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职业生涯规划要怎么做?

发表于 2020-08-11 14:39
  心理导读:本研究从诸多的案例中萃取出生涯韧性的概念,提供了一个初步的架构,后续研究可依此基础再深入探索。未来研究可扩增更多不同职业生涯类型的个案,以检视本研究之生涯韧性架构是否有所缺漏。或者以路径模式或经历观点,针对典型个案深度访谈其重大生涯发展下之韧性复原经历或动态机制等。其次,本研究的独特价值在于发现过去未曾提出的现象,在某些情境或状态下,韧性因子可能会有祸福相生、正负辩证的作用。这种特殊的类型或现象看来可能与华人本土文化有关,不论如何,这都是值得做进一步深度的探究。    ---www.tspsy.com
 
职业生涯规划要怎么做?

职业生涯规划要怎么做?
 
  本研究筛选出27篇生涯叙说之博硕士论文进行次级资料分析,目的是初探职业生涯韧性之内涵。以洪瑞斌(2012)之研究为基础,并参考Masten与Reed(2002)之「变项焦点模式」之三类分类架构。研究结果:一,纯有利包括个人层面之认知转化与意义重建等;环境层面之父母或照顾者对教育上的支持与鼓励等。有害因子包括个人尺度之生理或身体疾病因素等;环境尺度之家庭经济的矛盾等;二,分析「有害/有利两极因子」特性,即部分项目之有利与有害因子是两极对立状态,且彼此之间有相互增减与抵消作用;三,少数有利与有害因素存在着正负辩解证或相生的复杂状态,无法简单归纳于正向或负向作用。
 
  一、绪论
 
  1970年代起,研究者们不遗余力探索为什么有些人经历逆境却能发展良好的能力(曾文志,2006),众多学者将这种在逆境中仍能发展茁壮的特征便提出“丰富”(resilience)概念来探讨(Masten&Reed,2002)。许多不同族群或主题之事实经验或特征都受到关注与研究,例如:家庭利益(刘惠琴,2008),婚姻亲(利翠珊,2006),老年人之权益(Ong,Bergeman,Bisconti和Wallace,2006),从青少年教育到培养的优势(Olsson,Bond,Burns,Vella——Brodrick和Sawyer,2003),忧郁症患者康复力(徐于婷,2007),儿童发展之康复力(余瑞宏,2004),受暴妇女之康复力(郭珮婷,2006)等。
 
  相较于儿童发展及家庭适应之研究风潮,生涯或成人发展之替代经验反而较少受到关注。生涯所涵盖的范围广泛,统合了人一生中依序发展(时间性)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空间性)(金树人,1997)。转换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演变,生涯发展理论观点也跟着改变,「生涯」理论逐渐向前多元典范转移,逐步今已有许多学者提出不同的生涯理论框架,突出生涯发展的多样性,变化性与非线性特征(Inkson,2006; Cascio,2007)。同时因后工业或涉入社会环境的大趋势浪潮,形成高度弹性,变化与非典型的职场类型态以及工作本质,于是个人的生涯将变得更多元和弹性,但也可能断裂断裂,破碎,及风险性(洪瑞斌,2010)。一直如何都再再显示「职业生涯」概念之举与厘清有其社会需求与贡献性。
 
  目前台湾职业生涯相关研究仅有洪瑞斌(2012)文章,该研究曾针对失业中年男性进行质性分析,初步提出失业经验中之职业生涯因素框架。但因洪瑞斌(2012)的研究仅聚焦于特定的职业逆境—失业,而且仅收集同质性少数个案之经验资料,需要更进一步扩充。因此本研究拟以洪瑞斌(2012)研究为基础,进逐步扩大逆境经验及个案族群之异质性与多样性,并且尝试提升分析视框的精细度。为达此目的本研究恢复相关资料库收集最新台湾相关质性或叙说研究硕博士论文,以个案完整之生涯或职业故事作为次级资料分析案例,尝试探讨个体生涯有利概念之初步架构与内涵。
 
  二、文献探讨
 
  (一)具备与生涯优势概念之定义
 
  擅长研究乃起源于助人及心理治疗工作者发现某些经历困难的环境或出生于条件不利之高风险家庭的儿童,最后却能健康的成长,相关研究者便好奇他们能良好成长的背后是基于什么因素或条件(刘惠琴,2008; Walsh,1996)。
 
  针对观点(resilience)的定义至今为止共识,这也显着其多元性。一种观点乃定义为是一组个人特质与能力(Luthans,2002; Masten&Reed,2002;奥尔森Bond,Burns,Vella——Brodrick和Sawyer,2003年。)例如Ong等人(2006年)及Rutter(1987年)等学者则以近似“平衡机制”(体内平衡机制)的概念来定义实力,认为犯罪乃个人在危机(risk)或逆境(adversity)中,正向适应的特质或行为,使个人身处条件不利环境下,仍能与之互动而发展出保护机制,获得自我控制,并展现正向因应行为。
 
