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心理咨询师:盲目乐观有什么危害?

发表于 2021-03-25 16:34
  心理导读:在2006年至2008年进行的世界范围的民意调查中,大多数人预期未来五年自己的生活会比过去五年改善更多。考虑到随后发生的世界经济衰退,这一预期显得尤其匪夷所思。父母将他们的盲目乐观也同样延伸到孩子身上。他们假设相比一般的孩子,他们的孩子更不可能辍学、患上抑郁症或者染上肺癌,更可能完成学业、保持健康的身体和乐观的心态。    ---www.tspsy.com
 
心理咨询师:盲目乐观有什么危害?

心理咨询师:盲目乐观有什么危害?
 
  当人们拿自己和别人比较时,也会出现自我服务偏差。如果公元前6世纪的中国哲人老子的名言“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是正确的,那我们多数人都不太明智。在多数主观的和社会赞许性方面,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比平均水平要高。和总体水平相比,大多数人都认为自道徳水平更高,更胜任自己的工作,更友善,更聪明,更英俊,更没有偏见,更健康,甚至更具洞察力,并且在自我评价时也更为客观。
 
  似乎每一个群体都像加里森·基勒的小说《沃伯根湖》一样,“所有妇女都很强壮,所有男子都很英俊,所有孩子都出类拔萃。”大部分人都认为他们在将来会过得更好如果我的现状不错,那么未来会更好( Kanten& Teigen,2008)。所有这一切让人不禁想起弗洛伊德一个经典笑话 一个丈夫对妻子说:“如果咱们俩中有一个先去世,我想我会搬到巴黎去住。”
 
  婚姻中也普遍存在自我服务偏差。2008年的一项调査发现,49%的已婚男士声称自己承担了一半或大部分的子女教养责任,而认为丈夫做了这么多的妻子仅占31%。这一调查还发现,70%的妻子认为家里的饭大部分都是自己做的,而56%的丈夫则认为自己做饭更多( Galinsky& others,2009)。一般的规律是:群体的每个成员对自己为共同工作所作贡献的评价之和总是超过百分之百( Savitsky& others,2005)。
 
  我和妻子常把待洗的衣物放入卧室角落的衣篮里,每天早晨,我们中的一个人会把衣物放进去。当她说我应该对此负更多责任的时候,我在想,“嗯?75%的时候都是我来做的呀!”于是我问她是否认为自己经常做这件事情,她回答说:“哦,75%的时都是我做的。”
 
  但是,假使要你估计自己到底多久オ会干一次不常做的家务,如清扫炉灶,情况会是怎样呢?你很有可能会说你做这些所用时间少于50%( Kruger& Savitsky,2009)。很显然,这种情况会发生是因为我们对自己行为的了解远多于对别人行为的了解,于是我们假设其他人的行为将不会比我们更极端( Kruger& others,2008; Moore&Smal,2007)。如果你依稀记得你只清扫过几次炉灶,于是你就可能会假设自己不常清扫,你的爱人其实经常会去清扫。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智力竞赛中:
 
  学生们说,如果问题是关于美索不达米亚的历史他们几乎没有机会获胜,但是很显然,他们没有意识到对手可能对该知识也一样一无所知。当人们了解了更多的关于其他人的信息时,这些差异才会消失。
 
  在普遍考虑的因素中,主观行为维度(如“自律的”)将比客观行为维度(如“守时的”)引发更强烈的自我服务偏差。在我们构建成功的定义时,上述主观因素会为我们提供一定的回旋余地( Dunning& others,1989,1991)。在评价自己的“运动能力”时,我可能会想到自己参加的篮球大赛,却不会记起自己担任少年棒球联赛球员时躲在外场的痛苦日子。在评价自己的领导能力时,我会想象出一个和我的风格相近的伟大领袖的形象。通过为自己制订一个模棱两可的标准,我们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是比较成功的。在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对829000名高中高年级学生的调查中,没有人在“与人相处能力”这一主观而具有赞许性的维度上对自己的打分低于平均值,而且有60%的人的自评是在前10%,另外25%的人则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1%!“全力以赴”是另一个主观且具有赞许性的特质。201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77%的准大学生认为自己在这一特质上高于平均水平。
 
