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导读:传统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基本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受无意识过程的制约,这一观点已经到得到大众的广泛认同。当发现我们质疑自己或他人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的时候;当我们“意识”到喜欢某人是因为知道母亲不会赞成的时候;当回忆起一直抑制的过去的创伤事件的时候,我们就是在运用心理动力学理论。 ---www.tspsy.com
心理动力学理论如何看待人的成长
一、弗洛伊德的性心理期
弗洛伊德指出儿童在发育过程中要经历一系列普遍存在的性心理期(psychosexual stages)。每一个阶段,性冲动集中在身体某部位的刺激上,特定的心理问题能够诱发焦虑。本我、自我和超我必须协调并顺利通过这些阶段,儿童才能发育成心理健康的成人。看护者(一般为父母)对儿童满足基本需求和愿望的企图所采取的反应,会极大地影响特定阶段能否得到顺利的调节。如果父母未能作出恰当的反应,帮助儿童学会可行的方法来满足和控制内驱力和冲动,那么儿童的发育就会固着在某个阶段、被限制在该阶段的焦虑和问题中,无法进入下一阶段。
出生以后的18个月时间属于生命的第一个阶段,即口唇期(oral stage)
在此期间,里比多冲动通过对嘴唇区域的刺激得到了最好的满足,通常的刺激方式是进食或吃奶。此时的婴儿完全依赖看护者来获取快感,因此,此阶段主要是对个人依赖和他人的可靠性的焦虑。如果看护者,特别是母亲,没有随时在儿童身边,他或她就会养成极深的不信任感和被遗弃的恐惧感。固着在口唇期的儿童发展出“口唇人格”,其特征是对他人过度依赖,但又不信任他们的爱。很多习惯集中在嘴唇区域,如吸烟、多饮和多食都被认为是口唇人格的具体反映。
肛门期( anal stage)从第18个月开始,持续到3岁
在这一阶段,快感满足集中在肛门区域。儿童对上厕所的活动颇感兴趣,尤其排便和忍便的过程。大小便训练过程中,如果父母对儿童过分严厉或苛刻,就可能造成肛门期固着。具有“肛门性格”的人被认为是顽固、吝啬并且有洁癖的。
生殖器期( phallic stage)大概从3岁开始并持续到6岁
在此期间,性快感集中在生殖器官上。性发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心理冲突也出现在生殖器期,男女儿童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冲突。弗洛伊德认为男童对母亲产生了性依恋,并把父亲看成自己的情敌而憎恨。弗洛伊德把这一现象叫做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源于希腊神话人物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他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自己的母亲为妻。小男孩担心遭到父亲的报复而被阉割。由此导致了他们的阉割焦虑(castration anxiety),这种焦虑成为一种动机,让他们放弃对母亲的欲望,并渴望变得和父亲一样。因为俄狄浦斯情结的成功消除可以使男孩认同他们的父亲和父亲的价值体系,所以也有助于给男孩灌输强大的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在生殖器期,小女孩发现自己没有阴茎,并为此惶恐不安。她们也意识到她们的母亲同样没有阴茎,并因这一缺陷而鄙视她们的母亲以及所有的女性。女孩开始迷恋父亲,希望能从父亲那里得到自己没有的阴茎。他把这种现象叫做厄勒克特拉情结(Electra complex),源于希腊神话人物厄勒克特拉,她为了替父亲报仇而密谋杀死了母亲。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女孩显然不可能有阉割焦虑,因为她们觉得已经被阉割了。结果,女孩不会像男孩具有发展超我的强烈动机。弗洛伊德指出,女性永远也不可能发展出像男性一样强大的超我,因此,女性在生活中更加依赖情感而不是理智。弗洛伊德认为女性的多数行为受阴茎忌妒(penisenvy——得到男性性器官的愿望)的驱使。
生殖器期的问题如果不能成功解决,就会给儿童带来很多心理障碍。如果儿童不能完全认同父母亲中的同性一方,他们可能就无法形成“恰当”的性别角色,或者异性恋倾向。他们也有可能无法形成健康的超我,从而表现得过分自大或自卑。儿童对父母的性迷恋如果得不到温和但坚决的阻止,他们就会变得过分引诱人或情欲化,并且会在恋爱关系中遇到很多问题。经过了生殖器期的混乱后,儿童进入潜伏期( latency stage),在此期间,儿童的性冲动得到了一定的抑制,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到发展技巧和爱好上,并完成社会化的过程。他们和同性朋友玩耍,避免接触异,男女儿童彼此憎恨。大约在12岁进入青春期时,儿童的性欲再次出现他们进入了生殖期( genital stage)。如果成功度过了生殖器期,他们就会对异性产生性的兴趣。他们开始寻求浪漫的亲密关系,学会协调与异性的约会和早期性接触。
二、新的心理动力学理论
弗洛伊德发展了最有魅力的、不朽的心理学理论,但是,即使在他的追随者中也不乏批评者。弗洛伊德把行为和思想看成是能量被抑制或释放的产物。很多人不禁会问,在弗洛伊德的人类观中,所谓人,人的本身在哪里呢?一些弗洛伊德的追随者发展出了新的理论,强调自我是独立的力量,并且努力寻求控制和能力(Jacobson,1964 Mahler,1968)。其他人明确地谈到了自体(self)的概念,并指出个人的首要目标是发展积极的自体意识(eg, Kohut,1984)。
弗洛伊德不重视环境和人际关系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同时期的一些人认为那是一个错误。这些人际关系理论起源于弗洛伊德与其追随者的分歧。
