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心理疾病: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

发表于 2018-10-20 16:29
  心理导读:孩提时代,大部分的父母不吝告诉孩子有多棒,但随着年纪的增长,生活步调越来越快,总有做不完的正事。上完课接续着补习、写作业然后睡觉,这些学业要求像是无法停止繁殖的怪物,日复一日地弄得人们精疲力尽,学习的热忱也逐渐消弭在这些感受中。    ---www.tspsy.com
 
心理疾病: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

心理疾病: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
 
  朋友的女儿两岁了,在某次互动中,这个可爱的两岁女娃发展了好多技能,为了希望得到爸妈一边说着「你好棒喔」,一边比个赞的回馈。爸妈提高声调,用戏剧性的口吻发出赞美声,让小女娃听了咯咯地笑,在接下来的技能展现结束后,小女孩也学会为自己比个赞作为肯定。
 
  越来越难得到的肯定与赞美
 
  孩提时代,大部分的父母不吝告诉孩子有多棒,但随着年纪的增长,生活步调越来越快,总有做不完的正事。上完课接续着补习、写作业然后睡觉,这些学业要求像是无法停止繁殖的怪物,日复一日地弄得人们精疲力尽,学习的热忱也逐渐消弭在这些感受中。出社会后重复着换汤不换药的戏码,像是一个在学习和工作上不断地运转的机器,窒息的压力感似乎变得理所当然,唯一不变的是我们越来越难得到与这个压力相称的赞美和关注。
 
  上班族辛勤工作,等到下个月才发薪水;学生努力准备学测,也要等到发榜后才知道结果,现实生活中,获得赞美或酬赏经常是需要等待的,过程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十分煎熬。贫乏的酬赏机制相较于巨大生存压力,我们如同被挤压着的齿轮苦不堪言。这时,网络平台恰好提供了人们得到赞美和关注的需求,身处在高压、步调快速的社会中,更加强了我们对于网络社群的黏着度,增强了我们沉溺于网络的可能性。
 
  网络成瘾是什么?
 
  不同的诊断准则对网络成瘾的看法略有不同,虽然在心理学领域常用的DSM5(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尚未把网络成瘾正式纳入疾病诊断内,但现代的社会中确实存在过度使用网络的现象。医学上对于「成瘾」是有界定标准的,简单来说有四个要项:
 
  1.耐受性:指的是用量越来越大
 
  2.戒断症状:当无法使用时,会出现焦躁不安等不适症状
 
  3.无法自我控制:想停止但停不下来
 
  4.生活的负面影响:包含学业、工作、人际、家庭互动等
 
  随着网络世界蓬勃发展,人们对于情感和心理需求大量的投注到网络世界中。在那里,可以恣意隐藏真实的喜怒哀乐,可以装扮一个理想中讨人喜欢的自己,在社群网站发文后所得到的赞数,透过「内心的公式」换算成自身被喜爱的程度。这样一来似乎能够稍稍地填满那个长久以来需要被肯定的需要,缓解了现实生活中的挫败,这好像是现代社会为了因应压力的一种日常,只是,若不小心依赖过了头,则可能会吞噬自己原有的生活。
 
  临床工作上曾接触不少青少年或成人个案,其中不乏有个案过度在意网络上的「赞」,而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们失去探索自己(真正)的价值的空间,得仰赖这些按赞的数量来定义自己;也许「赞」对于这一群人来说,具备更多我们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象征意义,他们患得患失的关注着贴文所得的「赞数」,汲汲营营于自己华丽的形象,更甚者用性吸引力做为诱饵,来确保可以得到足够多的关注和喜爱。
 
  每个人都有被肯定和关爱的需要,如同前例的小女孩一样,试图用他人认可的行为来吸引关注,一般而言,不至于过度牺牲或无法控制,更不会让使用网络的行为影响一般生活或破坏既有的关系。
 
  笔者曾观察身边友人在FB和ig发文后时刻关注按赞的人数,以及细数还没来按赞的对象,为此每日焦虑的刷了上百次更新,而忽略近在眼前互动的亲友,这样的本末倒置的现象,就是为生活带来负面影响的例子之一;有些则为了希望得到更多的赞,开始使用自己身体吸引力,甚至逐步增加裸露面积。当对于网络上关爱和肯定的需求过于强烈,至符合上述四项准则时,很可能已经接近成瘾的程度。
 