  研究者们开始怀疑:人们真的相信他们对自己在平均水平之上的自我评估吗?是他们的自我服务偏差在这些问题的措辞上起到了部分功能吗?当伊拉诺·威廉姆斯和托马斯·基罗维奇( Williams& Gilovich,2008)让人们在一项测试中用真钱做赌注来评估与他们相关的表现时,他们发现,是的,“人门真的相信其自我提升了的自我评估。”
 
  盲目乐观
 
  乐观主义为人生预先假设了一条积极的道路。杰克逊·布朗写道:“那些乐天派们天天早晨都跑到窗前说,早安呀,上帝”;那些悲观者则会站在窗前说,“天哪,又一个早晨来了。”
 
  在22种文化下对9万多人开展的研究显示,大部分人对事物的看法偏向乐观,未来的前景如此光明,连盲目乐观的波利安娜也要而非悲观( Fischer& Chalmers,2008)。而我们中的许多人,就像研究者尼尔·温斯顿( Weinstein,1980,1982)所形容的,“对未来的生活事件盲目乐观。”在2006年至2008年进行的世界范围的民意调查中,大多数人预期未来五年自己的生活会比过去五年改善更多( Deaton,2009)。考虑到随后发生的世界经济衰退,这一预期显得尤其匪夷所思。部分原因在于他们对别人命运的相对悲观( Hoorens& others,2008 Shepperd,2003)。例如,在罗格斯大学,学生们往往认为自己远比其他同学更可能找到好工作,领高额薪水和拥有自己的房子。而那些消极的经历,诸如酗酒成瘾、在40岁以前突发心脏病或遭遇枪击等,则更可能发生在别人身上而不是自己身上。成年女性对乳腺癌相关风险更可能抱过度乐观的态度( Waters& others,2011)。球迷们认为自己喜欢的球队有77%的机会获得首场胜利。即使是4个月后自己喜欢的球队仅有一半时间获胜,球迷仍满怀希望,预期自己球队在接下来的比赛中获胜的概率有70%( Massey& others,2011)。
 
  父母将他们的盲目乐观也同样延伸到孩子身上。他们假设相比一般的孩子,他们的孩子更不可能辍学、患上抑郁症或者染上肺癌,更可能完成学业、保持健康的身体和乐观的心态。连奇等人的研究发现,父母们会认为自己的孩子更可能完成大学学业,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Lench& others,2006)。
 
  盲目的乐观让我们更加脆弱。由于相信自己总能幸免于难,我们往往不去采取明智的预防措施。性活动频繁但不愿坚持避孕的女大学生们则认为,与学校里其他同学相比,自己不大可能意外怀孕( Burger&Bums,1988)。认为自己意志力超出常人的人,在戒烟时更愿意随身携带烟或靠近正在抽烟的人,而这些行为很可能会导致戒烟失败( Nordgren& others,2009)。那些相信自己的驾驶技术在“平均水平之上”的老司机们在驾驶测试中失败的可能性是那些谦逊的司机们的四倍多,于是他们也被评定为“不安全的”( Freund& others,2005)。那些高估自己学习能力的大学新生经常会体验到自尊心和幸福感受挫的痛苦,而且更有可能退学( Robins&Beer,2001)。2005年前后,很多购房者、抵押放贷者和投资人都表现得盲目乐观,认为“房价永远不会降低”,从而积累了大量债务。这可能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例子,其最终结果是一波接一波的房屋止赎,引发了2007年到2009年间的经济衰退,这是自经济大萧条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低迷。抱有虚幻的乐观,我们往往会为此付出代价。
 
  盲目乐观的人更有可能选择低年费和高利率的信用卡作为支付手段——对一般的借款人来说这是一种很差的选择,他们的利息费用远远超过了在年费上的那几美元的差异(Yang& others,2007)。因为信用卡发售方的主要利益来源就是利息收入,盲目乐观的消费者对他们来说就意味着更多的利益——更多的钱会从消费者的口袋里流出。
 
