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自己的情绪吗?
发表于 2021-11-06 12:14
心理导读:我们可以看到,有证据表明,当我们开始判断自己的人格(与判断具体反应的原因相反)时,其他人有时比我们更准确。尽管我并不建议你在电话簿中随便找一个人去验证这个观点,但我们可能都想更审慎地对待自己因果判断的准确性。 ---www.tspsy.com
你真的了解自己的情绪吗?
内在信息经常能帮助人们理解自已反应的原因,从这一普遍规律看来,糖尿病的例子或许是个特例。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帕特丽夏·莱森( Patrica Laser)和朱莉·斯通( Julie Stone)合作进行了一项研究,观察人们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预测日常反应(即日常情绪)的因素,以及这些理解与完全陌生者的猜测存在何种联系。我们让大学生连续五个星期,每天都记录他们的情绪。这些学生要用几个能预测他们情绪的变量来进行每日的评估,诸如天气、与朋友的关系以及他们昨晚的睡眠时间。我们要对每一个被试预测的变量(如睡时间)与其常情绪进行统计。五周之后,他们要去判断这种联系——比如他们认为自己的日常情绪与睡眠时间有多大的相关性。通过对实际相关度与人们评估的相关度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人们预测情绪的准确度。
人们认为的一些预测变量是正确的,例如他们人际关系的好坏。大多数人相信这个因素会影响他们的情绪。然而,总的来说,这种准确度只是处于一种中等水平。例如,大部分人认为睡眠时间对他们第二天的情绪有影响,但事实却是:睡眠时间几乎对所有被试的情绪都没有任何影响。
接下来就要看看人们自身与陌生人了解情绪预测变量的准确度。我们让两组学生分别判断预测变量与他们大学中的“典型的大学生”的日常情绪之间的关系。这些学生不知道有关个体被试的任何事,也不知道他们的特殊习惯、特质或者个人想法。他们只能依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判断。
显然,那些“观察”对象对被试情绪的猜测与被试本身的预测一样准确。和被试一样,这些陌生人认为与他人的人际关系是影响情绪的重要因素,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同时,他们也和被试一样,认为睡眠时间也能影响情绪,这次他们猜错了。被试掌握的关于自我的大量信息——他们的特质理论,他们对情绪和先前行为之间的共享的观察以及他们的个人知识——并没有使他们比陌生人预测得更准确。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或许是,被试和陌生人对情绪进行预测时使用的是相同的信息,即共享文化理论。这可能使被试忘记了运用他们拥有的其他信息,比如他们的想法或者感觉。然而有证据证明,被试运用了其他信息。例如,陌生人普遍认为他们对情绪的预测运用了相同的、共享的基本知识——也就是共享文化理论。而在被试中,有很少一部分人认为他们对情的预测更多是基于特质理论。
很显然,从这个研究(及其他诸如此类的研究)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人们对他们的反应(比如情绪)的原因以及预测变量作出推断时,运用了陌生人无法获知的信息:他们自己的想法和感觉。一个不太明显的结论就是:个人知识有利有弊。它能使人们比其他观察者推断得更加准确,比如,我能确定,某个职业棒球队的命运左右着我的情绪,然而,它也很有可能被我的内在知识误导。实际上,我喜爱的棒球队对我情绪的影响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一个不知道我是棒球迷的陌生人,运用共享理论后,可能比我自己对情绪的判断更准确从几项研究的平均值来看,拥有个人知识似乎不占什么优势:人们分析自己反应原因的准确度和陌生人几乎是一样的。
如果你难以理解这个观点——简单地说,如果分析你的感觉、判断和行为的原因,一个陌生人和你知道的可能一样多——我承认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想一想这个观点的含义——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情绪的决定因素(可能是出于改善它的目的),你从一个陌生人那里得到的答案或许与你根据个人知识和过去经历分析得出的结论一样。
有关这个领域的调查研究并不是很多,就像在任何领域里一样,任何人都可以公开评论个人的研究。或许威尔逊、菜森以及斯通关于情绪的测量存在缺陷,又或许他们没有向人们询问一些有关预测情绪的关键因素,这些因素可以使他们比陌生人预测得更准确。进一步而言,我们无法得知,我们日常关注的人,他们的此类反应和影响能具有多大的代表性。如果对较大范围的反应进行研究,陌生人的因果陈述或许没有人们的自我陈述更准确。
尽管如此,目前我们还是很难发现自己比陌生人所占的优势在哪里。我们可以看到,有证据表明,当我们开始判断自己的人格(与判断具体反应的原因相反)时,其他人有时比我们更准确。尽管我并不建议你在电话簿中随便找一个人去验证这个观点,但我们可能都想更审慎地对待自己因果判断的准确性
(作者:Timothy D.Wilson | 来源: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