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对道德经有误解?
发表于 2020-07-01 17:37
心理导读:在老子眼中的道是有常有变的,就其为常道来说,是不可言的,所以他在第一章里便特别说明:“道可道,非常道”,接着以后八十章所论的,都是可道之道,都是应付现象界的一种变道。这在老子来说,只是一种方便、一种过程而已。可是后人不知,认为老子所注重的都是权术,都是应变。其实,这种批评乃是一偏的看法。 ---www.tspsy.com
为什么很多人对老子有误解?
当梳理禅学的发展脉络时,我们不禁想起在钱塘江口观潮,先是浪头起伏,滚滚而来,接着是排山倒海,有千军万马之势,最后是惊涛拍岸,化为朵朵美丽的浪花。这时,我们又不禁好奇地问,是谁造成了这伟大的奇观?对于禅学的浪潮,这个答案已很清楚,就是老庄思想。可是老庄思想又何以有这样大的力量呢?在这里,我们必须收起观赏的眼光,再回过头去看看老庄思想中是否含有充沛的潜力,足以激发禅学的风生水起?现在,我们先看老子思想。
谈到老子思想,必须先拨开许多迷雾,才能看清他的真正面目。
第一层迷雾,是有关老子思想的时代性。究竟老子是什么时候的人?其成书的年代是什么时候?这两个问题不知迷惑了古今多少学者!其实无论老子是春秋的老聃或战国的李耳,无论《老子》一书成于春秋、战国,甚或汉代,这些除了提供给历史学家作考证的资料外,对于研究老子思想来说,非但没有密切的关系,而且还会引起许多不必要的误解。比如胡适便过于强调老子的时代性,认为他“完全是那个时代的产儿,完全是那个时代的反动”(胡适《中国古代哲学史?老子》)。这样一来,不仅把哲学家的老子误认为“革命家之老子”,而且也把老子思想的渊源拦腰截断,成为一种反传统的学说。很显然,这完全违反了老子思想的精神。因为老子的思想不是一种偏激的主义,而是一种圆融的智慧。这种智慧不是老子一人因反对现实才发明的,而是早已孕育在中国道统的生活里。这种智慧固然可以解开时代的症结,但所触及的都是人类永恒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之所以要拨开这层迷雾,理由也很明显,就是为了发掘老子永恒的一面,使他不致被时代性所掩盖,成为“时代的产儿”和“时代的反动”。
第二层迷雾,是有关老子思想的常道和变道。在老子眼中这个道是有常有变的,就其为常道来说,是不可言的,所以他在第一章里便特别说明:“道可道,非常道”,接着以后八十章所论的,都是可道之道,都是应付现象界的一种变道。这在老子来说,只是一种方便、一种过程而已。可是后人不知,认为老子所注重的都是权术,都是应变,如程颐说:
予夺翕张,理所有也,而老子之言非也。予之之意,乃在乎取之;张之之意,乃在乎翕之,权诈之术也。(《二程粹言·论道篇》)
其实,这种批评乃是一偏的看法。因为程颐既然承认“予夺翕张,理所有也”,那么老子所谈的就是这个理,并非有意鼓吹权诈之术。尽管这个“理”在运用上是一种权变,但那毕竟是变道,并非老子所崇尚的常道。我们绝不能因变道上有流弊便抹煞了老子思想的真精神。
第三层迷雾,是有关老子思想的运用和附会。老子思想在战国时代便大为流行,由于他所谈的都是些应变的道理,非常适用于当时七国争雄、勾心斗智的局面,所以最先把老子思想运之于权术的是兵家和纵横家。如孙武、吴起、苏秦、张仪等人都是深通老子之术的。江琅曾说:
道家沉机观变,最精于谋,若施于战陈之间,天下遂莫与敌。(江《读子卮言》)
王应麟也说:
老子曰:“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此阴谋之言也。范盐用之以取吴,张良本之以灭项,而言兵者尚焉。(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
由此可见,兵家和纵横家运用老子之术也是出于情势所趋。不过这两者只是过渡时期的产物,后来又都归入了法家。至于法家和老子思想的关系本很密切,因此运用老子之术也比较深入。比如韩非曾著《解老》、《喻老》两篇,对于老子思想的阐述自有其独到的见解,尤其他那种“去甚去泰,身乃无害”(《韩非子?扬权》)、“虚而待之,彼自以之”(《韩非子·扬权》)的政术,更是有得于老子的变道。虽然他这种政术因李斯的阻碍未能为秦始皇所接受,但到了汉初却赢得了文景及萧曹等君臣的赏识,完全搬上政治舞台,形成了所谓的黄老之治。
除了运用于政术外,老子的形而上思想也曾被魏晋的清谈家所热烈地谈论过。但由于清谈本身已不符合老子“知者不言”的旨趣,再加上这些名士们的放纵行为更有违于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所以尽管他们推崇老子,却未能把握老子的精神,只是一种附会而已。紧接着清谈家之后,又有许多神仙家也在憧憬着老子形而上的境界,但由于他们过分依赖方法,如符箓、辟谷、行气、炼丹等,而这种方法又是以逆转自然的路线来从事修炼的,因此和老子的思想完全背道而驰,所以尽管他们奉老子为教主,但仍然只是一种曲意的附会而已。
对老子思想的这种运用和附会无论是否另有发明,都未曾触及老子的道体。就拿运用得最成功的汉初黄老之治来说,仍然杂于权术,最多只是一种变道而已。可是由于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既深且广的,因此后人往往从这种影响反推上去,以明老子思想,这便犯了指影为月的毛病。我们之所以要拨开这层迷雾,也就是为了离开影子,直接去看老子的真正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