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
发表于 2020-02-14 19:24
心理导读:自我现在开始回应那个内在需求和呼唤,服从心灵,而不再优先回应来自外在社会权威的要求。一个从内在心灵世界浮现出来的新结构,以梦的意象、直觉、灵感、记忆中的雄心、幻想和追求个人意义的强烈冲动形式,逐渐地摧毁然后取代之前的人格面具。为谋生和生存而工作已经不再足够,一个人现在必须寻找一些值得为之而活的事物,而这个新的方向也必须是为这个人量身而定的。 ---www.tspsy.com
如何达到内心的完整和统一
荣格心理学对心理学发展思想最重要又有趣的贡献是他对个体化第二阶段之后的生命的描述。大部分的精神分析理论家就此停住,他们也许会问:在一个人成功度过第一阶段,摆脱滋养环境中依赖的姿态,并像成人一样在第二阶段的世界里肩负起生活的责任之后,那剩下还有什么可做的?在进入适应和调整这一父亲世界并愿意且能够应对现实生活之后,还有什么比这更高的心理阶段吗?对于荣格派心理治疗师而言,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事实上在后半生接受荣格式心理治疗,不仅仅为了微调父权观念,以及进一步消除幼稚情绪的残留。他们通常是成功的成年人,有工作,有家庭,实现了很多人生目标,而现在想知道的是这些是否就是生命的全部。正是在这一点上,荣格学派对于在个体化过程中生命后半段的反思就变得具有相关性。这正是荣格在他的《个体化过程的研究》中对这一心理发展阶段的经典描述,在这里,曼陀罗的象征、宗教的功能以及寻找个人意义就变得十分重要。
如果前两个阶段发展得相对较好,那么这个阶段生命的任务并不是成为一个对社会负责任的成员,形成一个相对独立且自给自足的人格(这是在前两个阶段已经取得的),而是成为一个中心化且完整,与超越性以及人类存在的当下具体现实联系在一起的个体。为此,需要另一个层次的发展。
第一次是与母亲的分离,最初是与她的身体(刚出生时)分开,然后是与她滋养的心灵(第二次出生)。在这个基础上,个体从心理上步入现实世界。现在,又有了一条路径,即第三次出生,此时,自我将适应的成就放在首要位置,这要求个体与集体(“父亲”世界)的标准和期望保持一致,并开始一个成为个体的旅程。比较矛盾的是,在第二阶段,即一个从众的阶段,青少年通常会出现反叛的暴力行为,这种行为会被英雄原型的能量强化。青少年以坚定的力量突破父母构建的涵容家庭。从另一方面讲,通常会带着一种相当沮丧和质疑的态度进入第三阶段,因为人到中年,开始摆脱从众的约束,缓慢而通常又很痛苦地进入一个重生的过程,成为一个完整又整合的个体。有时候,是因为不幸的丧失打破了固定的集体假设才进入这个阶段的。一般而言,被荣格定义为“有意义的巧合”的共时性(CW8:par.827)在进入个体化的第三阶段以及其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进入中心化和整合的阶段意味着逐渐放弃以前对认同和人格面具的集体定义,同时从内在涌现出原我的意象,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摒弃集体的现实。现实社会并没有从自我的视野或关注中消失,只是应对与调节现实社会的要求消耗相对较少的精力。这是兴趣和重心的转变,生活维度不再仅停留在生存方面,而更多是与生命意义有关。精神生活变得更加重要和个性化。
大部分人在个体化第二阶段建立的认同源自集体的意象及原型,也来自父母的塑造。在第二阶段,自我的人格面具是由社会提供的一种结构,由社会结构中的适用于个人的一系列元素构成。人格在个体化的第二阶段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社会性的结构,人格面具在适应文化规则和期待上是非常有用的。在第三阶段,自我所带上并认同的人格面具开始解离,导致内在的真实原我和之前起主导作用的社会性原我之间产生差异。当这两种心理结构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的时候,选择性的元素告诉我们是什么人,我们会成为什么人。新诞生的人变得更加独特和具有个体性,具有较少的社会建构性。
这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可以成为任何东西,或任何一个人想要成为或能够想象出来的人。相反,实际上,心灵结构中潜藏着一种真实,荣格称之为原我(Self,首字母大写表示其超越自我又不同于自我),其以一种新的方式运作,取代了原先发挥主导地位的外在权威那些现实中的声音以及“父权”和社会的面具。自我现在开始回应那个内在需求和呼唤,服从心灵,而不再优先回应来自外在社会权威的要求。一个从内在心灵世界浮现出来的新结构,以梦的意象、直觉、灵感、记忆中的雄心、幻想和追求个人意义的强烈冲动形式,逐渐地摧毁然后取代之前的人格面具。为谋生和生存而工作已经不再足够,一个人现在必须寻找一些值得为之而活的事物,而这个新的方向也必须是为这个人量身而定的。实际上,它是从一个人在后半生深刻且建设性的个体化中产生的。
