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沙盘疗法:儿童早期焦虑的治疗

发表于 2013-07-29 12:44
  
  心理导读:通过儿童的沙盘游戏,我越来越相信儿童问题的根源来自于早期焦虑。正如克莱因所说,它首先表现为对生命灭绝的恐惧,是一种死本能焦虑。而且我认为,它不仅包含有个体潜意识焦虑,也包含了集体潜意识焦虑。这可以下面的例子来证明。    ---www.tspsy.com
  
  晶晶是一个10岁的女孩,读四年级。来咨询的原因是因为她在教室里看了一个碟片后,就不停地害怕死亡,思考死亡,做与死亡有关的梦,梦见自己被一个恶魔吞噬。以至于经常哭泣,睡不着觉。第一次咨询,我就邀请她做沙盘。没想到,整整45分钟,她没有一刻间歇,一边做沙盘游戏,一边讲述沙盘呈现的情境故事。从动物与动物的战争到动物与人类的战争再到人类与人类的战争,结尾是(人)建立了一个国家——美国。当她讲完以后,长吁了一口气,对我说“我从来也没有说过这么多话”。我问她,你还害怕吗?她摇摇头“不怕了”。第二次咨询,整个人就像变了一样,***妈也反映说她这一周很快乐,而且一改往日退缩的形象,变得爱管闲事了,大胆了。而她,则像卸下来千斤重担,变得轻松活泼。从晶晶的沙盘故事呈现,我们可以看出,晶晶对死亡的焦虑更是一种集体潜意识中对生命灭绝的恐惧。当她把潜意识中承载的人类对死亡的恐惧用沙盘故事再现的时候,这种恐惧就释放出来了,她卸下了重担,可以快乐成长了。
  
  荣格在讲到“儿童”原型的时候,他写道[18]:“儿童……用每一种方式来表现最强烈、最不可避免的本能,也即是本能的自我实现,它由自然力量和本能装备……”尽管这里的儿童原型,不仅仅包括儿童本身,但是,真实的儿童,正是用每一种方式来表现其最强烈、最不可避免的本能。所以,他们在沙盘中所说的所做的都是最真实的,不带有任何的掩饰。他们离无意识最近。
  
  儿童的沙盘,第一阶段往往表现的都是动物。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ISST)主席茹思·安曼(Ruth Ammann)说:“它代表了孩子发展过程中的动物阶段。在这个时期的大多数时候,孩子都会无意识地或前意识地卷入到身体的世界、本能的世界、驱力的世界和情绪的世界中。动物代表了这个世界各种各样有活力的、活动的和易变的。”
  
  这幅沙盘是一个五岁儿童的初始沙盘。整个沙盘里没有人,只有动物。既有代表凶猛的令人恐惧的恐龙、狮子、老虎、狼、蜘蛛,也有代表善良、驯服的熊猫、长颈鹿、猴子、猫、公鸡等等。她来咨询的症状表现是因为被电视画面吓着,从此害怕电视。但从初始沙盘来看,呈现的依然是潜意识中的死亡焦虑。从她所站的位置看,代表凶猛的动物都在上方,代表驯服良善的动物在下方。根据茹思·安曼的空间现象的象征性诠释指导图,上方,代表集体潜意识的内在世界;下方左边代表的是本能、产生新冲动的无意识海洋,具有吞噬性。这幅沙盘,体现了来访者内在的弱小、驯良,被吞噬和更深层面的凶猛、吞噬的冲突。这显然也是死亡的潜意识焦虑体现,是自体焦虑的潜意识表现,不可避免的本能,而不单纯是外在症状的体现。儿童沙盘中,经常呈现出这样的吞噬感。他们把凶猛动物与良驯动物摆在沙盘上以后,就开始了撕咬、踢打、埋入等潜意识幻想冲突。这是生本能与死本能相冲突的体现,这种冲突带给儿童的是焦虑感与罪恶感。所以,儿童因不同症状表现来咨询,但很快呈现在沙盘上的,是儿童症状的根源所在,即其与生俱来的潜意识自体焦虑。也就是克莱因索说的,“焦虑是被来自于死之本能且威胁到生物体的威胁所诱发的”。伴随生命灭绝的恐惧性焦虑是儿童的罪恶感,是由于生本能与死本能的冲突拉锯成为一个持续因子,进入所有的焦虑情境。儿童的沙盘游戏真实印证了克莱因的观点。我们还可以用另一个案例来再次证明。
  
