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刺猬的恋爱哲学

发表于 2012-07-01 07:39

  
  心理导读:人的孤独,是一种命运。同时,人亦存在于一个由自我与他人共同建构的世界,这也是一个事实。两者结合,就成为了一个有趣而恒常的现象--个人存在于喧嚣的世界中,却又感到割离与孤独。人如何处于“世界”这个最挤拥的场景,然而却与世界之间有一道说不出的空隙。人与世界割离,就像舞台在演员背后剥落,存在,从而成为荒谬。
  
  一个是过着秘密文艺生活的女门房,一个是有自杀倾向的天才少女,两个身分相差甚远的人的相遇相知,给观众带来的是充满生活哲学的启发和自省。根据法国畅销小说改编的《刺猬的优雅》,让我们在幽默、讽刺和温情中,去发现每个人身上那无形的小宇宙。
  
  优雅是进行时态,爱是终结命题
  
  人的孤独,是一种命运。同时,人亦存在于一个由自我与他人共同建构的世界,这也是一个事实。两者结合,就成为了一个有趣而恒常的现象——个人存在于喧嚣的世界中,却又感到割离与孤独。人如何处于“世界”这个最挤拥的场景,然而却与世界之间有一道说不出的空隙。人与世界割离,就像舞台在演员背后剥落,存在,从而成为荒谬。
  
  如果是您,您将如何书写“孤独”这个古老,然而又是每个人必然会有的感受或状态呢?
  
  习惯了伪装,成为一个多重人格的社会人
  
  米榭太太让我想起刺猬。浑身是刺,一座如假包换的堡垒。但我感觉她只是故意装的很懒散,其实内心跟刺猬一般细致。性喜孤独,优雅的无以复加。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刺猬,只不过多半不怎么优雅。——芭洛玛
  
  我们时常会想活着的价值。沉溺于电视和巧克力之中,感到非常孤独。奔波于家、学校或者公司之间,感到非常孤独。抛下一切,无所牵绊依旧感到非常孤独。商人、老板、白领、学生……这些只是包装、是外壳,隐藏在这后面的都是一样的的灵魂,属于孤独。于是我们习惯了伪装,变成多重人格的社会人。
  
  学点心理学:多重人格——在个体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特的人格,每一个人格在一特定时间占统治地位。这些人格彼此之间是独立的、自主的,并作为一个完整的自我而存在”。
  
  多重人格是一种心因性身人份的障碍,也即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人格障碍。
  
  在精神分析学派看来,多重人格的实质是心理过程的分离,一部分行为和经验被单独保持,彼此之间没有交流,后继的人格通常能意识到主体人格的存在,但把它看作为客体,而把自身看作为主体(“我”)。
  
  当你拥有一切的时候,你经历人生。有些人穷尽一生,也无法触及,即便这也是他的梦想。当你在社会底层与命运斗争,你所面对的是命运。即便是拥有一切的人,也无法拥有。没有感情的天平上,是等值。可这并不妨碍分裂出的那个人格安静而懒散的躲在你的保护壳中,活着的价值是我们努力成为自己期许的那个样子吗?
  
  这个世界不允许我们变成自己所期许的那样,所以这是一个自由而又充满禁锢的金鱼缸。命中注定,这一辈子都会困在金鱼缸里面。所以芭洛玛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可是她遇到了米榭太太,遇到了日本先生,同样。命中注定。
  
  “我就是相信命中注定,所以才想死,可是万一能让自己成为自己尚未认为的样子呢?我能让自己的生命,变成不是已经注定的那样么?”
  
  你永远也不知道那个典型的门房阿姨那扇门里藏着怎样的宝物。就像你也不会知道那条被冲进厕所的金鱼流向了何方。这个世界不允许我们变成自己所期许的那样,那我们就努力成为自己期许的那个样子。
  
  就像影片中说的,“重要的不是死亡,也不是几岁死,而是死亡的这一刻,你正在做什么。”那么至少,活着。去发现生活中也许会出现的意外,所有发生的都是一件偶然的事情。所有事情都在奇妙之中,所有事情都在计划之外。
  
