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导读:寺院和祭坛作为公共烧香拜佛之处,只是民众宗教生活的多种表现方式之一。无数的宗教活动并不在公共场合进行,在某种意义上讲,每个传统的中国家庭都是一个宗教的祭祀场所,在这里保留着祖宗的神位、家庭供奉神明的画像或偶像。 ---www.tspsy.com
宗教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有什么意义?
低估宗教在中国社会的地位,实际上是有悖于历史事实的。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几乎每个角落都有寺院、祠堂、神坛和拜神的地方。寺院神坛散落于各处,举目皆是,表明宗教在中国社会强大的、无所不在的影响力,它们是一个社会现实的象征。
民间实例中寺院的数量
在一些对民间社会的研究中,搜集了关于当地寺庙数量的资料。在河北省定县,1882年,平均每个村有7间庙,1928年,平均每个村有1.9间庙;若以户为单位,1882年,平均24户有一间庙,1928年,平均50户有一间庙;若以人为单位,1928年,平均每村有600人,大约300人有一间庙。还有一个可比较的例子是在位于察哈尔的万全县(译者注:现在归属河北省),在一项于1947年进行的对86个村的研究中,发现那里平均每个村有6.5间庙,在河北省的望都县,1905年的图片资料表明,平均每100户或500人的村有5.7间庙,每17.7户或每885个人有一间庙,这些县都位于中国的北方,而其他地方的情形,目前没有相关的资料可供参考,中国南方的地方志只保存着主要寺院的资料,却忽略了较小的寺庙,特别是对那些神坛更鲜有提及。因此,引用这些资料是无法与中国北方做比较性研究的。不过,南方少数几个村子的实例提供了相对完整的寺庙和神坛的记载。一项对于广东附近一个名为南庆的村子的田野调查显示,233户人家的村子,有8间庙、祠堂和神坛,平均30家有一间庙。在广东省顺德县一个名为桑园围的村,161户人家有5间庙、祠堂和神坛,平均32户有一间庙。如果我们考虑到一般的说法,即南方人比北方人更崇尚神秘信仰,那么,和南方相比,北方寺庙、神坛的数量相对于人口的比例,其实一点也不夸张。
寺庙的社会功能
我们可以通过由寺庙为信徒提供的广泛功能性的福佑,来观察中国社会中宗教分布的情形。在一神教信仰中,人们所有精神或神秘的需要都向唯一真神祈祷;但是在中国人多神崇拜的传统中,人们为不同的目的向不同的神明祈祷。我们调查概括了分布在中国5个地区8个不同地方1786个庙宇的功能分类。前两个县,望都和清河位于中国北方;后两个县,川沙和宝山位于中国的东海岸;罗定和南海的佛山区位于南中国的广东;遂宁位于中国西部的四川,麻城位于中国中部地区的湖北。统计中国5个地区8个不同地方的寺庙分布,目的是展示在这些地方的主要寺庙中的最主要仪式所共有的功能模式;使用这些地区的资料,并不是旨在提出民间宗教生活的系统模式。在这些不同地区、不同的县选择上述地方,完全是因为这些地方的县志所能提供的资料相对完整。在这8个地方,佛山区包括佛山市区中心,川沙和宝山位于上海的郊区,因此易于受到域市的影响,但是其他地方则主要具有乡村的特色。
我们依据不同的功能而对寺庙所作的分类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这是因为有很多(即使不是绝大多数)宗教崇拜仪式呈现出多重功能的性质。但是可以看出,在大多数民间宗教仪式中,某些特定功能会受到格外的重视。读者应该意识到,寺庙崇拜功能的多种多样性反映着这个庞大的国家不同地方地域性和民间亚文化的差异,这些地方共同的特征表现在普遍的功能模式上,而不是在具体的崇拜方面。即便是某些全国性的祭把仪式,同一神明的名称,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其功能,在不同的地方也会显示出地方性的差异。