  另一种观点,认为被视为面对连续性或紧急性危机时的动态性经历(伍淑兰,2007;刘惠琴,2008; Walsh,1996)。意识到概念已经普遍的使用至家庭领域,例如其中一重要学者Walsh(1996),他认为家庭共有是一组经历,包含家庭成长经历,沟通与问题解决经历,信念系统确认经历,以及社区资源整合经历。简言之,Walsh(1996)定义的既有概念既是动态性的经历,也是家庭内外的互动关系,故包含家庭内部组织,内部沟通与问题解决,成员共同的信念系统,以及家庭外部的资源等。
 
  不似儿童或家庭的领域,在生涯领域的应用价值概念仍属凤毛麟角,目前台湾仅有洪瑞斌(2012)直接对“职业生涯”概念进行初探性研究。洪瑞斌(2012)视职业生涯是在职业生涯或逆境之下,协助个人向前正向适应型态的各种内外在因素,和采用有害因子与保护因子架构,整理出环境与个人之影响因素。本研究将以洪瑞斌(2012)的研究为基础,初步将职业生涯的概念定义为:“个体在其不同生涯发展经历或阶段中面对逆境或阻碍时,有助于个体因应或超越逆境的内外在正向因素或有利”,并同时作为本研究后续分析的框架。
 
  (二)优势研究之不同模式
 
  根据Masten等学者对利益研究领域不同模式类型的重要区别,可分为「变项焦点模式”(变量——聚焦方式),“个人焦点模式”(人——聚焦方法),以及新近发展中的“路径模式”(pathway model)(Masten&Reed,2002年; Masten,2001)。“变项焦点模式”将研究焦点纳入发现影响个体发展适应的有害因子(risk factor;负向)及有利(asset;正向),因为有害因子和有利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个人对自身所处环境的正向适应与能力(Masten&Reed,2002)。Masten与Reed(2002)指出有意义的相关因素可进一步细分为三类:(1)纯有害因素(pure risk factor);(2)纯有利(pure asset);(3)有害/有利两极因子(bipolar risk / asset)。
 
  纯有害因子(pure risk factor)意指对个体发展上有消极或负向的影响结果,但当此消极或负向因素消失时也不为人类个体产生正向作用。例如父母的死亡着实对于个体有负向影响,但若若父母亲健在而不一定对亲子关系或教育有正向作用。而有害因素之社会环境因素广泛地包含社会环境,组织因素,家庭因素,同辈因素等各个层次因素(Masten&Reed,2002)。Masten(2001)认为个人在环境中的有害因素(risk)是具有累加性(cumulative)或共同存在的特性。纯有利意向对个体发展具正向影响,当此正向因素消失时亦不会产生负向影响。例如有音乐天份对个体生涯发展有正向加分作用,但若缺乏味音乐对个人发展或学校学习也没有太大影响(Masten&Reed,2002)。
 
  有害/有利两极因子(bipolar risk / asset)意指这种因素之所以要么要么乏味,将同时存在正向向有利影响或负向有害影响之双向作用,亦即个体在某些因素上的环境下,对个体发展则有正向的助益;反之,个体若面临这些因素缺乏的环境时,对个体发展亦会造成损害。例如接受父母关爱与完善教育的个体,势必对他的发展有正向影响;反之,个体若缺乏父母关爱与完善教育,甚至也会有负向影响(Masten&Reed,2002)。简言之,所谓两突变因子是该因子之存在与否具有双向影响作用,而纯有利及纯有害因子则为正向或负向的单向影响作用,但该因素普遍时并不会产生反向作用。
 
  除了「变项焦点模式」之外,「个人焦点模式」与「路径模式」亦是重置研究究的不同取向。「个人焦点模式」探讨在相同界限中,仍能获得适应的个体之特质,如拥有高社经状态,缺乏早期分离(缺少早期分离)及无身体机能缺陷(缺乏有机缺陷)等条件(Greene,2001; Greene&Conrad,2001;Masten&Reed,2002)。另外,“路径模式”(pathway model)是研究个体生命的纵贯性(longitudinal)经历,以了解个体在不同阶段是否适应的路径发展或改变状态。而不是取径阻碍于生命(生活)是展现于不同系统间的互动及隐含许多个体独特特性等因素而难以有效掌握,学者仍需应对尝试去追踪个体在不同时间发展中的行为模式(Bergman和Magnusson,1997年)。
 
  本研究将采「变项焦点模式」为主要参考模式,因本研究目的在于从许多不同人的个人生涯发展的经验资料中发现影响个体发展适应的正负向因子,从而进一步发展职业生涯的概念与内涵。
 