  每个人,在心里都蜷缩着一只优雅的刺猬。电影在有条不紊地讲述着似乎与我们毫无关系的故事,很难说在里面看到什么人的影子,却不得不承认有好多值得人思考和学习的东西。正如电影中芭罗玛教给荷妮的,改变巧克力的咀嚼方式就会获得完全不一样的感觉,有时候,只是我们太执拗的以自己的观点看待一些事物。
  
  但是,一切戛然而止——在荷妮倒在轮下,当我们有理由相信美好生活将要开始的时候,我们有理由相信,往后芭罗玛的镜头里会多很多让她开心的东西——但愿未来与期许相当。
  
  《刺猬的优雅》中,门房荷尼和十二岁的天才儿童芭洛玛的叙述,加上一栋巴黎左岸的高级公寓,构成了孤独的场景。故事以马克思的着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带出了一个小学毕业、出生于低下阶层的门房—荷尼的秘密。
  
  为什么一个门房会说出马克思的着作呢?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门房被那些住在高级公寓的中产阶层想象为态度不雅,成天看电视,煮一些气味浓烈的食物,身边有一只肥猫呼呼大睡的形象。于是,做了这栋公寓二十七年门房的荷尼为了符合这些中产阶层的想象,便刻意把自己包装为这样一个具有“典型形象”的门房。然而荷尼的内心,其实是一位会为《魂断威尼斯》而感动莫名,懂得欣赏小津安二郎电影每一个细节,闲时思考胡塞尔与康德,喜欢文学与静物画,内心充满种种细腻情感的人。这就是对旁人诸多防备,外表一个刺猬的门房荷尼,其内心的优雅之处。
  
  故事的另一条主线是高级公寓的其中一位住客—十二岁的天才儿童芭洛玛。她不满家人的虚伪,认为生命、世界都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决定在十三岁生日当天烧毁自己的家,然后自杀。可是在十三岁来临之前,她在老师与父母面前都扮演一个聪明而奇怪的小孩子的形象,而且写两本日记簿—“世界动态日记”和“深刻思考”。
  
  一个本是博学多才的女性,一个本是对世界诸多批判的天才儿童,为什么要选择隐藏自己,并刻意令自己符合其它人的想象呢?这是一个有趣的设置。一般在描绘工业社会人的异化、或阶级对立的作品中,主角的处境往往会被描绘为单向地被充满偏见、权力架构分明的社会压迫,并无力反抗的惨况,然而这部作品却不是如此。
  
  影片开始时,巴洛玛对着镜头自述,自己打算如何拍一部影片然后在12岁生日时自杀,昏暗的光线,女孩儿诡异的神情。但是,没想到这是一部充满人性温情的影片。
  
  巴洛玛怪癖的性格背后藏着一颗善良的心,只是在外表富丽堂皇实则冷漠畸形的家庭中她渐渐隐藏了原本的个性,对生活,对人生彻底失望了。但当她了解了荷妮,性格中柔软的一面随之被触动。她认为荷妮是只优雅的刺猬,隐藏内心的细腻柔软,用臃肿粗俗的形象拒人于千里之外,其实她自己又何尝不是?她希望在自己死之前能撮合小津先生和荷妮,她鼓励荷妮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追求自己渴望的东西,而荷妮却用生命阻止了巴洛玛自杀,让她懂得生命的意义。
  
  荷尼和芭洛玛虽然生活在充满偏见的地方,但她们并没有完全失去自己的能动性,反而将艺术,包括文学、哲学、美学、音乐等,作为自己的武器,并自愿选择披上一层保护色,透过内心独白冷然地嘲笑、批判这个尘俗世界和当中种种虚伪、造作的人。
  
  所以,越仔细窥探荷尼与芭洛玛细腻的内心,越明白她们与世界的空隙及艺术对她们的意义。处境的孤独与内心的烦喧,交错出种种艺术与现实的对话。
  
  刺猬非所愿 优雅非所料,一切的一切是自我保护

 

    本文来源于唐山心理咨询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www.tspsy.com

 

相关文章推荐

版权声明:标注来源“心灵花园”为原创,版权所有。本站部分资源来自互联网,转载之目的为学术交流与讨论,如因转载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10-2017 TSPSY All Rights Reserved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微信号 15232608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