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堂:罗·洛梅与存在主义疗法
发表于 2019-01-07 10:42
心理导读:精神病患者试图逃避威胁,因此他们的存在方式是了解一些无关痛痒的存在事实。而治疗师的任务就是鼓励这些人把蒙蔽双眼的手推开,让他们将自身的存在暴露于各种可能性中。 ---www.tspsy.com

心理学堂:罗·洛梅与存在主义疗法
许多存在主义者对于情绪概念(意志的另一个方面)的想法要复杂得多。这是一个相当精巧的概念,我不得不在此简化罗洛·梅的著作,尽管这样做会失去原作的优雅风格。情绪是“一.种自然机制,具有完全控制一个人的力量”(May, 1969,p 121)。 生气和愤怒是情绪, 至少它们可以算作情绪。情绪可以被当作生活中的激情比如诗人召唤愤怒,因为他不想平静地度过那个夜晚。
作为社会的成员,我们都知道当情绪在人际交往中超出正常范围的时候,它是非常危险的。情绪这种现象在某些社会中会受到了极高的重视。比如在日本,任何一种对激情的另类表达都可能影响群体中的“wa”,即和谐。我们这些处在西方文化中的人也有很多人害怕情绪,害怕能量被吸走的感觉,害怕严重的焦虑感。
下面这段内容是情绪控制意志的一个例子:在弗兰克尔卷入大屠杀时(参见1941 年埃里克·弗洛姆的《逃避自由》[ Escape From Freedom]),法西斯的情绪对这个被囚禁的精神病学家来说成了一次机遇,它使得弗兰克尔接受了自己的生活,使得他在自己的苦难中寻找意义。
有些本科生企图自杀,因为恋人背叛了唯一重要而且非常具有情绪的爱情。但他们(数据显示男性的比例较高)并不知道,治疗不但可以培养他们已知的爱情,还可以开掘出那部分未知的自我。
艾滋病(AIDS)患者可以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也可以成为现代的死亡天使——或者迎接情绪的挑战,用剩下的生命证明自己有资格做一个人。
结婚多年后被丈夫抛弃的妻子可以变得愤怒而绝望,成为一个受害者 ,也可以把它当做一个改变的契机,好好生活是最成功的报复。
罗洛·梅(1969)是这样描述情绪改变人类力量的:
我们知道,情绪开始时是非人格的(impersonal)。我被男性激素和性情的需求左右着。第二阶段中,意识得到了深化和拓展,在这个过程中,我把情绪变成了人格的(personal)。我把这种性的欲塑转化成了爱与被爱的动力,对象就是我喜欢并选择的女人。但是第二阶段并非最后一个阶段。情绪把我们推向了逻各斯[深层的意义]。我越是倾向于使用情绪,就越觉得自己接近现实的普遍构造。这种靠近逻各斯的过程就是超越人格(transpersonal)。因此我们从非人格走向人格,再从人格进入意识的超人格境界。
不管怎么说,迎接情绪挑战的人至少完完全全地活着。埃德加艾伦·坡(Edgar Allen Poe)曾写道,一个人的一生中只有四件重要的事情:出生、结婚、死亡、生活中的恐惧。我们学校里有一个学生曾在图书馆的墙脚上涂鸦:“极度恐惧最大的好处就是从来不会觉得无聊。”
存在主义治疗师把来访者带入完全的清醒状态,让他们对生活情境(恐怖或者其他)的每一个方面都保持清醒。其目的在于唤醒来访者,让他们进入存在的现实(realities of existence),让他们意识到:“这就是生活!我现在的生活不可取代。”
精神病患者试图逃避威胁,因此他们的存在方式是了解一些无关痛痒的存在事实:“如果我闭上双眼,那么狗熊、系主任、银行、工作结果这些事物就与我无关了!”治疗师的任务就是鼓励这些人把蒙蔽双眼的手推开,让他们将自身的存在暴露于各种可能性中。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要求治疗师和来访者双方都以这样的方式来看待生活,不要过滤,也不要寻找借口。梅认为真正的自信是由这些要素组成的:人格勇气、自我意识、纯粹觉知、群体参与、知觉和现象学中心论,以及对探索未知的渴望(Monte,1991,pp. 489 - 496)。来访者向治疗师求助,就是希望能够拥有(有时候是重新开掘)这些特质。从存在主义的视角来看,治疗师是一位领袖或向导,来访者则是朝圣者。而生活本身,是一种朝圣。
(译者:沈梦蝶 | 来源:谈话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