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心理咨询师:俄狄浦斯情结

发表于 2018-05-25 17:07
  心理导读:弗洛伊德认为乱伦禁忌是社会的一部分。即使当抚养人并不是生身父母时,人们也会期待有类似乱伦禁忌这样的准则。因为社会要求儿童最终与抚养人分开,并与更大团体的其他成员形成重要关系。这有助于社会的生存,它部分是通过鼓励繁殖生育,部分是通过在成员间形成情感纽带起作用的。因此,俄狄浦斯情结在其最普遍的形式下是每个儿童都面临的挑战,这个挑战可以表述成:我如何作为一个性心理个体踏入社会呢?    ---www.tspsy.com
 
心理咨询师:俄狄浦斯情结

心理咨询师:俄狄浦斯情结
 
  一、俄狄浦斯情结的由来
 
  俄狄浦斯是忒拜国的国王,俄狄浦斯从一出生就注定了其悲剧性的命运,俄狄浦斯的父亲拉伊俄斯被诅咒将被自己的儿子杀死,所以俄狄浦斯一出生就被抛弃任其自生自灭,但俄狄浦斯却坚强的活了下来,并且最终应验了诅咒和神谕,杀死了自己的父亲,俄狄浦斯是如何杀死亲身父亲的?
 
  逃亡在外被珀罗普斯收留,并且做了其儿子克律西波斯的家庭教师,但是拉伊俄斯却爱上了美少年克律西波斯,将其诱拐并且导致了克律西波斯的死亡,珀罗普斯诅咒拉伊俄斯将会被自己的儿子杀死。后来拉伊俄斯做了国王,但是为了避免诅咒的发生,不与王后同房,但是不幸的是一次酒后拉伊俄斯与王后同房了,于是生下了俄狄浦斯,为了避免诅咒的发生,拉伊俄斯将俄狄浦斯丢弃在喀泰戎的荒山中,却被牧羊人所救成为了邻国科任托斯国没有子嗣的国王的养子,神谕说俄狄浦斯将要杀父娶母。
 
  俄狄浦斯流浪到忒拜国的时候斯芬克斯正在忒拜国吞食忒拜人民,拉伊俄斯前去神庙求神,这个时候向着忒拜贵而来的俄狄浦斯也走在这条路上,于是在狭窄的路上俄狄浦斯与拉伊俄斯相遇了,拉伊俄斯粗暴的要求俄狄浦斯让路,俄狄浦斯一怒一下杀死了拉伊俄斯。
 
  俄狄浦斯是希腊神话中弑父娶母的一位国王,当然俄狄浦斯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才这样做的,现代人用俄狄浦斯情节表示“恋母情结”,这是指男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俄狄浦斯情节包括什么?俄狄浦斯情节包括男孩子对母亲的特殊依恋,也就是恋母情结。
 
  当然这种情形的发生是由于俄狄浦斯完全不知道自己杀死的就是自己的父亲,而也不知道自己娶的是自己的母亲。在现代来说俄狄浦斯情结是一个精神分析术语,是由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提出的,在儿童性发展对象的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的时候,对于幼儿来说首先选择的是自己的双亲,对于男孩子来说其最先选择的性对象就是自己的母亲。
 
  因为对于母亲来说更加喜爱男孩子,对于父亲来说则更加的喜欢女孩子,在这种情形之下男孩子会对自己的母亲容易产生一种特殊的柔情,并且将母亲看成是自己的私有物,而将自己的父亲看成是与自己争夺这一私有物的竞争对象,因此对于男孩子来说都有一种由于自己的母亲而与父亲竞争,争夺母亲的爱的心理趋向,这就是普遍存在着的恋母情结,也就是俄狄浦斯情节。
 
  也是外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悲剧性人物,俄狄浦斯的故事在历史上非常的有名,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娶了自己的母亲,并且生育了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后来王国之内连年灾疫,俄狄浦斯在先知提瑞西阿斯的揭示下才知道自己杀父娶母的真相。
 
