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理论在丧亲咨询中的应用
发表于 2022-12-07 17:15
心理导读:在童年早期情感“安全基地”的可获得性与后期生活中享受成功的亲密关系、友谊和工作协作的能力有关。相对的,当母亲或其他照料者的行为方式不一致或疏忽时,个体很可能发展出不安全的依恋模式,并且这种模式会在之后的生命中一直持续。 ---www.psy898.com
依恋理论在丧亲咨询中的应用
对于一个经历丧亲的来访者来说,能够得到一些用一个相关的令人信服的解释框架对其感受进行处理,是很有帮助的。有四种理论框架被丧亲咨询师特别广泛地应用:心理动力依恋理论、沃登的任务模型、双重过程模型和叙事理论。除了这些特别的聚焦于丧失的理论,在心理咨询和心理学文献中也有很多其他与丧亲工作的具体方面相关的有价值的理论,例如,情绪和转型的观念。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师和研究者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理论及实践方面做出了贡献,并在过去的50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饱尔比强调了人际关系中依恋连接的重要性。鲍尔比作品的基本观念是,幼儿和婴儿的生存是依赖于他们与照料者形成的安全依恋的。幼儿还不能照顾自己,因此需要他人喂养,保持他们的温暖干燥,提供刺激和社会联系。对人类来说,生活的这个方面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依恋机制是生理上“内置”在人类的神经系统中的。鲍尔比表示,在童年早期情感“安全基地”的可获得性与后期生活中享受成功的亲密关系、友谊和工作协作的能力有关。相对的,当母亲或其他照料者的行为方式不一致或疏忽时,个体很可能发展出不安全的依恋模式,并且这种模式会在之后的生命中一直持续。在一个广泛的研究项目中,依恋研究者能够识别三种显著不同的不安全的依恋模式:
►专注/矛盾型:个体在童年时受到了不一致的照顾模式,这导致他们希望和他人亲近,但是不知道怎么做才能让这些发生,觉得无能为力,当别人让他们失望时,他们感到很生气,并没那么容易被安抚。
►冷漠型:在儿童期,个体的生理需求被照顾到了,但是情感上的亲密度很少——作为成人他们表现得似乎不需要亲近其他任何人。
►恐惧型:儿童曾被暴露在主动的忽视或虐待下,造成的结果是,他们希望亲近他人,但是当这一切发生时,会经历高水平的恐惧和焦虑。
这些观点在丧亲咨询中有一些意义。依恋模式在个体处理丧失时会展现出来。总的来说,一个有安全依恋风格的人可能会运用任何他们能获得的人(朋友、家人、专业人员)来解决悲伤问题,用一种直接和平衡的方式。
从童年期形成不同类型不安全依恋模式的人会以特定的方式来对丧失做出反应,这种方式是通过他们的依恋风格塑造的:一个有矛盾依恋风格的人将有强烈的交谈需求,但是很可能会责备他人,这种责备他人是作为转移对自己脆弱性关注的一种方式;冷漠依恋模式看起来像是不受丧失的影响,直到感受被后续的事件触发出来;恐惧依恋模式是通过焦虑表达的一种对丧失的混乱反应,在情感状态间不可预测地转换。这些依恋模式不仅反映为个体在每天生活中表现出的悲伤和失落,还表现在与他们丧亲问题有关的咨询师和其他专业从业者的关系上。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来看,依恋模式可以被看成是移情的一种形式。相应地,咨询师自己的依恋风格会塑造他们对来访者的反移情反应。例如,一个冷漠依恋风格的从业者趋向于把来访者丧失的意义最小化。在近几年,有大量的关于依恋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作用的研究和临床著作。最容易获得的依恋理论是如何应用于心理咨询实践的知识,可以在英国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师杰里米·福尔摩斯的著作中找到。
(作者/John Mcleod | 来源/《心理咨询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