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心理学堂:弗洛伊德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发表于 2018-06-26 17:36
  心理导读:催眠是整个19世纪非常流行的一种治疗方式,这也和一种叫作漫游性自动症的情况有关,这种病症是指,人们看起来会自我催眠,完成一些在恢复记忆之前都不自知的任务。催眠对一些我们如今称之为神游症的病例也很有效,患神游症的人会突然从自己的生活中脱离,离开自己的家,甚至会忘记自己是谁。    ---www.tspsy.com
 
心理学堂:弗洛伊德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心理学堂:弗洛伊德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青年时期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并不缺少雄心抱负。尽管他是出了名的书呆子,但他乌黑的眼睛和浓密的黑发给了他几分自负的神态,可以用“魅力超凡”这个词来形容。他幻想自己是汉尼拔、奥利弗·克伦威尔、拿破仑、海因里希·施里曼(特洛伊古城的发现者),甚至是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后来成名之后,他不那么爱幻想了,而将自己比作哥白尼、列奥纳多·达·芬奇、伽利略和达尔文。在有生之年,他受到安德烈·布勒东、西奥多·德莱塞以及萨尔瓦多·达利的崇拜。托马斯·曼认为他是“神谕”,尽管后来又改变了看法。1938年,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本人对身处第三帝国统治下的犹太人弗洛伊德的保护问题产生了兴趣,并最终诱导纳粹分子准许他离开奥地利。
 
  或许,在思想史上,还从未有人经历过像弗洛伊德所经历那样的重新评价,达尔文肯定没有,甚至马克思也没有。正如当今就“文艺复兴”与我们所简称的“前文艺复兴”问题(即1050至1250年为现代世界的开始),专业历史学家与一般阅读大众之间看法并不一致,如今,一般大众对弗洛伊德的了解与多数精神分析学专家对他的理解,也存在巨大的差异。
 
  第一次重新评价,可以说否定了弗洛伊德在无意识发现问题上具有的优先权。盖伊·克莱斯顿在其最近的无意识历史研究中,将“类似无意识”的东西追溯至公元前1000年小亚细亚的“孵化寺”,而“释放神灵”的传统在小亚细亚很常见。他声称,希腊人对灵魂的概念中,暗含了“未知的深度”。而帕斯卡、霍布斯及埃德加·爱伦·坡只是许多人中的三位,他们认为自我中有神秘的、半隐半现的灵魂存在,可以对人的行为及情感施加影响。“要想找到一位不认同无意识大脑活动的存在及至高重要性的19世纪的心理学家或医学心理学家,是很困难,或许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源自马克·D.阿尔丘勒所著的《人类行为概念起源》(1977)一书。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精神错乱”及“精神病”这些术语,是由维也纳的恩斯特·冯·福伊希特斯勒本男爵(1806—1849)在1833年之后引入的。在小说家中,19世纪被称为“我们的神经世纪”,并且“神经衰弱症”一词也于1858年由乔治·比尔德创造出来。英国哲学家兰斯洛特·劳·怀特说,1870年前后,无意识成为公众话题,不仅是专业人士的话题,也是那些想要表现得有修养之人的话题。德国作家弗里德里希·施皮尔哈根也同意:在他1890年出版的一部小说中,他描述了19世纪70年代柏林的一家俱乐部,它的主要话题有两个:瓦格纳和无意识哲学。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公正地证明无意识作为一种思想在19世纪的发展程度。要想说明的话,我们就要求助于亨利·艾伦伯格及其巨著《无意识的发现》了。
 
  艾伦伯格将其研究方法分成三部分:我们所谓的精神分析的远端、近端医学背景,以及19世纪的医学背景。三者同等重要。
 
  他说,远端背景中包括了像弗朗茨·安东·梅斯梅尔(1734—1815)这样的前辈,他有时被比作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因为他被认为发现了“一座新大陆”,只不过这座新大陆位于内心的世界。梅斯梅尔治疗病患时,先让他们吞下含铁药剂,然后将磁铁连到他们的身体上。在观察某些心理症状如何随着月相变化而变化之后,他打算操纵人体内的“人工潮汐”。这个方法似乎可以去除某些病例中的症状,至少可以维持数个小时。梅斯梅尔认为,他已经发现了人体中他可以控制的“看不见的流体”:这跟其他“无法衡量”的流体,诸如燃素及电的发现十分相像,而这也部分解释了人们为何对他的发现产生浓厚的兴趣,他的发现由普伊塞居尔侯爵(1751—1825)进一步发展。他发明了两种方法,被称为“完美危机”及“人工梦游症”,看起来像是磁力引发催眠术的两种形式。
 