  那些满不在乎地刷信用卡的人,那些不肯承认吸烟有害身体健康的人,还有那些陷入不幸关系里的人们,无一不提醒我们,目乐观如同傲慢一样,是注定要失败的。那些在赌博时、乐观者比悲观者更能坚持,即使不断地在输钱( Gibson& Sanbonmastu,2004)。如果经营股票或房地产的商人觉得自己的商业直觉远远超过自己的竞争对手,他们同样也可能会体验到深深的失落感。甚至是17世纪人类经济理性的捍卫者、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也预见到,人类将高估自已贏利的可能性。他认为,这种“对自己好运的荒谬的推断,”来源于“绝大多数人对自身能力过于自信的幻想”( Spiegel,1971,p.243)。
 
  盲育目乐观的现象似乎越来越多了。在20世纪70年代,一半的美国高中毕业生预测他们成年后将会成为“很好的”职工这是可获得的最高评价,因此这就相当于他们给了自己五星(顶级)。到2006年,有23的青少年相信他们将会达成这个目标一自己会置身于前20%的行列( Twenge& Campbell,2008)!更惊人的是,2000年时,一半的高中毕业生都相信他们能拿到研究生学位——即使只有9%的人真的有可能做到。尽管目标高远有利于成功,但是把目标定得太高的人会感到十分失望和抑郁,他们最终要学会使自己的目标更符合现实。
 
  乐观主义确实比悲观主义更能增强个体自我效能感、促进健康和幸福感(Amor tylor, 1996; Sege enstrom,2001)。作为天生的乐天派,大多数人相信自己在未来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更幸福——这种信念有助于营造当前的快乐心态( Robinson&Ryf )。如果乐天派的祖先比悲观派的祖先更有可能克服困难而生存下来,那么我们倾向于乐观就不足为奇了( Haselto&Nete2006)。
 
  然而少量的现实主义——或者如朱莉·诺雷姆( Norem,2000)所称的防御性悲观主义( defensive pessimism)可以把我们从盲目乐观的危险中救出来。那些高估自己学习能力的大学新生,经常会体验到自尊心和幸福感受挫的痛苦( Robins Beer,2001)。防御性的悲观主义者会预见问题的发生并且促使自己进行有效的应对。正如一句中国成语所说,“居安思危”。自我怀疑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多数学生,尤其是那些认为自己注定低分的学生,在考试来临时都显示出过分的乐观( Prohaska,1999; Sparrell Shrauger,1984)。那些过分自信的学生倾向于不做充分的准备。和他们能力相当但更焦虑的同伴们,则因为担心在未来的考试中失败而加倍努力学习,最后通常会获得较高的成绩( Goodhart,1986; Noren& Contor,1986; Showers& Ruben,1987)。以一种更直接、更现实的视角看待事物通常是很有帮助的。在一项研究中,学生们要预测他们的考试成绩。当这项考试是假设的时候,他们的预测超乎寻常的乐观;但是当考试真的来临时,他们对自己成绩的预测却出人意料的准确(Amor& Sackett,2006)。你可以在没有考试的时候夸夸其谈地赞美自己,但伴随接踵而来的考试,最好不要让自己看起来像个吹牛的傻瓜。能够听取批评也是重要的。“我经常告诉学生们一个绅士的规范,”大卫·邓宁( Dunning,2006)写道:“如果两个人分别各自给对方同样消极的反馈,他们至少应该考虑一下这些评论为真的可能性。”换句话说,如果你唱歌不好,就不要参加《美国偶像》选秀了。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但是每一季的开场都会有一些可笑的烂歌手出现。这也证明了盲目乐观的盛行。
 
  悲观主义的思维和乐观主义的思维都具有力量。记住这句格言:学业上的成就既需要足够的乐观精神以支撑希望,同时也需要足够的悲观心态以激起关注。
 
  (编辑:tspsy-张寅 | 来源:社会心理学)

版权声明:标注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部分资源来自互联网,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与讨论,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10-2017 TSPSY All Rights Reserved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微信号 15232608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