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心理咨询师:攻击性强的人都自恋

发表于 2019-03-22 09:49
  心理导读:从直觉上看,自尊心低的感觉很糟糕,而自尊心高的人,自我感觉很好。因此,人们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自我感觉不好的人更具侵略性。毕竟,令人不快的事情会让不舒服,也会增加侵略性。    ---www.tspsy.com
 
心理咨询师:攻击性与自恋的关系

心理咨询师:攻击性与自恋的关系
 
  一、好斗的人是否自卑?
 
  如果你在微博上发起投票:好斗的人自卑么?大多数人能都会投赞同票,不过,他们错了。
 
  我们很难确定“好斗之士皆自卑”观点的起源。而且,也没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可以证明这种观点。同样,也没有令人信服的理论让人们相信好斗的人自尊心很低。
 
  那么,这又是如何成为大众的普遍接受的观点呢?
 
  这也许是基于直觉。从直觉上看,自尊心低的感觉很糟糕,而自尊心高的人,自我感觉很好。因此,人们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自我感觉不好的人更具侵略性。毕竟,令人不快的事情会让不舒服,也会增加侵略性。
 
  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脑力练习——想一下,在你认识的人之中,最有侵略性的人是谁?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自尊心高吗?他害羞、谦虚、自我怀疑、容易与他人相处、缺乏良好的自我概念吗?我请来了数百人来做这个思考练习,结果发现,没有一个人想到自卑的特质。
 
  历史上情况和这个思想练习的结果大致相同。世界上最具侵略性的统治者似乎没有受到低自尊的困扰。例如,成吉思汗利用军事力量夺取了历史上最广袤的帝国领土。他对他的人民说:“在上苍的帮助下,我为你们征服了一个巨大的帝国。但我的生命太短暂,无法征服世界。”成吉思汗很自大,他觉得有资格统治世界!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阿道夫·希特勒、贝尼托·墨索里尼、约瑟夫·斯大林、匈奴的阿提拉、萨达姆·侯赛因和波拿巴的那不勒斯。所有这些领导人都非常具有攻击性,但似乎他们都没有一颗自卑的心。
 
  虽然思考练习和历史例子都很有用,但这些显然不是科学证据。1996年,罗伊·鲍迈斯特和他的同事们回顾了与自卑有关的科学文献,结果发现,很少有文献支持低自尊预示着攻击性的观点。
 
  二、攻击性强的人是自恋狂吗?
 
  自恋一词来源于希腊神话,一个名叫纳西索斯的英俊年轻人爱上了平静水面上的自己的倒影。
 
  我为我的爱而燃烧!
 
  ——水仙花
 
  罗伊·鲍迈斯特和他的同事们提出,受到威胁的利己主义是攻击性最常见的根源。换言之,当其他人威胁到自己的自大时,自大的人就会变得有攻击性。这种夸大的自爱是自恋的特征。
 
  自恋的极端形式是自恋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被定义为一种(在幻想或行为中的)普遍浮夸模式。他们不断需要仰慕他人,他们缺乏共情能力。如果自恋状态不是那么极端的话,一般人群中处的自恋状态将处于亚临床或“正常”水平。
 
  人们通常通过自评问卷衡量正常的自恋
 
  例如自恋人格量表(NPI),其中包含40项必须选择的问题,例如“统治世界的想法让我感到恐惧”(非自恋)和“如果我统治世界,那儿将是一个更好的地方”(自恋)。“我和其他人很像”(非自恋)和“我是一个非凡的人”(自恋)。
 
  由于NPI很长(40项量表),研究人员开发了较短的测量方法。例如16项版本的NPI,甚至是单项的自恋测量方法,即,只问一个问题:“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这个说法:我是个自恋的人。”(注:“自恋的人”一词的意思是自私自利、虚荣等等)。
 
  单项版自恋量表(SINS)的效果与40项量表和16项量表的表现相当。显然,自恋者并不害怕向他人承认他们是这样的人。
 
  大量的实证研究支持了受到威胁的利己主义假设。
 
  例如,我和Roy Baumeister就这个话题做了两个实验。实验中让参与者有机会攻击那些侮辱或赞扬他们的人,或者攻击无辜的第三者。
 
  自恋者直接攻击侮辱他们的人,表现出最高的攻击性。而自卑的人不会比其他人更具侵略性。这些发现已经被重复证明了很多次。
 
  在另一项研究中,我们有两个样本(n=18名来自加利福尼亚的暴力罪犯,n=47名来自马萨诸塞州的暴力罪犯),这些囚犯因实施暴力犯罪、严重殴打、强奸或武装抢劫而入狱。所有这些重罪犯都是男性。我们让他们完成一份NPI量表和一份自尊量表,自尊量表包含10个项目(例如,“我觉得我有很多好品质”和“我能做的事情和大多数人一样多”)。
 