对于进入这个发展阶段的人而言,对他们进行心理治疗完全不同于对那些未能度过前两个阶段的人。无论如何得到发展或成熟,每个人都会表现出一些早期发展阶段残留的痕迹——某些边缘和自恋的特征,某种程度上同他人和环境的神秘参与,一些挥之不去的幼稚、天真的特质和防御性。
但对于进入个体化第三阶段的人而言,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最核心的是首先要与在第二阶段所形成的人格面具相分离,然后寻找到一个个人的中心,一个内在整合点,它不受集体文化原型的影响,并建立在原我之暗示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原我中固有的内在对立取得一定程度的整合,从而使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达到一个至关重要的平衡。在荣格看来,这是整合阴影和与阿尼玛或阿尼姆斯建立一条新的意识道路。
正在进入或正在进一步加深个体化的第三阶段的人,在接受心理治疗时,他们呈现的移情是根本不同的。治疗师不再被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与滋养般的母亲或指导性的父亲联系在一起。相反,治疗师通常被视为一个富有智慧的形象(不论真实与否),一位已经实现个体化、完满并且与原我有个人连接的人。这个形象被投射到治疗师身上,因为这是病人需要而且是必须要找到的无意识内容模型,其会在生命阶段的某处出现。这个任务就落在了治疗师的肩上。人们在治疗师身上寻找,并且似乎找到了这个为他们继续成长所需要的模型,他们的心灵需要的是一个心理完满的意象。
富有智慧的形象意味着一个人已经到达内在的中心,并能从中获取资源。这并不意味着他能够解决生命中的所有的问题。但我们可以在这个人身上看到对立的涵容,即使在最分裂和充斥紧张感的情况下也能保持相对的完整和平衡,他在与他人的连接中能够保持一个平稳的态度,并摆脱自我的偏好。找到原我并与内在现实相连接的人不再寻求他人的支持或被欲望以及私欲所占据。最重要的是,这样的人能够呈现出自发性、自由和独特的人格。这样的人是生动的,他会在生活中做出许多明确的选择从而展现出一种独特性。
这便是移情投射中的意象。当然,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基于无意识模式的投射,这种模式是从病人与治疗师之间的某个领域涌现出来的。这样的投射可以被视为一种理想化的移情,但其根植于原我的原型而不是无意识中母亲或父亲的意象。
个体化第三阶段的目标是心灵各部分的内在结合,这些部分被早期的发展要求和过程分割开来。在这一整合阶段,强烈的需求将人格面具(好人)和阴影(坏人)、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孩子和成人、左脑和右脑、思维与情感、内倾和外倾的对立统一起来。在个体化的前两个阶段,所有被低估的发展潜能,在早期与意识分离并被压抑,因此自我才得以发展,并以一种适应的方式进入现实世界并与之产生联系,然而现在它们又回来寻求整合。在最初的两个阶段,人们通常会具备某一种心理类型,有性别的认同和性别偏好,从自己的家庭里及更广泛的文化中,选择适应他的某一种人格面具并认同它。从另一个方面看,在中心化/整合阶段,人们回头寻找曾经丢失或否认的部分,并将它们编织到曾经有漏洞的整体上。最终,人将不再与他的原我相异或者只有很少一部分的相异。当自我靠近原我时,它也较少感受到与所有人性以及复杂深厚的现实的疏离。简而言之,一个人越来越能够接受内在和外在的复杂性。
结语
个体化有时会和个人主义混淆。这两个概念的意义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但事实上,个体化有着更广的含义,它不局限于对自我的强调。而个人主义通常只是指一种自恋,重心在自我的重要性及其权利和需求上。因此,它可以被判定为对正常和健康的自私的一种放大。与此同时,个体化虽然也包括大量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中心,但却不止于此它还包括整合内在与外在的极端性和复杂性。它并不会忽略利他主义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而是将这些元素都集中纳入它的内涵中。它促进自我关注和广泛的社会兴趣,因为它聚焦于人类共有的原我(不是自我)。个体性在个体化的第三阶段产生,是由共同的人类元素的独特集合构成,这些元素在每个特定的生命中得到体现,而这种生活并非与世隔绝或目空一切。它只是人类生命中的一次实验,之所以是特别的,那是因为它在共同基质中具有明确的位置。
(作者:莫瑞·斯坦 | 来源:荣格心理学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