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导读: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在治疗参与上是相当困难的,因为他们在所有关系中都充满着猜疑和不信任。对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来说,治疗会带来很大的威胁。他们可能以猜疑的眼光看待治疗师,并且“别人可能会有恶意”这一信念也可能不利于治疗参与。对建立早期的合作关系而言,苏格拉底式提问以及针对患者在治疗参与上的矛盾感( ambivalence)权衡利弊,都是重要的方式方法。 ---www.tspsy.com
怎么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偏执狂?
临床中被诊断为偏执型、分裂型和分裂样人格障碍的患者相对很少。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寻求心理治疗和他们的信念体系不一致;二是当他们寻求心理健康服务时,可能被安置到不合适的临床路径中。有这些困难的患者可能被转介到针对精神病的医疗机构,但在这些医疗机构中,一旦患者达不到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他们就可能得不到正确的诊断或根本得不到进一步的治疗。尽管这些人格障碍一般被认为是“无法医治的”,但已有证据表明,严重的人格障碍症状是可以医治的,尤其是认知疗法可以治疗与人格障碍相关的情绪困扰和无益信念。实际上,乔伊斯( Joyce)及其同事的一项研究表明,对于随机分配到接受认知疗法干预的抑郁患者而言,共病偏执型、分裂型和分裂样人格障碍,对其疗效没有不良影响(但是相比之下,人际心理疗法的效果会显著降低)。
另外,这些患者在参与心理治疗上有很大的困难。阿谢德( Adshead)和萨卡( Sarkar)反思了此类人格障碍中的人际因素(失功能的依恋模式)和社会因素(适应不良的社会行为),在患者与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关系中是如何体现的。正如作者所解释的,这些人通常不是传统的“病患角色”,即不是依从的、听话的以及感恩的患者或来访者。因此,不太可能建立起传统的、合作性的治疗关系。所以,埃弗谢德( Evershed)坚称,对人格障碍患者来说,认知疗法的首要原则是与当事人形成治疗联盟。这个过程需要从治疗的最初阶段就开始,通过与患者一起形成对其困境的理解(概念化)这会有助于建立最初的信任感与合作感。
普拉玛是一位27岁的会计师,和父母一起住在伦教。她父母婚后不久从印度来到英国,销售包装材料,生意成功。普拉玛有一个哥哥,也是会计师。她父母基本是社交隔绝的,他们有两位远房表亲住在英国,但很少见面。她父母既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也没什么朋友。在普拉玛和哥哥小时候,父母要他们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学业上,不鼓励他们与其他同学来往,父母告诉她:“这些女孩是你的竞争对手。”“击败她们,否则她们会击败你。”“她们不在乎你这个亚洲女孩,她们只想看到你失败。”普拉玛说,父母猜疑所有的客户,认为要保持警惕性,因为每个人都试图欺骗他们。有趣的是,普拉玛说自己名字的意思是“认识真相”( knowledge of truth),这对父母好像意义重大。
她还说自己在学校是个不合群的人,认为其他人没有兴趣和自己在一起。普拉玛讲到,尽管父母对外界不感兴趣,对她和她哥哥也没兴趣,但却始终会让他们回屋学习,并提醒他们,除了好好学习他们什么都做不了。普拉玛说自己的童年是无聊、灰暗和不快乐的,充斥着猜疑和威胁。
普拉玛学习很好,考入大学学习经济学。她仍然是孤僻的,认为接近自己的人都是想窃取自己的工作成果或想窥探自己。大学毕业后,她回到伦敦,在一家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找了一份工作。但是,她总是无法与同事一起工作,也无法展开项目上的合作,这导致事务所多次对普拉玛的绩效表现提出警告,也提出了改进目标。在对她的评价中,一再提到她对同事的负面态度。除了绩效管理方面的问题外,因为普拉玛的困扰和回避行为明显增多,事务所建议她到职业卫生署去看一看。她的困扰和回避行为包括躲在厕所里好几个小时以回避开会,以及晚上加班到很晚。职业卫生署的医生通过会谈,认为普拉玛有精神病性障碍,于是致信给她的全科医生( General Practitioner,缩写为GP),询问是否考虑转介她到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处(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Team,缩写为CMHT)。
如果转介到CMHT,这就表明,普拉玛并不是精神病性发作或“高危心理状态”( At-risk Mental State,缩写为ARMS)。实际上,医生对她的诊断假设为偏执型人格障碍( Paranoid Personality Disorder,缩写为PPD),故转介她接受门诊形式的认知行为治疗。普拉玛认为自己不需要心理治疗,但也说自己“对时时刻刻的警惕和焦虑感到了厌倦”。她还说害怕失去工作,因为她认为自己无力改变,也无法与同事紧密合作。
一、临床体征与症状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主要诊断特征是,总是将别人的意图解释为恶意的,并且伴随着不信任和猜疑。即使没有证据支持,患者也会假定别人会利用、伤害和欺骗自己;即便没有缘由,他们也会先占性地猜疑朋友(如果他们有一些朋友的话)或同事的可信赖度,详细审查其他人的行为以找寻其心存恶意的证据,他们也常会读出话外之意、弦外之音。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很少信任或接近别人,因为害怕自己分享的信息遭人利用,对自己不利。患者常常心存怨恨,长久不能释怀,对所知觉到的轻视或不公遭遇不肯谅解。他们通常都难以相处,在亲密关系上也会有问题。这些患者很少有亲密的两性关系,即使有,也会经常性地猜疑配偶/伙伴的忠诚。