  (三)职业生涯
 
  过去生涯优势方面的探讨出自于London的生涯动机理论(职业动机理论),他提到可以成为职业动力(职业动机)的重要因素之一,亦即在其生涯动机理论中,赋予便是促动(motivate)个人生涯发展的重要因素(伦敦,1983)。他认为职业生涯近似近似于弹性(flexibility),坚持(perseverance)等概念,是个人面对不佳的环境时,所展现对抗(resistance)环境并获得适应的能力,且个人是有自信且愿意承受风险的(伦敦,1983年,1993)。换言之,伦敦在研究个人之生涯发展动力或动机时,将生涯发挥(职业恢复力)考虑与职业认同(职业认同),职业洞察力(职业见识)的三个元素之一,即个人对自身职业发展越来越高的认同,对生涯计划与目标的洞察愈清晰,同时对生涯的弹性或坚持愈强时,其生涯动力就会愈强。但因London只是将职业生涯视为一种单纯而狭隘的因素,也很快就进入测量与验证性的研究,所以可能太深入探讨职业生涯可能包含的各种复杂内涵。另外概念的提出外,对职业生涯的具体或精细的含义似乎没有太具体说明。
 
  洪瑞斌(2012)为台湾首度针对失业者的职业生涯提出概要性归类的研究,就是伦敦(1983)对职业生涯的狭义定义,该研究从具体失业现象中探索,洪瑞斌(2012)之研究提出失业经验中的生涯风险因素分为四大类,包括环境有害因素6项,个人有害因素6项,环境保护因素7项,个人保护因素9项等。四大类因素分别所包含的之详细项目参阅表1所示。
 
  表1失业经验中的职业生涯因素分类表

职业生涯规划的案例
 
  *资料来源:洪瑞斌(2012)。失业经验中的职业生涯与韧力:对成年男性失业者之质性研究初探。
 
  虽然洪瑞斌(2012)已经初步提出了职业生涯的概念,而且归纳出职业生涯因素之具体内涵,但该研究仅聚焦于单一职业不利经验--失业,加上受访者只长期同质性(中年失业男性),少数(4名)个案,所以其结果有越来越扩大的必要。其次,该研究之正向赋予因素称“保护因子”(protection factor),并仅分为负向有害因子/正向保护因子之二元分类型态,但其结果中隐约可见正负双向之两极因子,例如「回避的因应策略」以及「增进控制感的行动策略」基本上反映个体面对生涯脆弱时,采用有效或无效之因应策略。因此本研究依据Masten与Reed(2002年)回顾性论文之概念定义,“保护因子”通常仅是指间接缓冲作用之调节因素,直接产生正向作用者称“有利”,本研究便以“有利”指称职业生涯正向因素。而且本研究拟进一步采用纯有害因子,纯有利,有害/有利两极因子等三大类分类架构(Masten&Reed,2002),尝试更精细区分。综合而言,本研究将以洪瑞斌(2012)研究为基础,但进一步补充强该研究之缺漏之处,包含扩大生涯突破或突破经验类型,增加更多元之异质性个案,并且研究参考架构从二元分类架构改变为三大类分类架构。可以说是向前将“生涯韧性”概念持续普遍化及精致化的方向。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选择
 
  为达到预期的目标,本研究需要更大量的质性个案资料,尤其是具有生涯叙说案例者。而「台湾博硕士论文系统」之资料库本身有大量数量的论文资料可公开使用,加上其他博硕士论文采质性研究法者过多,且多呈现完整故事叙说案例,便成为本研究选择筛选取个别子资料之资料库。也由于附属资料之分析出在短时间有效取得突破量资料的优点,重复使用先前所累积的研究资料亦节省大量研究成本,应该很适合本研究之方法,因此本研究选择次级资料分析法。
 
  初步,回顾性研究通常可分为叙述性回顾(叙述性评论),系统性回顾(系统评价)及后设分析研究(元分析)(Garg,Hackam和Tonelli,2008年; Uman,2011)。回顾性研究因为所收集与分析之对象或样本同为现成研究论文,而与本研究有相似之处。但至少,本研究却非回顾性研究,关键差异在于回顾性研究必须建立在该研究问题或主题已为数众多的成熟概念或扭曲,而不是选择需收集资料的规格与主题连结资料库收集个别研究。
 