从社会组织的范畴来看,与家庭相关联的寺庙,其功能主要表现为生殖崇拜,如南方的观音崇拜和北方的送子娘娘或送子奶奶崇拜;观音在北方只是普通神灵,并没有专门保佑生殖的功能。和家庭相关的崇拜,祭拜那些故去的楷模性人物,这些人或是孝子,或是烈女,成为标志家族美德的象征。生殖崇拜和供奉本社区孝子烈女的寺庙,不仅见之于上面所列地区,而且在1949年以前的中国社会随处可见,明显地反映出家庭在社会结构中具有实质的重要性。然而,祖先崇拜虽然是巩固家庭组织的宗教核心,但并没有在这个上面体现出来,因为在地方志中没有关于祠堂的原始资料记载。
用于保护、造福一方的寺庙仪式,包括像预防火灾的火神崇拜这样普通的祭祀仪式。但是由于社区福祉涉及广泛又包罗万象,很多其他的寺庙祭仪对于社区组织也有相当的重要性。因此,在道德秩序的范畴内,像城隍( city god)和土地( earth god)这样全国性的神明也承担着保护地方防御旱涝火等灾害的功能;同时,无论是在危机之际或在节日期间,对这些神袛的集体祭祀仪式可以加强当地民众和社区的凝聚力。许多崇拜仪式,如对农村的龙神和城镇的行业保护神的崇拜仪式,在经济功能方面对社区的利益具有相同的意义。至于民间宗教仪式所强调的对社区的保护,在不同地方表现为不同方式,主要是因为地域和经济因素对民间宗教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比如,海神庙主要建于坐落在海边的宝山县和川沙县,因为海潮是当地主要的危害;佛山有11个火神庙,因为鞭炮业极易形成火灾,而当地就以鞭炮业而非常出名。然而这些地域性的宗教形式,并没有改变民间宗教发展是以社区的福祉和保护为广泛基础的功能模式。
寺庙崇拜仪式强调官方和政治秩序的运作,主要包括供奉那些被神化了的人物,这些神化了的人物是作为百姓、政治和军事价值的象征而存在。这些神明既包括传说的领袖人物尧、著名的历史人物关羽,也包括当代有功勋的官员和地方领袖,无论是官方、还是地方精英都将他们作为政治象征,给予极大的重视。祭孔仪式和文昌公信仰为士绅群体维持其统治阶级地位提供了道德和社会结构的有力保障。此表中没有包括祭天的官方仪式,因为祭天的仪式限制在京城举行,而京城并不在此表所具的8个地方之列。寺庙仪式包括借助天上的神明和地狱的权威,来支持社会普遍的道德秩序。很多功能性的解释都能由这两种民间宗教形式反映出来,但是在民众宗教生活中,有关天堂和地狱的观念反映的是道德的启示,通过上天奖赏善事,地狱里的恶鬼来惩罚恶行。惩恶扬善给人以希望,而不义之财与各种不幸的现实存在则由超自然来解释,这样对上天和地狱权威的崇拜就发挥着维护社会道德秩序的重要功能。
与经济生活相关的部分在于寺庙供奉着农业神,农业神掌控着基本的自然现象,并有助于现固农村社群的凝聚力;有些庙宇供奉着各种行业保护神,这些神明护佑着各种职业性活动的顺利进行,并作为精神核心来适应职业组织的整合;还有些供奉着财神,财神帮助人们在争取富裕生活的努力中克服各种灾难。对于以灌溉农业为基础的社会来说,我们期望着找到某些普遍通行于各地的、全国性的崇拜仪式,像神农坛(农业始祖神农的祭坛)和各种各样的水神,特别是在各地有不同称呼的龙神。但是,特有的经济和地理因素的作用也反映在民间的宗教仪式中,如长江以北的虫神崇拜,在那些地方,诸如蝗虫之类的害虫长期危害着人们的生活,还有遂宁山区的树神,那里的林业是一项重要的产业。虽然,作为全国性的崇拜,财神是专门为普通民众,特别是商人,用于祈裤财富的获得,而不同地方所供奉的财神也是不一样的。最常见的财神是忠义和勇武之神关羽,对于关羽的崇拜一般是求财的。有关健康的民间信仰,包括供奉着专门的药王和医圣的寺庙。但是老百姓其实也向其他的神祈求消灾祛病,几乎每个神柢都是潜在的神医。属于医药神之列的神明,则是被特别地标明他们治病的功能。