  让·马丁·夏科(1835—1893)或许是最接近弗洛伊德的先行者了。作为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神经病学家,他诊治过“从撒马尔罕到西印度群岛”的病人,正是他将催眠术应用于癔病性麻痹及器质性麻痹的区分,使催眠术获得了人们的尊敬。他让病人在接受催眠的状态下产生麻痹,以此证明自己是对的。随后,他便能够证明癔病性麻痹经常在创伤后发病。他同时也证明,癔病性记忆丧失可以在催眠状态下找回。弗洛伊德在巴黎萨勒贝特里埃医院待了四个月,与夏科一起做研究,尽管近期人们已经对这位法国人的工作产生了疑问:如今看起来,他的病人之所以那样表现,是为了迎合其治疗师的期望。
 
  催眠是整个19世纪非常流行的一种治疗方式,这也和一种叫作漫游性自动症的情况有关,这种病症是指,人们看起来会自我催眠,完成一些在恢复记忆之前都不自知的任务。催眠对一些我们如今称之为神游症的病例也很有效,患神游症的人会突然从自己的生活中脱离,离开自己的家,甚至会忘记自己是谁。然而,随着19世纪的发展,人们对催眠的兴趣渐渐淡化,尽管癔病仍然是精神病学关注的焦点。粗略地来讲,每二十个女性病例只对应一例男性病例,所以,癔病最初被当作一种女性疾病,而且,尽管起初人们认为此病的根源,以某种神秘的方式,跟子宫的运动或“漫游”有关,但很快人们就看清楚,这是一种心理疾病。性被认为有可能,甚至是很可能与此相关,因为癔病在修女中间几乎不存在,而在妓女中却很常见。
 
  磁力催眠师发现,将某人催眠之后,“一种主体没有意识到的新生命就会显露出来,而且会出现一种全新的、更为鲜明的人格”。可以证明,无意识这个术语作为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意思,就是在这之后出现的。这种“双重意识”让19世纪的人们深深着迷,而且产生了“双重自我”或“精神双元论”的概念。人被依据第二意识是否“关闭”或“打开”,而分为两类。精神双元论在马克斯·德索瓦的《双重精神》中得到发展,这本书于1890年出版,广受好评。在书中,他将意识分为“上层意识”和“下层意识”,并说,后者有时会在梦中显露出来。
 
  艾伦伯格说,在导致无意识产生的一般背景因素中,浪漫主义与之密切相关,因为浪漫主义哲学包含了“原始现象”这一概念,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变态现象。原始现象中包含了“原始植物”、“普遍意识”以及无意识。据戈特黑尔夫·海因里希·冯·舒伯特(1780—1860)所说,另一个“原始现象”叫作“自爱”。冯·舒伯特认为,人类是“双星”,赋有“第二中心”。被艾伦伯格形容为“浪漫医生”的约翰·克里斯蒂安·奥古斯特·海因洛特(1773—1843)提出,精神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罪孽。他建立了一套理论,称意识根源于另一原始现象,叫作“人之上”。瑞士人约翰·雅各布·巴霍芬(1815—1887)于1861年出版《母权论》,宣扬母权制理论。他认为,历史经历了三个阶段:“群婚制、母权制及父权制。”第一阶段的特点是性滥交,孩子不知道父亲是谁;第二阶段的确立经过了数千年的斗争,之后女性取胜,建立了家庭和农业,行使所有社交及政治权力。这个时期主要的美德就是爱母亲,因为所有母亲一起建立了一个拥有一般自由、平等及和平的社会体系。母权制社会崇尚身体(实际价值)教育胜过智力教育。在经过另一长时间的艰苦斗争之后,父权制社会才产生。这是一个跟母权制社会完全相反的社会,更偏爱个体独立,将人与人分开。巴霍芬说,父爱是一个比母爱更为抽象的原则,不太讲求实际,并导致了高水平的智力成就。他认为,许多神话中隐藏着母权制社会存在的证据,例如俄狄浦斯神话。
 