  大概来讲,一般而言或恢复力(如曾文志,2006),职业倦怠(如洪瑞斌,2013)等都属成熟重复,但生涯长期目前仍是初探性概念,研究极有限。因此本研究并非单纯从相关论文之研究发现或结果再做萃取归纳纳工作,本研究是收集与筛选合适的论文故事叙说案例(非原始资料之半加工品),再从个案叙说案例进行资料分析与整理。不过系统性回顾对资料库所有论点文之选择,筛检等过程是相当严谨的,特别是预先制定法规章及选入,排除标准等(Garg,Hackam和Tonelli,2008; Moher,Liberati,Tetzlaff,Altman和PRISMA小组,2009年),本研究也尝试参考系统性回顾之精神。
 
  本研究采取质性研究之资料分析方法,参考洪瑞斌(2012)之分析程序,同时参照内容分析与扎根理论作法,形成一种有粗略架构,但过程开放的类别分析法。
 
  (二)资料收集与筛选之程序
 
  基于本研究目的,次级资料的收集与筛选聚焦于以生涯叙说或职业叙说研究主要的硕博士论文。资料收集与筛选的方式如下:
 
  (一)以关键字搜寻生涯叙说相关论文
 
  本研究以「生涯」与「叙说」,「工作」与「故事」等12种组合的关键字于「台湾博硕士论文系统」资料库进行检索。但因本研究需要叙说案例,故仅选择具有全文电子档者,整理后共得149本博硕士论文。随后再对论文进行初步筛选选,必须符合:(1)具有生命叙说案例;(2)个案背景或叙说主题需涵盖职场,专业或生涯发展。去除掉不符标准者,最后选入49本博硕士论文。
 
  (二)再次筛选可进入分析的案例资料
 
  由于叙说或质性研究的书写规格形式不尽相同,有的将完整故事以及讨论,初步分开书写;有的通篇以夹议夹叙形式书写,故事分散。本研究为提升故事的理解与分析的有效性,删除夹议夹叙形式,不易分析之论文。并且进一步将论文中所呈现的生涯叙说案例逐一整理,由于每本论文所包含的个案故事数量不同,因此本阶段以个案故事案例为单位。针对每个个案故事做处理,包括个案背景资料摘述,编拟大事纪,取代生命曲线等方式,再一次将故事做更精确的筛选,筛选
 
  选的标准包括:
 
  1、故事是否具有完整生涯发展经历与清楚的时间性:生涯故事若以跳跃式的陈述以致看不见清楚时间点;或者故事涵盖之预定时期或阶段太短,造成无法梳理发展经历之特性者须排除。
 
  2、故事脉络的描述是否具体与明确:故事必须具有事件的人,事,物,地与情节等具体脉络,若缺乏者剔除;或夹议夹叙形式者,难以区分反思,突出观点以及叙说案例也可以排除。
 
  3、故事是否具有生涯逆境或危机经验:依职业道德定义必须符合此标准,若故事脉络中看不出逆境或转折经历者进行排除。例如阮文瑞(2004)论文(《笨拙劣的抵抗与压制的愤怒─实践所照映出自己的》)清楚清楚的描述出个人实践历程中的逆境或危机,故不涉及分析。
 
  根据以上筛选与排除标准进行整理盘点,最后本研究筛选出18本博硕士论文(同本论文不一定每个个案故事都选入),27篇生平叙说案例做为研究分析。
 
  (三)次级资料案例分析
 
  本研究以探讨个体生涯切实的概念之初步架构与内涵为旨,将采用内容分析法职业生涯故事之次级案例。具体进行步骤描述如下:
 
  1、故事案例编码训练
 
  研究过程主要是由第二作者指导引导研究人员进行研究分析之经历,研究人员已具备质性分析经验,并修毕研究法课程。同时为确保编码者之间在赋予经验案例之挑选与编码时能达到高度的编码者间信度(编码器间可靠性),故正式作业前先进行二次密集的编码训练及稳定性讨論作业。每次皆针对相同个案故事进行编码练习,然后研究团队再进行反覆讨论以及重复,以尽量趋近资料选取及编码方式之一致性。
 
  2、故事案例编码分类
 
  先进行研究文献探讨,阅读论文资料并对照本研究之重新的定义,而后以生涯优势经历中的“有害因子”与“有利”为初步概念架构。研究者先区分环境与个人两大类别,之后再区分生涯发展过程中使个人状态恶化的因素或条件归为危险因子,以及反之使个人状态改善或恢复的因素或条件则归为有利,从次级资料初步搜寻与注记,然后再加入区分因素,属性并再进一步发展分类系统。
 
  有害因子与有利之因素的概念化定义方面,研究者参照洪瑞斌(2012)之职业生涯相关分类表,并详细阅读生涯叙说案例后,依据故事案例个案在其生涯之个人或环境状态进一步标注说明。
 
  (作者:彭心怡,洪瑞斌 | 来源:《心理谘商季刊》)
 

版权声明:标注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部分资源来自互联网,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与讨论,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10-2017 TSPSY All Rights Reserved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微信号 15232608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