  庆庆是一个六岁的男孩,兔唇,在孤儿院长大,后被一个外国人(女)领到另一个城市助养。长期住在该城市某康健园,只在节假日时候到助养人那里。据了解,庆庆对人有很大的敌意,情绪极不稳定,有退缩表现。我们对他进行了三个多月的沙盘治疗后,人变得开朗,主动和人打招呼。庆庆的沙盘游戏很有特点,他选择沙具时从没有片刻的犹豫或停留,仿佛心中有数,行云流水般把整个情境故事呈现在沙盘。他一边摆放一边尖叫,有时候是魔怪般的吼声,有时候是婴儿般尖细的哭叫声,因为是兔唇,基本听不清楚他在说什么,但能够感受到他的情绪状态,当我把他的感受表达出来的时候,他就会点头或者就不再尖叫了,或者尖叫的时候再看我,等我再次表达。结束的时候,他一定要自己把沙具放回去,而且记忆力惊人,摆回沙架的位置与原来的完全一致。庆庆所做的沙盘,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既能摆放出让人叹为观止的图景,但瞬间狂风暴雨般被摧毁。他从未在沙盘中呈现过他的现实生活故事,全是他的潜意识幻想冲动与施虐受虐的冲突表现。我们以第三次的沙盘记录[20]为例(节选):
  
  1、  车、标牌(禁止通行),碰撞,翻车
  
  2、  两个戴眼镜的小人(一模一样的)
  