ICD-10的“精神与行为障得分类”中关于PPD的诊断与DSM-5非常接近。不信任和猜疑是主要的诊断条目,尽管它们在ICD-10中诊断偏执型人格障碍时不像在DSM-5中那样核心。另外,ICD-10讨论了患者对事件无事实依据的“阴谋论”( conspiratorial)性解读的先占观念、好斗和顽固的个人权利意识以及倾向于过度强调自我重要性(self-Importance).这些都是患者长久以来的自我指涉态度( self-referential attitude)的体现。由于患者通常高度坚信自己的信念和想法,所以为了维系自己所认为的安全,他们要保持一定程度的警觉( vigilance),这常会使他们深感焦虑,导致情绪上精疲力竭。
二、研究和实证资料
尽管在临床和非临床人群中有越来越多的偏执型人格障碍被识别出来,但仍缺少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实证资料。贝宾顿( Bebbington)及其同事的研究显示,在一般人群中,各类偏执观念的患病率为2%~30%,几乎完全符合指数分布(r=0.99),并被很多因素所佐证,包括人际敏感(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不信任、被害认知( persecutory cognitions)甚至牵连观念( ideas of reference)。而且,曼凯维奇、格莱斯韦尔( Gresswell)和特纳( Turner)的一项临床研究也显示,偏执观念与心理困扰之间相关很高并达到统计显著,也因此降低了患者的生活满意度。另外,卡罗尔( Carroll)描述了偏执型人格障碍和某些焦虑障碍之间的症状重叠,如社交恐惧症,并且认为,PPD患者在最初寻求心理健康服务时所主诉的是焦虑症状。同样,伯恩斯坦( Bernstein)和尤斯塔(Useda)认为,与社交恐惧症类似的是,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也因预设性的认知偏差而导致了对社会线索的误读。
心理治疗必须要处理此类症状,以使患者有能力去详细探讨其深执已久的偏执信念。实际上,认知疗法一直以来都显示出适于偏执治疗。例如,伦顿说明了认知干预何治疗偏执的注意偏差、解读偏差和记忆偏差,而莫里森、伦顿、法兰奇和本塔尔(Bentall)基于认知疗法原理,开发了针对偏执信念的自助手册。
三、鉴别诊断
1、偏执型人格障碍与妄想障碍
偏执型人格障碍与妄想障得( delusional disorder)的主要区别是偏执型人格障碍中没有系统性的妄想。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思维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妄想,而是一种体现了强烈的、广泛的威胁感的认知风格。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有一些牢固的信念,认为别人心怀恶意,但这些信念是模糊的,而且其核心主题是“不可信任”而不是“被害”。相比妄想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信念的系统性和结晶度较低,但有时、其信念的广泛性也可能更高。妄想障碍患者,在妄想思维起病前可能具备一定的人际关系,也有能力维持这些关系,也能维持那些妄想系统之外的人际关系。对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这就不太可能了,因其僵化固守的信念已转化成了一种有关人际关系的、泛化的负性模式( pattern),而且患者也会反复寻求证据以坐实对周围人的负面猜疑。从定义上看,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未表现出顽固的精神病性症状,而妄想障碍表现为持续的非离奇妄想( nonbizarre delusions),同时不具有其他的精神病性症状(诸如这样的固信念:前男友跟踪、监视自己,并散布针对自己的恶意谣言,虽然没有任何迹象或证据表明这是真的)。而且,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更有可能去思考“自己的信念是不是没有事实依据”,但妄想障碍患者对其信念坚信不疑,几乎无法纠正,尤其是在心理治疗的初期阶段。
2、偏执型人格障碍与分裂型人格障碍
在分裂型人格障碍中,患者亲密关系的缺乏更多地体现为对亲密关系的极度不舒适感以及在亲密关系建立上的能力不足。而在偏执型人格障碍中,人际回避通常是与猜疑有关。尽管在分裂型人格障碍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猜疑,但患者常具有各种各样的异常信念、魔力化思维和古怪言行,影响了患者多方面的功能。
3、偏执型人格障碍与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表现为过度膨胀的自许权利与自大感,但是,我们假定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核心信念是“低人一等”和“无足轻重”。这些信念只在某些情境下才被激活,而且只有在患者知觉到自尊遭受威胁时才明显可察。可能的区别是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有“人身攻击感”( sense of personal attack),通常也会猜疑别人的动机;而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所担心的是针对其自我概念( self-concept)的攻击,而非其人身安全。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表现出持久存在的自我指涉态度,但倾向于将所知觉到的他人关注误读为对自己的赞美和崇拜。
4、偏执型人格障碍与回避型人格障碍
虽然偏执型人格障碍与回避型人格障碍都表现出对他人及社交情境的严重回避(尽管对患者的个人目标造成负面冲击),但区别在于回避型人格障碍中没有对别人行为的恶意认知,他们可能相信别人是好批评的( critical)或者会拒绝的( rejecting)。但这与他们“能力不足”的自我知觉有关,而非“别人不怀好意”的认知。
(作者:Julia C. Renton;Pawel D. Mankiewicz | 来源:认知行为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