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中智慧老人的形象
发表于 2021-11-09 15:18
心理导读:童话中的老人常要问英雄是谁,为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其目的在于促使自我反思,组织精神力量。更为常见的是他会授予必要的法宝和取胜所需之超常能力,这便是不论好坏之统一人格所具有的特征之一。但是老人的介入--原型的自发意象化--似乎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因意识自身很难将人格统一到拥有超常取胜力量的程度。 ---www.tspsy.com
民间故事中智慧老人的形象
我很愿意为读者提供更多的现代梦的材料,但又怕这些梦的特殊性使其难以理解和超出现有的篇幅。因此,且让我们转向民间传说,这样便可避免卷入个人事例的纷繁纠缠之中,使我们既观察精神主题的变迁,而又不用费神多少有些特殊的情形。恰如在梦中一样,神话和传说中的精神表现着自身。在其自然背景下,原型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形成—转化—永恒精神的永恒创造”。
精神原型以长者面目出现在神话中的频率和出现在梦中的差不多。智慧老人总是出现在英雄身陷绝境之时。要摆脱绝境,只有凭借深谋远虑或一个幸运的念头。换句话说,一种精神作用或某种内在精神的自主性。但是,由于内在或外在的原因,英雄自己不能做到这一点,需要弥补这一无能的智识,因此便以拟人化的思想形式出现,即以容智的、助人脱难的长者面目出现。例如,爱沙尼亚的一个童话故事便讲述了一个备受虐待的孤儿如何因丢失了一头牛,害怕更多的惩罚而不敢回家。于是,他便逃出去碰碰运气。他自然陷入了绝境,走投无路。疲意不堪的他倒在地上睡着了。当他醒来时,“好像嘴里有湿漉漉的东西,他看见一个小个子白胡子老头站在面前,正往他的奶罐上放塞子。再给我喝点吧。小孩恳求道。你今天已经喝够了。老人答道:如果我的路线不碰巧经过这里,那肯定是你最后一觉了。我看到你时,你已经半死不活了。然后,老人间孩子是谁,到何处去。孩子便将自己所能记得的一切事情,直到把前天晚上挨的毒打诉说给老人听。“我的孩子,老人说,你同那些失去至亲的孩子们境遇差不多。如箭已发,无法回头。既然已经逃出来,就得寻求新的出路。我既无住处又无妻儿,所以无法进一步照顾你,但我可无偿地给你出些好主意。”
至此,老人所说的一切,故事的小英雄自己本可完全想得到。既然一气之下跑到远方,他至少得考虑自己需要饭吃。此时此刻,考虑自己的处境也是顺理成章的。通常在这种情况下,他过去直至最近的生活会逐一在心中展现。这种回忆是有目的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当身心力量受到挑战的关键时刻聚集人格的全部能量,以此撞开未来的大门。无人能帮助那孩子做到这一点,他得完全依靠自己。回头已是不可能了。意识到这点会给他争取行动的必要决心。通过迫使孩子面对这个问题,老人为他省去了下定决心的烦恼。实际上,老人自身便代表这有目的的反思以及当意识思维尚无或绝无可能有作为时,身心力量在意识之外的精神世界中的聚合。心理能量的聚合总显得有些像魔法:它们产生的超常耐力常常胜过意志力量。且看看用催眠术产生的人为力量聚集:在我的演示中,我常使一个体弱的病患者进入深深的催眠状态中,然后将她的后脑放在一张椅上,脚跟放在另一张椅上,就这样让她僵硬得像块木板似的横躺约一分钟。她的脉搏渐渐升到每分钟90次。学生中ー个强健的运动员徒然地想用意识力量模仿这一动作,半分钟便掉到地上,脉搏飙至120次。
这位智慧老人将孩子引到这一点,便可开始讲他的好主意了。也就是说形势已不再是全然无望了。老人指点他继续流浪,一直向东走。7年后便会抵达一座大山,那预示着他的洪福将至。山之高大意喻孩子的成人人格。力量的聚集带来了信心,因而是胜利的最好保证。(在这方面我们应该留意瑜伽现象学。)自此他将无甚匮缺了。“把我的饭袋和奶罐拿去吧,”老人说,“每天它们都会盛够你所需的食物和饮料。”同时,他还给孩子一片牛蒡叶,当他需要渡河时便会变成一条小船。