  3、  又一个交通标牌,两个交通标牌把两个小人压在下面
  
  4、  笼子把小人盖在下面
  
  5、  两个大机器人(一直用的两个),放在笼子边上,车要进入笼子,不成功。
  
  6、  栏杆,2个印第安人门摆成拱形门,小人从中间走过
  
  7、  大机器人将房子、拱形门摧毁
  
  8、  埋栏杆,用笼子挖沙子埋
  
  9、  另一个人进攻,房子倒了
  
  10、又一辆车(救火车),先把云梯修好,拉长云梯。
  
  11、大机器人继续对房子进攻
  
  12、房子反攻,搅动沙子
  
  13、1辆车(警车),交通柱2个,机器人1个上船,船开,船把小人压在下面,碾过,继续前进,机器人和交通柱下船,船停
  
  14、用交通柱围起一个区域,其他沙具档在外面,里面有1个机器人,1个小人,1个竹排三样东西
  
  15、石膏柱三个,叠高,小人站在上面,2个机器人在下面两边
  
  16、机器人推倒石膏柱,小人落下
  
  17、把一个小人放在锅子里,锅子放在炉子上,开火煮小人
  
  18、另一个小人在房子的烟囱上站着,面向炉子和锅子
  
  19、教堂把炉子推翻
  
  20、教堂放在机器人面前
  
  21、大铲子,舀沙,往大房子里倒沙子,窗户坏了,尝试修,没有修好
  
  22、想把房子的烟囱打开,使沙子流出来没有成功
  
  23、用抖动的办法把沙子从房子里抖出来。又尝试修好窗户
  
  24、用教堂把沙子推出一个小高地,将房子放在上面
  
  25、云梯一端深入房子,一端在地面
  
  26、螺旋形沙具,钻进房前的沙子里
  
  27、埋交通柱
  
  28、云梯动了,房子翻倒
  
  29、救火车走了一大圈
  
  30、用锅扣出一个圆形沙柱,小人站在上面,教堂推翻沙柱,小人掉落
  
  31、第三个一模一样的戴眼镜小人
  
  32、两条龙,笼子,小人在笼子下面,龙在笼子两边
  
  33、笼子反转过来,小人站在上面,再盖上盖子,沙子堆起,使笼子站稳
  
  34、另外2个小人、机器人将龙推翻,站在笼子两边,把小人塞进笼子
  
  35、帐篷放在笼子边上,小人在里面
  
  36、全部翻倒了,三个小人在一起(出来了,开心)
  
  37、三个小人一起回到大房子里
  
  38、其他沙具全翻倒了
  
  39、一个大乌龟
  
  40、用铲子进攻房子,房子翻,门打开,小人被抖出来,伤心地看着落下门和窗,把门和窗放到船上去
  
  41、把1个小人放进小玻璃杯里,放在石膏柱的对面远的地方。栏杆围在酒杯外边
  
  42、1只小鸟进入教堂里
  
  庆庆的沙盘,给我的感受就是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他把所有的内在能量都呈现在沙盘上。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本我的原欲兴奋尚未转化,潜意识幻想中的施虐冲动体现得淋离尽至。事实上,他多次在沙盘中煮人,食人,甚至把我的手“切”下来,一块一块地放到嘴里吃。这就是克莱因说的“在挫折与焦虑的状态下,口腔施虐与食人的欲望被增强”[21]。他在沙盘中建立,摧毁,再建立,再摧毁,正是自我在本我与超我的冲突中成长发展,最后,他把一个小人放进小玻璃杯里,用栏杆围着,使之处于安全地带,远离那片摧毁之地。这是他的核心自体的建立。类似的情形在后来的沙盘中有更多的体现,他明确地说这是我的家,是我,这片领域,有森林,有房子,或者是一束插在花瓶里的花,无论摧毁多少东西,这里总是安然无恙(见下图,第八次)。随着核心自体的建立,他的状态也越来越稳定。通过把坏客体全部投射到咨询师这边(沙盘左上角,咨询师的位置)来对抗、减缓潜意识焦虑。沙盘中的机器人,他认为是咨询师,有时候机器人很厉害,把所有坏的东西打败,保护小人;有时候,他又把机器人打得东倒西歪。咨询师坐在哪里,他就把蛇、骷髅、带骷髅的房子放在那边。甚至把骷髅藏在沙发底下,突然拿出来,哈哈大笑,好像是跟母亲作恶作剧。沙盘室给孤儿重新建立了母婴相连的情境,吞噬、投射、分裂、内摄,所有的潜意识幻想与施虐冲动都在沙盘中再现与实现。咨询师的抱持、接纳和共情过程,就是庆庆的自我成长的过程。
  
  探索儿童的早期焦虑,还可以深入到俄狄浦斯冲突焦虑、本我与超我冲突焦虑等等。本文篇幅有限,不能面面俱到,这里重点想强调的是,儿童咨询中,首先呈现给咨询师的往往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潜意识自体焦虑,它是一种对生命灭绝的恐惧,是生本能与死本能冲突导致的焦虑情境。咨询师应把这点作为思考的重点,对咨询才更有帮助。沙盘游戏,犹如儿童返回子宫中的炼金过程,儿童在这里呈现出他/她的潜意识幻想与施虐冲动,在分裂与整合中缓解焦虑,释放焦虑,从而建立更稳定的核心自体,去应对现实生活的真实矛盾与困难。咨询师只有在了解儿童的施虐潜意识幻想与冲动的基础上,对儿童进行抱持、接纳与共情,才能真正帮助儿童。
  
  (文/佚名 心灵花园


版权声明:标注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部分资源来自互联网,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与讨论,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10-2017 TSPSY All Rights Reserved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微信号 15232608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