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堂:网络心理学的核心理论
发表于 2018-06-15 18:59
心理导读:当我们把网络空间看作是我们心理的延伸,即看作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过渡空间时,各种个人的期待、幻想和欲望都被投射到这个敞开的网络空间内。 ---www.tspsy.com
忠实于心理学的字面定义,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的心理;网络心理学就是研究网络心理,即人类和机器结合所创造的“外部空间”计算机心理。我们将我们的网络活动体验为是在心理上可触摸的空间里发的,这个空间模仿了物质世界的真实空间感觉。当人们开启计算机和移动设备、启动程序、书写电子邮件或者登录他们最喜爱的社交媒体时,他们感觉进入一个特殊的空间,空间里面呈现的特色和安排都可以感知得到。当“漫步于”互联网空间时,他们把这种体验看作是“到”某处转转。在描述网络环境时,有关空间的比喻,诸如“世界”“领域”和“房间”等随处可见。
在更深层次的心理学层面上,我们把电脑屏幕另一端的网络空间领域看作是我们心理的延伸,即反映我们的个性、信仰和生活方式的空间。特克尔(Turkle,1995)在她富有开创性的著作《屏幕上的生活:互联网时代的身份》(Life on the Screen: Identity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中指出,我们如何开始体验到我们人类心理和计算机心理之间的界限在慢慢地变得模糊不清。运用温尼科特(Winnicott,1971)的概念,我们可以把网络空间看作是将个人的内心世界与电子世界相融合的过渡空间——部分由个人、部分由他人共同构成的一个空间——为我们进行娱乐、创造和想象活动提供了场所。当我们在网上与他人互动时,我们就是在介于自我和他人的中间区域进行交互体验。如同读书时会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网上交流,尤其是文本交流感觉就像我们的心理和其他网友的心理融为一体。
当我们把网络空间看作是我们心理的延伸,即看作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过渡空间时,各种个人的期待、幻想和欲望都被投射到这个敞开的网络空间内。正如本文所呈现的那样,一些人把这个空间看作是更好了解自我的机会,这是他们探索自我身份的一种创造性的愉悦途径。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另一些人只是在网络空间领域内表现出他们内心的沮丧,他们正是为此目的而无意建立的这个空间。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心理,如果没有尽力反映个人的自我心理,都不可能选择、定制和参与任何网络环境,或者在网络上与任何人互动。正如一位上网经验丰富的人曾经告诉我:“无论我在哪里上网,总会在空间内偶然遇到我自己!”
当我们扩大这种认识时,我们就会看到网络空间总体上体现了共同的人类心理——它的功能、知识、目的和期望。网络空间除了体现人类的心理外,还可能做些什么?这个问题促使我们思考网络空间本身是否具有某一独特的特性来反映上网的人的状况。例如,网络老手哀叹一旦互联网商业化,它的特性将发生怎样巨大的改变。慷慨分享资源的传统哲学被专享所有权所替代。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上网,网络空间早期曾经紧密协作的探索者融入更大规模的网络新手大军中,新手的日程安排出现各种变化,有时相互冲突。由于有个体或者群体个性的存在,现在网络空间是由各种亚元素构成,这些亚元素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融合、分离、合作、冲突或者改变。有关心理的心理学概念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个动态世界。我们在哪里能够找到网络空间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互联网或者它的子网是由自我实现的机制构成的吗?如果网络空间体现出不断进化的链接和联系的复杂体系——非常像人的大脑——那么网络空间可能具有自己独立的个性、意识和意愿吗?科幻小说作家和谈论“奇点”的有远见的计算机科学家曾经对此进行过预测。
既相互联系又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
既然把网络空间定义为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媒介的心理空间,那么我们现在就面临着一个相当有趣的困境。甚至在我们发明最早的通信设备之前,我们如何称呼我们人类生存了数千年的空间?上网的人称为“面对面”(简称FTF)或者“现实生活中”(简称IRL)。问题是视频很好地重建了面对面交流,然而把“现实”这个词汇应用到我们传统的进化领域就意味着相比之下网络活动是虚构的、假的或者有点缺少物质的——然而这种想法却遭到了很多人,包括研究者在内的强烈反对。我可能愿意使用“亲自”(in-person)或者类似“物质世界”(physicalworld)来称呼这个空间,因为这样的术语意味着我们亲自出现在某个共享的自然环境中。尽管触感技术在探索如何通过网络空间传递触觉方面继续发挥着作用,但是它还是不能再现各个细微方式使我们亲身感受彼此及周围的世界。《星际迷航》(StarTrek,又译《星际旅行》)呈现的全息甲板是我们现实生活中遥不可及的。如果想要避开通过选择某一称号来确定我们熟知的进化环境的区别性特征这种困境,我们可以简单地称人类生存空间为“离线世界”或者“非数字世界”——但是这些表达方式的确降低了它自身的价值,因为这些术语优先考虑了网络空间的概念。
针对约根森(Jurgenson,2011)称作的“数字二元论”,批评家声称在线世界和离线世界之分是错误的二分法,尤其是社交媒体上发生的事情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如此密切,以至于将在线世界和离线世界视为独立的领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当社交媒体上互动的人们往往相互认识或者现实生活中已经相识时——或者当我们此刻使用计算机设备来帮助我们感知、驾驭以及理解我们周围环境时,即所谓的增强现实,在线世界和离线世界就尤其联系密切。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线和离线生活相互混杂在一起,这就是融合原则,我将在第三章“动态的数字自我”中进行讨论。网络空间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生活的许多方面,相对以在线和离线“二元论”这样的术语来思考问题,我更倾向于使用“交互作用论”来对待这两个相互交织的领域。正如本文的次标题所显示的那样,人类变得越来越电子化。
计算机及其网络所创造的网络环境如此错综复杂,人们与这些网络环境之间的互动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以至于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现实。人们对数字领域的主观体验就好像它们是具体独特的空间——这就是为什么人们经常使用空间隐喻来描述“去哪儿”、“到哪儿”或者“出现在”某一社交媒体网站就如同出现在电视节目上一样。尽管互联网交织于现实世界的多个层面,但是如果不使用词汇表明数字领域本身是一个空间,那么就很难对互联网进行讨论。人们网络上的行为方式与其离线的行为方式明显或隐约地有差别。虚拟现实中有关“在场”与“沉浸”的尖端研究强调更多的观点是,网络空间可以主观体验为完全独立的、区别于现实生活体验的环境。从实践的角度看,纵观本文我们将会看到,理解网络空间与现实世界的区别起到了非常有用的工具作用,有助于人们改善他们在线、离线以及交织于这两个世界的生活。
尽管人们对数字二元论仍存在争议,或者用于指代在线和离线的不同术语各有其优缺点,我在本文中还是要表现这些差别以及使用这些术语。无论我将人类最初生存进化的空间称为“现实生活”“面对面”“物质世界”“亲自”或者“离线”,人们似乎都能够理解我的意图,即使他们并不完全同意使用这些术语。凭直觉,我们都知道这些语义困境是网络空间作为我们的心理扩展所造成的附带后果。
(作者:约翰·苏勒尔 | 来源:赛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