童话中的老人常要问英雄是谁,为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其目的在于促使自我反思,组织精神力量。更为常见的是他会授予必要的法宝和取胜所需之超常能力,这便是不论好坏之统一人格所具有的特征之一。但是老人的介入——原型的自发意象化——似乎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因意识自身很难将人格统一到拥有超常取胜力量的程度。为此,不只在童话里而且在生活中原型的客观介入也是需要的。它以一连串的内在观照和认识来抑制纯粹情感的反应。这便导致何人、何地、如何、为何之类问题的清晰呈现。如此使人明白自己的切实处境以及奋斗目标。随之而来的醒悟和死结的解开确有些玄妙莫测。此经验对心理医生倒是无甚新鲜。
老人促人思索的癖好还表现为劝人“把问题留到第二天解决”。因而他对寻找丢失兄弟的姑娘说,“躺下吧,早上会比晚上更聪明”。他也洞悉陷入困境的英雄的倒霉境地并至少可以给他一些信息助他上路。他喜欢借助动物尤其是鸟来达成此目的。对一个寻找天国的王子,老隐说:“我在这里住了300年,但从未有人向我打听天国。我自己也说不上来;但在房子里另一层楼上住着各种鸟儿,它们定会告诉你。”老人知道通向目的地路途,并将其指点给英雄。他警告将会遇到的危险,并提供有效的对付方法。例如,他告诉去取银泉的孩子说:“泉由一头狮子看守,它有一套骗人的把戏,睁着眼睛睡觉,闭着眼睛守望。”或指点一个骑马去魔泉为国王取妙药的青年,只能边跑边取水,因躲藏的女巫会套住走近泉边的人。对一个情人被变成狼人的公主,他要她生一把火,在上面熬一锅油。然后她必须把自己喜爱的百合花放入沸腾的柏油里,狼人来时,她就把那锅柏油倒在它头上,这便会使她的情人摆脱魔法。老人偶尔也会是一个吹毛求疵的人。如高加索地区的一个故事便是这样:一位年幼的王子想为父亲造一座完美无缺的教堂以继承王位。教堂建成了,无人能找出一点毛病。这时,一个老人走来说:“你的教堂无疑是很不错,只可惜主墙有些歪。”王子将教堂拆掉,另建了一座教堂,但老人又挑出了一个毛病,如是重复了三次。
因此,老人一方面代表知识、思想、洞见、智慧、聪颖,另一方面亦代表诸如善良、乐于助人的道德品质。这使他的“精神”特征十分显而易见。由于原型是无意识的自发内容,通常将原型具体化的童话故事会使老人在梦中出现,这和现代梦没有什么两样。在巴尔干地区的一个故事里,老人出现于一位一筹莫展的英雄的梦里,给他出主意去完成指派的难上青天的任务。他与无意识的关系清楚地表述在一个俄国童话中。在故事里他被称为“森林之王”。当农民疲意地坐在树柱上,一个矮小的老头儿便爬了出来。他“满脸皱纹,绿色的胡子直垂过膝”。“你是谁?”农民问道。“我是奥奇,森林之王。”矮老头回答说。于是,农民便把自己的放荡儿子交给他管。“森林之王便与年轻人离去,带他去地下的另一个世界,来到一所绿色的房舍前屋里的一切都是绿色:墙是绿色的,房子是绿色的,奥奇的妻儿都是绿色的……伺候他的小水女( water- women)绿如芸香。”甚至食物也是绿色的。在这里,森林之王是统治森林的树木精灵,而且通过水妖和水相连。这明确显示了他与无意识之关系,因后者常以木和水之象征表达自身。
老人以侏儒的形象出现同样与无意识有关。公主寻情人那篇童话中这样写道:“夜幕降临,黑暗笼罩。公主仍坐在原来的地方哭泣。正当她失神地坐在那儿时,她听到有人和她搭话:晚上好,美丽的姑娘!为何独自一人坐在这里悲伤?”她猛地跳起来,茫然不知所措,这当然不足为怪啦。她定睛四处望才发现有个极矮小的老人站在她面前向她点着头,表情是那样的慈祥和坦诚。”在一篇瑞士童话里,一个农民的儿子想给国王的女儿送去一篮苹果,路上遇见“一个小个子铁人,矮小的铁人他篮子里装的是什么”。在另一段里,这“侏儒”身着铁衣。“isig"”一词可能是指“eisern"(铁),这比作“cisig”(冰)解更合适,在后一种情况下,它可能是“冰衣”。童话中确实有小冰人和小金属人。事实上,在一个现代人的梦中,我还碰到在关键时刻出现小黑铁人,就像乡巴佬觊觎迎娶公主这篇童话中所写的一样。
(作者:C.G 荣格 | 来源:荣格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