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导读:认知理论(cogn1t1 ve perspective)关注思维过程和反映这此过程的行为。该视角包含了机体论和机械论中有影响的理论。它包括皮亚杰的认知阶段理论和维果斯基关于认知发展的社会文化理论,它还包括信息加工取向和新皮亚杰理论,而新皮亚杰理论则综合了信息加工和皮亚杰理论的成分。 ---www.tspsy.com
心理学堂: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阶段理论
我们对儿童思维的理解大部分源于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 1980)的工作。其认知阶段理论( cognitive- stage theory)是当今强调心理过程的“认知革命”的先驱。皮亚杰是受过训练的生物学家和哲学家,他从生物角度看待发展,把发展看成儿童努力理解和适应世界的产物。
作为一个在巴黎学习的年轻人,皮亚杰开始对阿尔弗雷德·比奈发展的测验进行标准化,该测验
用来评估法国学龄儿童的智力。皮亚杰受到儿童错误回答的启发,寻找他们思考过程的线索。皮亚杰的临床方法把观察和灵活的提问结合起来。为了弄清儿童是如何思考的,皮亚杰在儿童的回答之后又提出更多间题,并设计任务来检验他的试探性结论。通过这一方式,他发现,一个典型的4岁儿童认为钱币或花朵排成一排时比堆成一堆时数量更多。通过对自己孩子和其他儿童的观察,皮亚杰提出了一个全面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始于一种与生俱来的适应环境的能力。通过寻找一个奶嘴、触摸一块鹅卵石或探索一个房间的边界,年幼儿童对其周围的环境形成了更加准确的图像,也更有能力来应对它们。
皮亚杰把认知发展分为四个有本质差异的不同阶段,这四个阶段代表了发展的一般模式。在每一阶段,儿童的大脑发展出一种新的运算方式。从婴儿期到青春期,心理运算从单一的感知运动发展到逻辑的、抽象的思维。认知发展涉及三个相互联系的过程:组织、适应和平衡。
1、组织( organization)
是指创造出越来越复杂的认知结构:即越来越准确的现实景象被纳入知识系统或思考方式。这些结构称为图式( schemes),是人们在某一情景中思考或行动的行为样本。随着孩子获得更多的信息,他们的图式变得更加复杂。以吮吸为例,新生儿最初只有一个简单的吮吸图式,但很快就发展出了吮吸乳房、瓶子或大拇指的各种图式。
2、适应( adaptation)
是儿童根据已知来处理新信息。适应包括两个步骤(1)同化( assimilation),吸收新信息并将其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2)顺应(accommodation),修改原有的认知结构来接受新信息。
3、平衡( equilibration)
是一种对稳定的平衡或均衡的持续需求,支配着同化向顺应的转换。当儿童不能运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处理新问题时,他们会体验到一种令人不舒服的失衡感。通过构建可以整合新经验的新的心理模式,他们恢复了平衡。再次以吮吸为例。一个母乳喂养或奶瓶喂养的儿童开始吮吸杯子显示的是同化,即用已有的图式来应对一个新情境。当儿童发现从杯子中喝水需要舌头和嘴部以不同于原来吮吸乳房或奶瓶的方式运动时,她会改变已有的图式来顺应新情境。她改造了
最初的吮吸图式来应对新体验。因此,同化和顺应共同促成了平衡。在一生中,对平衡的寻求始终是认知发展的驱动力。
皮亚杰的观察提供了许多信息和一些令人惊奇的见解。例如,此前谁会认为大多数小于7岁的儿童并不知道在他们眼前滚成的一个泥球所包含的泥块的数量没有改变?也不知道一个婴儿认为从视野中消失的人就不存在了?皮亚杰告诉我们,儿童的大脑并不是成人大脑的缩影。了解儿童怎样思考便于家长和教师理解和教导儿童。
然而皮亚杰似乎严重低估了婴儿和年幼儿童的能力。一些同时代的心理学家质疑他划分的不同阶段,指出认知发展更可能是渐进的和连续的,并为之寻找证据支持。
此外,后来的研究挑战了皮亚杰的观点,皮亚杰认为思维的发展是单一的普遍进程,直到形式思维。相反,儿童认知过程似乎与具体的内容(他们正在想什么)、问题的背景、信息的种类以及文化紧密相联(Case& Okamoto,1996)。
二、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俄国心理学家维果斯基(Lev Semenovich Vygotsky,1896~1934)关注引导儿童认知发展的社会和文化过程。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sociocultural theory)和皮亚杰的理论一样,强调儿童对环境的积极参与。但是,皮亚杰把认知仅仅看成理解和解释关于世界的信息,而维果斯基把认知发展看成一个合作的的过程。维果斯基认为儿童通过社会互动来学习。他们获得认知技巧,这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共同活动帮助孩子们内化社会的思考和行为模式,习得社会习俗。维果斯基特别重视语言,不仅因为它是对知识和思维的一种表达,还因为它是学习和思考世界的必要工具。
根据维果斯基的理论,在孩子能够掌握和内化某一知识之前,成人或稍大一些的同辈必须直接引导和组织孩子学习。这种指导在帮助孩子跨越最近发展区(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方面是最有效的,最近发展区是指孩子已经能做到的和还不能完全靠自己做到的之间的区域(最近意味着“在附近”)。处于最近发展区的孩子已经差不多能够完成某项特殊任务了,但还不能完全靠自己来完成。然而,在正确的指导下,他们却能成功地完成任务。指导和监控学习的责任逐渐转移到了孩子身上,这很像成人教孩子子在水上漂浮,一开始成人会托扶着水中的孩子,然后随着孩子的身体放松到一个水平位置,逐渐把孩子放开。维果斯基的某些追随者把这种教导比喻为支架一一建筑工人可以站在上面的脚手架。
三、信息力加工取向
信息加工取向(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roach)试图通过分析知觉和处理信息的心理过程来解释认知发展。信息加工取向不是一个单一的理论,而是许多理论和研究的基础构架。 一些信息加工理论家把人脑比作电脑。感知觉印象输入,之后行为输出。但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大脑如何通过对一张不熟悉面孔的感知觉来再认该面孔呢?
信息加工研究者们推断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发生了什么。例如,他们可能要求被试回忆一系列单词,比较在之前没有重复背诵和有重复背通时的成绩差异。通过这些研究,一些研究者发展出了计算机模型或流程图来分析儿童整合、储存、提取和使用信息的具体步骤。
尽管使用的是被动性的电脑模型,但信息加工理论家仍把人看成其周围世界的积极思考者,这与皮亚杰的观点一致。与皮亚杰不同的是,这些理论家一般不认为发展是分阶段的,而是把发展看成连续的。他们们记录了一些与年龄有关的认知发展,如认知加工的速度、复杂性和效能以及储存在记忆中的材料的数量和种类。大脑成像研究支持了信息加工模型的某些重要方面,如处理意识记忆与无意识记忆的独立生理结构的存在。
信息加工取向具有实践意义。它使研究者通过婴儿感知觉和加工过程的效能评估其今后的智力情况。它还能使家长或教师通过让孩子意识到其心理过程和策略来帮助孩子学习。心理学家常使用信息加工模型来测验、诊断和治疗学习问题。
四、新皮亚杰理论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发展心理学家就开始用信息加工取向整合皮亚杰理论的要素。这些新皮亚杰主义理论家关注具体的概念、策略和技能,而非单一的、普遍的、不断发展的逻辑性心理运算系统。他们认为,随着信息加工越来越有效率,孩子的认知得以发展。因其对加工效能的重视,新皮亚杰主义有助于解释认知能力的个体差异和各方面的不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