最后,有一类寺庙的神明没有任何特别的功能,但是给予个人或群体以普遍的保佑,人们为其私人或公共的事情献供祈,在危险的时候尤其如此。
佛教的寺庙和尼姑庵与道教的宫观和道姑庵作为宗教机构的单独部分,需要作一番解释。有一些佛教的寺庙和尼姑庵与道教的宫观和道姑庵是开放为民众烧香祈祷之用的,而有许多则是仅仅面向世俗的宗教崇拜者开放的。在一般情况下,它们都被认为是为民众的普遍福祉而存在的。但是从另外的方面来看,佛教的寺庙和尼姑庵与道教的官观和道姑庵为出家人(和尚、尼姑、道士、道姑)提供相对与世隔绝的环境,让他们怀着灵魂得救的希望,全神贯注于研修经典教义。这样,在寺院的高墙内,每一个寺院和庵堂都代表着一个区别于世俗社会组织的小的神圣秩序,这个神圣秩序被认定是美好的,能够修正所有物质世界的不完美,并旨在拯救人们脱离无际的苦海。寺院和庵堂提供了一块生活中的净土,在这里人们可以向宗教奉献其虔诚,展现生活中的神圣秩序的具体图景,从而成为拯救人们脱离现世生活苦海的模式。寺院和庵堂也因此成为训练和剃度出家人,以及对俗人提供宗教服务的地方。故而,寺院和庵堂被当成整合中国人宗教生活的中心
每种类型的寺庙在寺庙全部数量中所占的比例,并不总能衡量宗教在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相对重要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神明多功能的属性。比如,和健康有关的寺庙在功能的分类中数量最少,而牛顿·海斯(L.Newton Hayes)的研究发现,在500名到寺庙进香的人中,96%的人抽签与治病有关。这显然是民众相信所有神灵是全知全能的结果,人们确信祈祷任何的神明都有助于健康。在广东省南庆村,火神庙的出家人告诉作者,80%到庙里烧香的人都是求祛病强身的。表2是海斯有关进香者所抽签的社会功能分析,可以看出民间宗教仪式的多功能性。除了表2所表明的寺庙的社会功能,这里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事实,就是大量的寺庙承担着维护社会关系的功能,从家庭幸福、护佑社区,到政府行为、维持社会道德秩序等各方面,事无巨细。在经济类这一部分,行业保护神和一般的财神都与社会组织的整合、成功的人际关系相关。所有的社会功能结构,都倾向于表现宗教在传统中国社会的运作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海斯有关进香者抽签的研究,显示人们对社会关系的同样关注。在中国的村庄一般说来最大和最令人难忘的建筑就是宗教寺庙。即便在城镇,也只有官府衙门可以和寺庙相比。事实上,在中国那些形制壮观而具有艺术性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宗教场所。用于建造寺庙的大梁和巨石都是花了大价钱从遥远的地方拖运来的,因此每个寺庙都代表着社会组织,甚至经常是整个社区集体的努力。寺院和宗教在人们的心目中一定是非常重要的象征,才能够让人们分担兴建时如此巨大的财政和人力资源方面的压力。
下面一个例子说明了寺院在地方社区集体生活中的重要性。前面我们曾提到南庆的一个村子,在1949年的夏天,村民们毫不吝啬地花了大约500美元举行庙会,庆祝土地公一这个地方的保护神的誕日,与此同时,他们却无力募到数目相同的钱来修葺村里的水库,或募到相当于该数目三分之一的钱来让穷人家的孩子读书。没有哪个“非宗教”的民族能够在长期匮乏的经济情况下,愿意牺牲掉兴修水利和兴办教育的计划,而承担如此巨大的财政支出来支持一项宗教活动。
(作者:杨庆堃 |来源:中国社会中的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