  二、弗洛伊德的解析
 
  弗洛伊德根据自己以及他人的分析认识到,人类生存中存在着儿童时期的危机。他将这个危机称之为俄狄浦斯情结,而且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结对于人格结构有着深远的影响。基于俄狄浦斯情结及其影响,弗洛伊德认为,他对人类人格的解释是通用的,是合理的。
 
  弗洛伊德并没有在正确的广义层次上描述俄狄浦斯情结——特别是当他想要理解人类的决定性特征时。我们需要描述在不断变化的家庭结构中保持不变的条件。用最笼统的表述,其相似条件是:
 
  1、无助:人类生来就依赖于(某种程度上)父母的照顾与养育来生存。婴儿也有依赖性的基本体验。
 
  2、矛盾情感:不管生长的环境是什么样的,婴儿总会对抚养人的形象产生既爱又有侵略性的情感。
 
  3、约束:随着儿童踏入社会——也就是说,随着他们进入到与抚养人产生社会联系时——他们就不得不放弃一些基于自己爱恨情感的愿望。
 
  当抚养人的形象实际上就是生身父母时,上面的第三个条件就默认了乱伦禁忌。弗洛伊德认为乱伦禁忌是社会的一部分。即使当抚养人并不是生身父母时,人们也会期待有类似乱伦禁忌这样的准则。因为社会要求儿童最终与抚养人分开,并与更大团体的其他成员形成重要关系。这有助于社会的生存,它部分是通过鼓励繁殖生育,部分是通过在成员间形成情感纽带起作用的。因此,俄狄浦斯情结在其最普遍的形式下是每个儿童都面临的挑战,这个挑战可以表述成:我如何作为一个性心理个体踏入社会呢?
 
  弗洛伊德所说的俄狄浦斯是索福克勒斯(Sophocles)所著的《俄狄浦斯王》—书中的英雄:他出生前就命中注定要杀父娶母,成年时发现自己已经在毫不知晓的情况下证实了这个命运。弗洛伊德说,如果阐释正确,那么这个神话描述了我们所有的人的命运:男人女人,男孩女孩,无一例外。但他称他的阐释是“简化”,是“图式化”。他承认,人类并不可能会发生这种事。在这种“简化了的形式”下,儿童会对相反性别的家长产生性欲,并会将自己对等为同一性别的家长。小男孩想拥有母亲,并扮演父亲的角色;小女孩想成为她的母亲来拥有父亲。在一段时间内,这些情感同时存在,但最终儿童会发现同性别的父母是他们拥有另一位父母的障碍。这时,儿童就对同性别的父母产生侵略性情绪。从整体来看,儿童与同性别的父母之间的关系是矛盾的。
 
  这就是俄狄浦斯情结的一个常见的构造——弗洛伊德基本上承认这从未发生过。弗洛伊德认为,真正发生的事情更加复杂。因为儿童也会对同性别的父母产生性欲,并且认同不同性别的父母一方,这是很典型的。弗洛伊德将其称为负面的俄狄浦斯情结。在这种情结下,男孩会想成为其母亲并拥有父亲(或让父亲拥有他)。女孩会想成为父亲,拥有母亲。但如果一个儿童既想成为父亲又想成为母亲并且拥有父母双方,那他就会不可避免的遭遇挫败,并因而对父母双方产生矛盾情感——那么在其中还有什么可以称得上与俄狄浦斯情结有关系呢?
 
  弗洛伊德描述的儿童时期情感困境的一个关键特征在俄狄浦斯的神话中是没有的:对生活中所有重要之人的矛盾情感。典型情感是恋母情结以及恨母情结(因为阻碍个人欲望的实现),也会有恋父情结与恨父情结(因为阻碍个人欲望的实现),还会有害怕母亲与害怕父亲的情结:或许父母会减少他们的爱或者找到其他方式来报复个人充满恨意的感情。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在各种变体中都存在——是儿童时期对生命中重要之人矛盾情感的繁盛发展。它是一种情感危机,因为对儿童来说矛盾情感是很陌生的,他没有成熟的对策来调节这种矛盾。
 
  (作者:乔纳森 | 来源:《弗洛伊德》)

版权声明:标注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部分资源来自互联网,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与讨论,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10-2017 TSPSY All Rights Reserved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微信号 15232608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