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自闭症到底是什么?
发表于 2014-11-30 13:33
心理导读:自闭症(Autism)常会被误解的就是,认为他们都很自闭、关在家里、昼伏夜出等等,有些人甚至认为「宅」也是自闭。但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自闭症」与「自闭」这两个词并不等同。「自闭」为形容词,「自闭症」为疾病名称。「自闭症」的流行率大约为1﹪,几乎世界各国的状况都差不多,不会因为环境不同就突然变多。先前曾有新闻报导误指使用3C商品会增加自闭症之发生率,这是不可能的事。假如真是如此那就改写心理病理学基本原则,可以去得诺贝尔奖了! ---www.tspsy.com

心理疾病:自闭症到底是什么?
最近一位长大的自闭症个案,在搭乘捷运时,不甚碰触他人。因他不善言语,导致多名民众误解,误以为他要在捷运上做出什麽惊人之举。由社会大众的反应可知,大家对於精神疾病的错误认知,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如果大家还是停留在猎奇、窥探、恐惧的角度,是不可能多一分同理的。若我们还是无法打开心房,进一步了解这些少数族群,整个国家社会也不可能将资源投注与此。我们的国度,将永远停留於落後国家之列,距离福利国度越来越远。
自闭症的特征是很容易了解的,包含人际互动的障碍、语言问题及重复刻板的行为或兴趣等三大部分,三大部分都同时出现才算(即使诊断诊则已经进步到DSM-5,这些核心症状还是不会改变的)。
这里举曾经遇过小孩为例:他们通常逃避跟他人眼神接触,不知道如何跟他人适当的互动。讲的话大概没有人听得懂,通常无法辨识是哪一国语言,当然也没有任何文法结构。重复刻板的行为或兴趣是变化最多端的部分,有的小孩就是喜欢看食谱,每天无时无刻都在看食谱;有的小孩是喜欢火车,各式各样的火车型号他都记得;有的小孩喜欢学电视上的人说话,不管是英文还是广东话,他想起来就会讲个一两句(这样的状况也常常会吓到其他不了解的人);有的小孩则是喜欢抠自己的伤口,所以手上脚上就到处就是伤疤;有的小孩对於某些声音过度敏感。这里面并不包含暴力行为,他们喜欢独自一人,害怕与人来往,因此根本不可能对一般民众做出什麽不利的事。
自闭症(Autism)常会被误解的就是,认为他们都很自闭、关在家里、昼伏夜出等等,有些人甚至认为「宅」也是自闭。但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自闭症」与「自闭」这两个词并不等同。「自闭」为形容词,「自闭症」为疾病名称。「自闭症」的流行率大约为1﹪,几乎世界各国的状况都差不多,不会因为环境不同就突然变多。先前曾有新闻报导误指使用3C商品会增加自闭症之发生率,这是不可能的事。假如真是如此那就改写心理病理学基本原则,可以去得诺贝尔奖了!
另外,需要反覆提醒民众的是,有特殊能力的自闭症个案是属於少数,我们称这群人为「高功能自闭症」,大约只占自闭症族群中约5~10﹪。没错,就是这麽少,与生俱来的特殊才能并非所有自闭症患者都可拥有。这又是一般人民的一大误解,以为孩子是自闭症,就必然会有一种特殊天才,要他们跳火圈式娱乐大家。这些特有的才能因为具有极大的戏剧效果,所以常常成为拍片的题材,如《雨人》中的万年历功能(告诉他几年几月几日,他就会告诉你是星期几)、计算机功能(告诉他某个数字的三次方,他就会知道是多少)。但现实是很残酷的,真实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多数自闭症者,反而是合并智能不足。先前看过一个个案是这样的,他人生最大的乐趣是玩手指头,玩到妈妈为了不想让他继续,就将他的手指头缠上绷带,让他玩不出声音。当时,他连话的都说得很少,完全没有与人互动的动机。
近来关於自闭症的电影、纪录片、书籍已有增多趋势。有兴趣了解的人,可进一步找到相关读物来理解,充实基础知识。有了足够多的基本知识,才有可能建立一个宽容的社会,包容这样的族群。心理障碍者常常是没有选择的权利,因为是精神方面的困难,不像肢体残缺者容易为外人所见。若以为「看不见,就不存在」,不愿意进一步好好理解,只会一味地冷漠、疏离、不当监控,那他们要好好地在社会上生存下去,恐怕是难上加难。
进阶影片观赏:《遥远星球的孩子》、《雨人》、《马拉松小子》、《与光同行》、《自闭天才》、《星星的孩子》。
文献资料: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ition. Arlington, VA., American Psychiatric
(文/林希陶 | 来源/泛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