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导读:在亲子关系之中,先理解自己要跳脱过往与文化的不容易,拍拍自己,跟自己说声辛苦了!然而,为了更舒适的生活,如果你愿意,那不妨正视自己的力量,尝试相信自己能为关系带来改变。看见自己在亲子权力反转后握有的力量,从过去那个被要求听话、顺应氛围的孩子转换为能自主做选择的「真大人」。在传承家庭之时,保有自我;在照顾父母之前,先找到陪伴的意义。过往文化常告诉我们要听话,但或许「不太乖」才能让我们在家庭中长出完好的自我。当我们好好爱自己了,也就更有能量回头爱家人。 ---www.tspsy.com
做一个永远听话的乖孩子?
「什么时候开始,爸妈也开始需要我照顾?!」
从小,我们时常在家中被期待为「要听话」、「被照顾」的角色,这让亲子关系的权力地位一直处在「『亲』大『子』小」的状态。有一天,我们长大成年了,有能力出外工作、照顾自己、甚至照料家人,但和爸妈之间的角色定位、互动方式,却仍然有童年的影子。被过去自己身为「小孩」的模样绑住,被过去和爸妈的惯性互动方式困住……
身体成年,但童年经验并未长大——在「做自己」与「听话」间拉扯的我们
长大成为「成年子女」之后,和爸妈的关系,深深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也受到性别与婚姻状态的影响。
童年经验
学者的研究访谈一位28 岁女生,她说到:「我小时候就被认定不只是长女而已,还需要分担我妈的工作……现在我心里面已经在预备,赶快先减缓未来可能会发生的经济压力,然后自己要赶快工作稳定。」
俗话说,「长女如母、姊代母职」,台湾心理学者访谈多位20 多岁的女性,发现儿时承担过多家庭责任,太早负责照顾家人、处理家庭大小事的「小大人」们,可能因而失去「做自己」的机会。即使长大了,也持续「照顾者上身」,围绕者家人、伴侣而活,忘记好好照顾自己的需要,空有身体长大,心灵却没时间「长出自我」,依旧不断在满足他人和自我内疚中挣扎。
性别与婚姻
学者的研究访谈一位「未婚女子」,她说到:「我爸,他认为就是你应该要去煮饭,时间到怎么还不去煮饭?」
又访了另一位「未婚男子」,他则说到:「我们最大感觉是什么?是觉得说讲句比较粗俗的就是努力赚钱!老人家随时随地他就是需要一种费用」
另一篇研究,台湾心理学者访谈多位30-55 岁的成年子女(性别男女各半,已婚与未婚者各半),发现未婚女儿较容易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照顾者,而未婚儿子身上则背负着的家族与经济期望。
如果迈向婚姻,女性也会担心伴随结婚而须承担「媳妇」照顾公婆的角色,因而失去自我,甚至失去照顾自己父母的时间与心力。
在上述这些男女的心中,那些与「做自己」相左的「听话」,不仅仅是爸妈的「指令」,而是长久以来的童年习惯、性别文化、角色期待。
抛开旧有包袱,反转亲子相处角色定位
值得留意的是,上述访谈30-55 岁成年子女的研究发现:其实,爸妈可能没那么早需要我们「照顾」。
在这个年龄段之中,成年子女似乎是「陪伴」胜过「照顾」父母,甚至是父母提供他们资金、育儿上的协助。即使父母已需要「身体」的照顾,但更期盼的是拥有子女「心灵」层面的陪伴。
从儿时备受父母照顾,到长大照顾父母之间,无法一夕之间转换。让我们在亲子力量反转之际,抛开「被照顾/照顾」的包袱,先找回彼此真心真意的情感与陪伴吧!
在这难得「谁也不用照顾谁,亲子双方都有自我生存能力」时,上演着「家人关系的世代转变」,也伴随着「亲子权力反转」的现象。这是一个成年子女、年长父母都特别需要心理调适的阶段,也是一个梳理过往关系经验的契机。回顾家庭经验,打破过去的恶、延续过去的善,重新定位成年子女与父母的「亲子角色」。
为了幸福生活,成年子女有时需要「不太乖」
在亲子关系之中,先理解自己要跳脱过往与文化的不容易,拍拍自己,跟自己说声辛苦了!然而,为了更舒适的生活,如果你愿意,那不妨正视自己的力量,尝试相信自己能为关系带来改变。
看见自己在亲子权力反转后握有的力量,从过去那个被要求听话、顺应氛围的孩子转换为能自主做选择的「真大人」。在传承家庭之时,保有自我;在照顾父母之前,先找到陪伴的意义。
过往文化常告诉我们要听话,但或许「不太乖」才能让我们在家庭中长出完好的自我。当我们好好爱自己了,也就更有能量回头爱家人。
参考资料
【1】利翠珊、张妤玥(2010)。代间照顾关系:台湾都会地区成年子女的质性访谈研究。中华心理卫生学刊,23(1),99-124。
【2】黄宗坚、李佳儒、张匀铭(2010)。代间关系中亲职化经验之发展与自我转化:以成年初期女性为例。本土心理学研究,33,59-106。
(作者:萧子乔 | 来源:pans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