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心理疾病:你为什么总是讨好别人?

发表于 2018-03-30 11:40
  心理导读:从年少成名到如今,因为成长环境让自己有意无意地迎合大人,她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不论有多么不爽,都要表现出迎合和恭敬的状态。现实生活中的她不仅不敢与人起冲突、工作中遇到不认可的人或事也只会恭维,从不diss别人。    ---www.tspsy.com
 
心理疾病:你为什么总是讨好别人?

心理疾病:你为什么总是讨好别人?
 
  在上周的网综《奇葩大会》上,著名的“才女”蒋方舟提起她战胜自己“讨好型”人格的经历。
 
  蒋方舟回忆,从年少成名到如今,因为成长环境让自己有意无意地迎合大人,她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不论有多么不爽,都要表现出迎合和恭敬的状态。现实生活中的她不仅不敢与人起冲突、工作中遇到不认可的人或事也只会恭维,从不diss别人。
 
  蒋方舟把自己的这种状态定义为“讨好型人格”。其实严谨地来说,心理学人格理论中并没有“讨好型人格”这类划分。
 
  人格(personality)是指个体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特征模式,以及这些模式之下隐藏或未隐藏的心理机制。
 
  ---《人格心理学:人与人有何不同(第6版)》”
 
  心理学所定义的人格指的是我们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的、伴随你一生的特质。
 
  而蒋方舟所指的“讨好型人格”,其实只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的“讨好型”应对策略。
 
  根据萨提亚的理论,人在应对压力的时候,有四种不同的应对策略:讨好、超理性、指责和打岔。
 
  在不同的人际交往情境中,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人际交往策略确保交往顺利的进行。但是讨好型的应对方式,会让人一直取悦别人,不仅会积极回应别人的需求,而且会主动去迎合。
 
  就像蒋方舟所说的,哪怕毫不认同对方的观点,也会表达钦佩和赞赏。
 
  1、什么是讨好型的应对策略?
 
  萨提亚认为,当我们感到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讨好是主要的反应方式之一。讨好他人时,我们漠视了自己的价值感受,将我们的权利拱手让给他人,并对所有的事情点头称是。
 
  讨好常常以一种令人愉快的面目出现,因此在大部分的文化和家庭中得到高度的接纳。然而,讨好与表里如一地使他人和自己愉快的行为截然不同。
 
  (1)牺牲自我价值
 
  讨好以牺牲自我价值为代价,它否定我们的自尊,并传递给人们这样的信息:我们是不重要的。
 
  讨好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内心独白:
 
  “我不值得一提,我不值得被爱。”
 
  “我应该永远对别人和颜悦色。”
 
  “我决不能让别人生气。”
 
  “我不可以冒犯任何人。”
 
  “这全是我的错。”
 
  当我们讨好别人时,即便自己感觉不好,也会对别人和颜悦色。我们常常一边掩藏起紧咬的牙齿,一边说出令人信服的谎言。
 
  (2)道歉是为了避免麻烦
 
  讨好者总是忙于平息各种麻烦。只要人们看上去有一点点痛苦,我们都把自己的时间、金钱,甚至生命献给对方,以减少他们的困扰和麻烦。
 
  我们会表现得好像自己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解决他们的问题。就像蒋方舟的经历一样,她和男朋友分手,对方不依不饶打电话过来讨说法,为了让对方消气,蒋方舟不停道歉,但对方仍然不停打电话,她也始终不敢回应。其实她并不一定是真心地道歉,而是为了避免麻烦,隐藏起自己的愤怒。
 
  (3)习惯性背锅——争做“老好人”
 
  除此之外,我们还会坚持为那些出错的事情背负责骂。哪怕不得不用放大镜来寻找自己犯错的证据,我们也要承担起全部的责任。
 
  我们会试着用这样的话来平息事态:“哦,对不起,我并不是这个意思。”
 
  就这样,我们希望用一种让每个人都满意的方式来取悦别人。
 
  2、讨好行为真的能讨“好”吗?
 
  我们要思考,我们的讨好行为会引起他人什么样的反应。
 
  其实这种讨好的行为并不一定会像我们所想象的一样,让他人都喜欢我们,反而可能会引发他人想要辱骂或者伤害我们。
 
  一些人会对讨好行为感到轻蔑,另一些人则会觉得这种行为很假,令人作呕,还有很多人会觉得讨好者显得非常幼稚和依赖。
 
  3、为什么要讨好?
 
  依赖他人来定义自我价值
 
  对于讨好者来说,为了感受到“我是重要的”,我们放弃自己的权利,并依赖其他人或事物来定义自身,这是一种不安全也不完善的方式。
 
  当通过讨好成功地取悦了一个人时,我们会感到非常满足。而这种感觉会一直持续,直到另一个人开始变得不快。
 
  顺从是保持平稳的唯一方式
 
  讨好意味着这样来处理压力,即告诉我们自己,“要想自己能够活下去并且保持安宁,唯一的方式就是不顾自己的感受,对所有的事情表示顺从。”这种态度会导致我们压抑自己的愤怒并代之以生理紊乱。
 
  不断讨好别人常常会使我们患上肠胃疾病,特别是胃溃疡、腹泻、便秘和呕吐。更极端地说,讨好会导致我们通过自我牺牲、自我伤害和自杀来表达自我价值感的完全匮乏。
 
  4、讨好者画像
 
  (1)言语
 
  同意:
 
  “这全是我的错。”
 
  “没有你我什么也不是。”
 
  “我在这儿就是为了让你高兴。”
 
  (2)情感
 
  “我很无助”;
 
  恳求的表情和声音;
 
  虚弱的身体姿势。
 
  (3)行为
 
  依赖型的受害者:
 
  “好得过分”的行为操守;
 
  道歉、请求宽恕、哀诉和乞求;
 
  屈服。
 
  (4)内心体验
 
  “我觉得自己无足轻重。”
 
  “我毫无价值。”
 
  (5)心理影响
 
  神经质;
 
  抑郁;
 
  自杀。
 
  (6)生理影响
 
  消化道疾病;
 
  肠道问题;
 
  糖尿病;
 
  偏头疼;
 
  便秘。
 
  从萨提亚对讨好型应对方式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一味地使用讨好型的应对策略对我们的身心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就像《奇葩大会》中蒋方舟在演讲结尾所提出的,当你一味地迎合别人的时候,你可能会丢失自己。
 
  一味迎合别人并不能增长你自己的价值,永远当老好人有可能会让你的心越来越累,就像蒋方舟所说的:“真正能够欣赏到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
 
  (作者:世图心理 | 来源:微信公众号 )

版权声明:标注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部分资源来自互联网,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与讨论,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10-2017 TSPSY All Rights Reserved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微信号 15232608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