心理动力理论的领域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学派,即客体关系( object relations)理论学派。这一理论保留了弗洛伊德的驱力理论的重要观点,并整合了在自体概念和人格发展中早期关系的作用的讨论。该学派的主要倡导者包括梅勒妮·克莱恩(Malenie Klein)、玛格丽特·马勒(Margaret Mahler),奥托·科恩伯格(Otto Kemberg)和海因兹·科胡特( Heinz Kohut)等人。根据他们的观点,早期关系会形成关于我们自己和其他人的意象或象征,这种意象会伴随我们终身,并影响之后的所有关系。自体概念的发展要经历四个基本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无差别期( undifferentiated stage),新生儿只有对自体的意象,不知道其他人或物与自己是分离的。婴儿认为看护者和自己是一体的,自己所有的感受和需求同样属于看护者。
第二个阶段叫共生期( symbiosis),此时婴儿依然无法区分自身与他人,但是可以区分“自身加他人”(sef-plus- other)的意象的好的和坏的方面。也就是说,婴儿有一个好的“自身加他人”意象和一个坏的“自身加他人”意象。这些意象要么全好,要么全坏。
第三个阶段是分离-独立期( separation-individuation-),儿童开始区分自身与他人。然而,儿童的好的自体意象和坏的自体意象还没有整合在一起。儿童只关注好的自体和坏的自体两者之一。同样,儿童也没有将好的他人意象和坏的他人意象融为一体,而只能看到两者之一。对父母感到生气的儿童会说“我恨你!”,她说的可是真心话,因为此时她只看到了此刻父母亲坏的意象。
第四个阶段叫融合期(integration stage),儿童能够清晰地分辨自身与他人,并且能够把自己和他人的好意象和坏意象综合起来形成复杂的意象,这样,生气的儿童就会对父亲或母亲说,“你真的让我很生气,但是我还是爱你。”
根据客体关系理论家的观点,很多心理障碍患者从来没有超越第二和第三个阶段的影响,而倾向于只看到自己或他人好的一面或坏的一面。这就是所谓的分裂(splitting),自体意象和他人意象被分裂为好的意象和坏的意象,无法理解好坏意象的混合特点,实际上,每个人都是好与坏的品质的综合体。个体的发展如果固着在第二第三阶段,他或她就永远不能彻底区分自体与他人,并认为其他人知道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分裂理论为我们解释边缘型人格障碍(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提供了理论依据。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对自和他人的评价倾向于全好或全坏,并在这两种意象之间摆动。他们要么把自己和他人理想化,要么憎恨自己和他人,甚至要到伤害自己或他的程度。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同样无法接受自身与他人之间的界线,一旦遭受他人极其轻微的拒绝,就会觉得被彻底遗弃了而感到内心空虚。
三、评估心理动力学理论
弗洛伊德以及追随他的心理动力理论家首先依据心理学原则,而不是纯粹的生物学理论或超自然理论来系统地解释变态行为。因此,他们是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真正奠基人。此外,心理动力学理论或许是迄今最全面的,对某些人来说最满意的人类行为理论。它们用相似的过程来解释正常行为和变态行为,并且在引导我们相信它们掌握着关键的认识的同时,这些理论具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特质。
然而,心理动力学理论也有很多缺点和不足。最早对弗洛伊德的女性发展观点提出批评的人是卡伦·霍妮(Karen Horney),她于20世纪初在柏林求学,师从弗洛伊德的同事亚伯拉罕(Abraham)和萨克斯(Sachs)。
以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科研成果以及自己的治疗实践为武器,霍妮(1934/1967)向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些假设和研究方法发起了挑战。其中包括(1)强调性冲动和人格解剖,而忽略了环境因素和文化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2)把男性作为人类原型的观点;(3)根据对少数人的研究就可以得到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心理的观点绝大多数心理动力理论还面临另一个重大问题。检C测其基本假设的科学性十分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Erdelyi,1922, also see Westen,1998)这些理论描述的过程都很抽象,难于测量。当研究结果与基本假设发生冲突时,这些理论也常常提供一些辩解的方法。结果传统的心理动力学理论以及较新的理论几乎不能用控制性研究来检验。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在儿童时期就基本定型了,即使以后使用心理治疗也不会带来多大的变化。弗洛伊德理论的早期批评者认为人格会继续发展,并随着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他们同时也认为心理治疗确实可以给想改变自身性格的人带来希望。
尽管如此,在过去一个世纪的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发展过程中,心理动力学理论毫无疑问起到了重要作用。传统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基本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受无意识过程的制约,这一观点已经到得到大众的广泛认同。当发现我们质疑自己或他人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的时候;当我们“意识”到喜欢某人是因为知道母亲不会赞成的时候;当回忆起一直抑制的过去的创伤事件的时候,我们就是在运用心理动力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