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女人心理学:从容应对批评

发表于 2012-07-24 15:25

  
  心理导读:女性渴望取悦所有人的意识过于强烈,当受到批评时,首先会从自身找原因,“为什么自己没能取悦对方呢?”而不是从事情本身分析。    ---心灵花园
  
  以女性为对象的“怎样做一个受大众欢迎的人”的培训信息层出不穷,已达到泛滥的程度,然而,这对于从小就接受“如何才能受人喜欢”培训的女性而言,并非是个好的信息。因为,这种信息很有可能令女性在公司充当办公室的mascot,而远离成为举足轻重的重要人物的机会。
  
  通常,女性即使未经培训,想取得男人好感的观念也非常强烈,所以,一旦无法获取对方的好感,便会感到不悦,而且,对于他人的批评,很容易作出过敏反应,甚至忍不住自责:“我的人缘就这么差吗?”
  
  然而,与女性不同,早已沉陷于社会竞争体系的男性们,就不存在上述女性要得到所有人好感的意识。因此,即使受到批评,男性也会坦然接受,“没错,是我做得不对”,相反,女性会自责或者埋怨对方“他为什么这么讨厌我”。
  
  其结果就是,即使面对非常微不足道的批评,女人的反应也往往比较过激,仿佛自己被全盘否定一样。因此,男人认为女人比较幼稚,甚至轻视她们:“就这样,还怎么做大事?”
  
  由于女性渴望取悦所有人的意识过于强烈,当受到批评时,首先会从自身找原因,“为什么自己没能取悦对方呢?”而不是从事情本身分析。结果,过分地表示歉意,长篇大论地为自己辩解,令对方陷入尴尬和费解。甚至有时不惜破坏自己的诚信,成为对方的笑料。因此,要在职场生活中立足与发展,就要摆脱要取悦所有人的错误意识。
  
  担任消防设备公司销售部理事的朴美贤小姐(38岁),大学毕业后,通过在竞争公司实战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之后,最近在父亲经营的公司荣升为理事之职。在竞争公司时,由于出众的容貌加上卓越的办事能力,她创造出卓越的业绩,也得到了人们的肯定。
  
  但为了继承家族事业,她来到父亲建立的公司,人们的评价却变得截然相反。职员们纷纷议论她是空降兵,对她的工作百般刁难,甚至还故意歪曲评价她所创造的销售业绩。对此,迄今从未受过这种待遇的她,不由得开始变得异常敏感。
  
  美贤小姐凭着出众的容貌,加之又是海归派,英语能力很强,而且,在优越的家庭背景下,受过良好的家教,拥有高雅的气质,走到任何一处都受到女王般的待遇,她也因此误以为自己可以带给所有人好感,所以,她更加无法忍受公司职员对自己的冷遇。在其他公司上班时,她时刻面带微笑,以充满自信的姿态,简单地向他人行注目礼,人们无不赞叹有加。然而,如今却今非昔比,人们评价她是“仗着自己是老板的女儿,还挺傲慢的”。
  
  她因此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然而,美贤是父亲唯一的血脉,而父亲又如此看重所创立的事业,甚至胜过自己的子女,所以,无论如何都不能知难而退。于是,她四处求医寻药,最终遇到了我。
  
  当听完她的故事,我首先告诉她“要摆脱取悦所有人的想法”,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改掉亲切微笑的习惯。作为一个公司的理事,如此高职位的领导人,时常面带微笑,容易造成要取悦所有人的误解。职员们或许喜欢平易近人的上司,但更加尊重能够带领下属向前发展的具有很强领导能力的上司。简而言之,与亲切的人相比,大家会更加信赖严格而理性的人。
  
  因此,升入高职位之后,就不应借助对职员表示过分的关注来赢得好感。因为,下属通常会更敬佩面对任何责备、批评却不轻易动摇,很有主见的上司。
  
  例如,当一位上司受到合理批评时,就应坦然、明确承认错误:“那一部分,好像是我错了,我会改的。”而对于不合理的批评,就要明确表明立场 “我没有理由接受这种谴责”,借此发挥领导能力,从而赢得职员们的拍手称道。
  
  因此,女人要在职场中与男人肩并肩地竞争,就要抛弃想取悦所有人并得到所有人好感的错误想法。如此一来,就可以练就区分两种批评的能力,即对方是在毫无客观依据的情况下感性的批评,还是基于客观依据合理的批评。并且要形成即使别人不对自己表示好感也不会自卑或者不悦的耐性。
  
  在组织中发挥竞争力而节节攀升的男性们,大部分都知道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好感,而且,工作中必然要面对反对派的批评与阻碍。因此,女性只要摆脱想取悦所有人的想法,随时做好接受批评的准备,并通过这种批评锤炼自我,势必会抵达成功的彼岸。
  
  必须有批评
  
  如果试图取悦所有人,即使在面对微乎其微的批评时,也会表现得异常敏感,显出不悦之色,从而激发矛盾。要在职场中获得成功,就要学会区分批评与责难。毫无客观依据盲目地谴责为“责难”,而确有客观依据的训斥为“批评”。只要把健康、积极的批评视为锤炼自己的“爱的拳头”,就不会因琐碎的批评而敏感、激动。总之,首先要摆脱试图取悦所有人的最初想法,才能理顺之后的一切。

 

    本文来源于唐山心理咨询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www.tspsy.com

 

相关文章推荐

版权声明:标注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部分资源来自互联网,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与讨论,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10-2017 TSPSY All Rights Reserved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微信号 15232608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