  我们将他们的自恋分数和自尊心分数与其他男性大样本进行了比较。对于自恋,我们找到了19个非罪犯的独立样本(n=1707名参与者)。对于自尊,我们找到了69个独立样本(n=7590名参与者)。样本分数如下图所示,左侧为自恋分数,右侧为自尊分数。
 
左侧为自恋分数,右侧为自尊分数
自恋人格量表:自恋与自尊的状态

 
 
  如图左侧所示,自恋得分最高的两个暴力罪犯样本(23.0和21.4)。事实上,两个暴力犯罪样本在自恋人格量表(NPI)中的得分都高于名人,也就是说他们觉得自己比名人还要重要。他们平均得分为17.84。
 
  而图右显示,暴力犯罪者自尊程度并不低。事实上,他们的自尊处于中等水平。
 
  三、结论
 
  将信念建立在科学证据之上是最重要,而非直觉、常识、肚想、预感、本能、直觉力和预兆,这些往往会导致我们误入歧途。虽然许多人认为好斗和暴力的人很自卑,但是并非如此。好斗的人往往是自恋者。自恋者认为他们是需要特殊待遇的特殊人群。当他们没有得到他们认为他们有资格得到的尊重时,自恋者以一种侵略性的方式猛烈抨击他人。
 
  相关链接
 
  双重自恋概念:积极和消极结构
 
  消极自恋是与自毁驱力相结合的自恋形式。驱力在这里发挥作用; 这些驱力与退缩并不矛盾,而是与之结盟。客体关系的贫乏并不是自恋的表现,自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自我,或者为了滋养夸大的感觉或镜像那种在X先生观察到的关系。这两个案例中我都没有发现自杀尝试。在积极自恋中,他人被视为低价值: 傲慢,粗俗,平庸,贱。在消极自恋中,病人才是那个应被所有人鄙视的; 他或她没有权利得到任何尊重或满足。得到的满足越少,病人越觉得他或她的命运是应得的。有些人可能会想起道德受虐狂,但这个类比不对,因为在积极自恋中不存在寻求惩罚和羞辱; 而情况却是,病人通过自我惩罚或他人惩罚而寻求更少痛苦。他们什么也不寻找,仅仅是活着,等待死亡来临。他们的生活是空虚的。并且当这样的病人爱上某人,比如正在治疗他或她的精神分析师,病人清楚并且接受这种爱无处可去,不会让他或她陷入移情的幻觉中。没有自省。除了在罕见的时刻,总是没有效果,生命没有喜悦,痛苦保持为一种基调,这基调与其说是痛苦的还不如说是悲伤或死亡的。事实上,这些病人似乎被他们能社会性的反抗而不能内在反抗的母亲形象所摧毁。消极自恋是自恋与向精神死亡指向的结合的结果。
 
  生自恋是一种生活方式——有时是寄生性的,有时是自足的——其中自我是贫瘠的,局限于那种支持自己却不涉及客体的虚幻关系。这里我指的是生活中的客体,不是那些基本被理想化的客体。死亡自恋是一种空虚,自我蔑视,破坏性退缩和永久自我贬低的文化,具有主要是受虐的性质: 眼泪,眼泪,眼泪。
 
  尽管描绘一个过于简单的观点会是比较概略的,我还是要捍卫如下观点,客体关系与自恋关系没有那么互相矛盾,而更是在起初互相补充的。我们在婴儿与他或他的客体之间所观察到的,明显的展现了有时候客体存在于儿童的心理中,尽管不那么清晰。但在其他时候,比如在睡眠,独处或正常的退缩中,与客体的对话是不同的; 相反,这个情形区别于与客体相遇时的情形。因此,我提出的是,存在多种心理状态,在这些状态中,客体关系和自恋关系交替盛行。
 
  在发展过程中,在某些心理结构里,自恋关系主导状况(对于客体关系的焦虑,自我保护,encapsulation自我隔绝?),在这些情形中,有两个可能的发展。第一个可能是以我们称之为的自我中心(自私,退缩,自足,一种自我中心的人格)为优先。另外的可能是,破坏性的方面会成为主导。不仅客体精神贯注会被打击,甚至在更深层次上,自我本身也会受到打击。这时,自恋和受虐看起来最初是紧密联系的。但经过深入研究,发现主要的特征是自我消失和去摄入(disinvolvement)。我把这个效应归结为我称为去客体化的功能,去客体化功能消除客体化功能,即消除心理功能向客体的转移。在其他文献中(Green 1999),我详细的描述了脱离(disengagement)和disinvestment(包括那些指向自我保存的状态),以及可以有时导致死亡的自我耗尽的一个模糊目的。
 
  (作者:Brad J. Bushman |编译:mints | 来源:心理学空间

版权声明:标注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部分资源来自互联网,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与讨论,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10-2017 TSPSY All Rights Reserved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微信号 15232608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