  网络成瘾的方式各式各样,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网络成瘾只是一个表象,其实背后还有更多更深刻的议题。几乎所有心理学家都对「关系」多有着墨。客体关系理论的核心是人始终有与他人保持关系的动机,最终目的是渴望与他人维持稳定的关系。
 
  当我们在婴儿的时候,第一个建立关系的对象是母亲,当母亲时刻注意着婴儿是不是饿了、是不是冷了等等,便可实时满足婴儿的需求。这时候婴儿会出现一种错觉,以为是自身创造了这个满足自己的客体,这是一种原始的全能幻想;但总有一天母亲可能因为忙于其他事务,而忽略婴儿的需求,这时候美好的幻想变成了挫折。这个挫折也让婴儿的「自我」成形,当环境足够好的时候,才能使全能感逐渐减少,真实的面对世界频繁发生的痛苦与失落,但是当挫折超过个体当下可承受时,则会形成创伤。
 
  精神分析师温尼考特(D. W. Winnicott)曾提出假我(False Self)的概念,试图解释当挫折超过孩子可以承受时,如何影响个体的发展。当母亲在无法响应个体的真实需要,使用惩罚、忽略等方式响应孩子的哭闹时,孩子为了生存,便可能使发展出顺从的「假我」,这个假我的面具后面,常隐含着受伤的真我(True Self),很多人在没有机会探索真实的自己之前,就戴上讨人喜欢的假面具来迎合他人,网络世界的特性恰巧提供了一个适合发展假我的虚空间,为了被他者喜欢和关注,制造一个理想的假象,反复如此会使我们离现实越来越远,甚至可能发展成精神分析中「自恋」的状态。
 
  佛洛伊德对于「自恋」的定义为从他人和外在撤回所有情绪的投注,而全然地退回自身里面。就网络这个议题而言,网络成瘾者会越发活在理想的虚拟世界中,想象和现实的边界一旦模糊的难以辨识时,则难以面对真实生活中的挫折,也更难与他者建立一个真实的关系。
 
  每个人都有渴望被喜爱的需求,这些现象不仅存在网络世代,而是一直存在我们周遭,只不过是不同时代的展现方式不同罢了。要改善网络成瘾有几个步骤可以参考:
 
  1.确认目前成瘾的程度,以利后续的介入:网络成瘾与否,很难自行判断,每个人因为不同的原因导致网络成瘾,需排除有没有背后的疾病、心理或环境问题,如果生活已受到影响,可尝试鼓励专业评估。
 
  2.找出心里真正的需求:一味地把网络停掉是没有用的,需要做的应该是找出沉迷网络的原因,并找到取代网络的替代品,慢慢带离网络世界,找到适度使用的平衡点。例如,有些家长担心孩子网成瘾一发不可收拾,没机会想想孩子使用网络的背后原因,可能是需要满足人际需求或逃避挫折,强硬的断掉网络只会让亲子关系更为恶化,建议与成瘾者站在同一阵线,协助他一起想想网络满足了何种心理需求。
 
  3.接纳自己的成瘾现象:听起来有点吊诡,但其实是很重要的一环。若成瘾者是自己在意的人,试着忍住批评和自己的焦虑,避免一昧指责使关系恶化,这容易使得原本想要关心的对象又退回自己的世界中;如果成瘾者就是自己,请停止攻击自己或贴上负面的标签,请回到第二点去想想有哪些需求是透过网络而得到满足,在问题的背后,也许藏着一个受伤而没机会被安抚的心。
 
  如果正在阅读文章的你就是疑似网络成瘾者,也许获得一个确切的诊断不是最重要的事,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内在急欲被填满的空虚感从何而来。请允许自己可以停下脚步来想想─「赞」对你的意义,或寻求专业人员的协助,终究得回到自己身上,探索「真我」,才有可能从美好的假面中解放。
 
  (编辑:tspsy-欣欣 | 来源:心理客)

版权声明:标注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部分资源来自互联网,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与讨论,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10-2017 TSPSY All Rights Reserved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微信号 15232608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