
 
  在一个充满爱和接地气的亲子关系中,羞耻的概念可以在纪律上起到适当的作用,其意义在于,可以作为有来有往变化事物的晴雨表,并教会孩子家庭价值观和个人责任感,而不用暗示孩子是不好的和不可爱的。通过这种方法,孩子学会了如何负责任而不会觉得有缺陷和受到伤害。我们的目标是建立这样的一个家庭:在此之中,孩子学会颂扬她的创造力和自我,同时培养与他人沟通的责任感。如同天才的诗人和哲学家John O’Donohue所说,“家庭是不同的命运开始清晰的表达并定义他们自己的地方。它是一个人未来的摇篮”(2000, 31)。
 
  总之,健康的童年自恋演变成了正直——言出必行的艺术。它固整了孩子的真实写照,而不是掩盖它。它使孩子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图、需求和目的,并清晰和敏感于他人的世界。健康的自恋,允许更坚固,更安全的依恋于他人,促进责任心和互惠的精神。
 
  (文:顾强业,陈明 | 来源:心灵花园

版权声明:标注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部分资源来自互联网,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与讨论,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10-2017 TSPSY All Rights Reserved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微信号 15232608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