  许多哲学家也先于弗洛伊德使用了这一理论。下文所列书单只是作为指导,并未穷尽:奥古斯特·温克尔曼的《动力心理学入门》(1802)、爱德华·冯·哈特曼的《无意识哲学》(1868)、W.B.卡朋特的《大脑的无意识活动》(1872)、J.C.费舍尔的《哈特曼的无意识哲学》(1872)、J.沃凯尔特的《无意识与悲观主义》(1873)、C.F.弗莱明的《无意识活动的解释》(1877)、A.施密特的《无意识哲学的自然科学原理》(1877)、E.科尔瑟内的《精神的无意识生活》(1880)。
 
  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叔本华将意志设想为一种“盲目的驱动力”。他说,人是一种不理性的生物,受到内部力量的牵制,“而这种力量对人来讲,又是未知的,几乎不被察觉”。叔本华所用的比喻是地球的表面,其内部不为我们所知。他说,那些主宰人类的非理性力量有两种类型——保护本能及性本能。两者中,性本能更为强大,而且,正如叔本华所说,是无可匹敌的。“如果一个人认为他可以否定性本能的话,那他就是自欺欺人了。他或许‘以为’自己可以,但实际上,智力会受到性冲动的唆使,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意志就成了‘智力的秘密敌人’。”叔本华甚至还有一个概念,就是我们后来所谓的压抑,其本身也是无意识的:“意志阻止其所排斥物为智力所知,这正是精神错乱侵入精神的切入点。”“意识只是我们心理的表面,对此,正如对地球一样,除了外壳之外,我们并不了解其内部。”
 
  然而,冯·哈特曼进一步提出,无意识具有三个层面。它们分别是:(1)绝对的无意识,“这构成了宇宙的实质,是其他形式的来源”;(2)生理无意识,这是人类进化发展的一部分;(3)心理无意识,它支配着我们有意识的精神生活。胜过叔本华的是,冯·哈特曼收集了丰富的证据(在某种程度上,属于临床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论点。比如说,他讨论了思想、智慧、语言、宗教、历史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都是弗洛伊德本人将要探索的领域。
 
  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的诸多思想,尼采也早有论及(他的其他哲学思想随后讨论)。尼采对无意识的认识是,将之视为“狡猾、隐蔽、本能”的实体,通常受到创伤的惊吓,以一种超现实的方式伪装,但会引发病理的产生。约翰·赫尔巴特及G.T.费希纳也同样有所论述。弗洛伊德的第一位(正式)传记作家恩斯特·琼斯让人们注意到波兰心理学家路易斯·冯·卡品斯卡,是他首先发现了弗洛伊德的一些基本观点与赫尔巴特的观点(比弗洛伊德早七十年)之间的相似之处。赫尔巴特将心理形容为二元的,处于有意识过程及无意识过程的不断斗争之中。他有一个概念被描述为“受压抑的”,是指“思想由于某些对立想法而无法进入意识之中”的状态。费希纳在赫尔巴特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特别将心理比作冰山,“其十分之九的部分都是在水下,而且其航程不仅仅由表面起作用的风决定,更由深处的洋流决定”。
 
  或许皮埃尔·雅内亦可视为“弗洛伊德”之前的精神分析学者。在包括亨利·伯格森、埃米尔·涂尔干、吕西安·列维—布留尔以及阿尔弗雷德·比奈的法国一代伟大的学者中,雅内作为其中的一员,其第一部重要著作是《心理自动现象》,涵盖了他在1882至1888年之间,在勒阿弗尔市所做的实验结果。他声称自己改善了催眠的技术,在这个过程中,他诱导患者进行自动写作。他说,这些写下来的东西解释了患者为何在没有明显原因的情况下,会迸发“恐惧”心理。雅内还注意到,在催眠条件下,患者有时会展现出双重性格。一重性格是为了讨好医生,而同时产生的第二重性格,则最好可用“回归童年”来解释。(患者会突然间称呼自己童年的昵称。)雅内移居巴黎时,发明了一项被称为“精神分析”的技术。这是指重复性地进行催眠和自动写作,在这个过程中,他注意到,诱导危机产生之后,患者的意识变得越来越清晰。然而,危机逐步变得越来越严重,随之浮现的思想表明,它们不断反向穿越时间,进入患者越来越早期的生活。雅内总结说道,“在人脑中,从没有什么被遗忘”,而且,“潜意识里存在的思想,既是心理脆弱的结果,也是造成心理进一步脆弱的根源”。
 
  (作者:彼得·沃森 | 来源:《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 )

版权声明:标注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部分资源来自互联网,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与讨论,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10-2017 TSPSY All Rights Reserved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微信号 15232608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