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导读:在半个世纪以前,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了心理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观点之一:按照需求层次,不同的动机有不同的优先级。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现在一个新的理论结合了马斯洛层次理论与进化心理学,从功能、邻近和发展因素阐释了动机的优先性,解决了一些长久存在的难题。 ---www.tspsy.com
如何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
在半个世纪以前,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了心理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观点之一:按照需求层次,不同的动机有不同的优先级。比如对于生命的威胁通常超过了口渴,但是口渴优先于群聚需求或者尊重需求。进入了心流状态的艺术家,不顾温饱需求,有时候这样的状况会持续好几天,这时需求的优先等级又会怎样呢?对于那些驱动动物迁徙的“本能”可能包括一些人类行为在内,比如看护新生婴儿,这时的需求优先等级又是怎样的?让我们看看新的需求层次是怎么将这些概念合并起来的。
本能理论
在早期,威廉·詹姆斯等心理学家就认识到,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都会遵循一系列与生俱来的行为保证生存。根据本能理论( instinct theory),这些内置的行为合理地解释了动物行为的规律循环,这些规律循环都能在物种间找到本质上的相同。我们在鸟类的迁徙、羚羊的交配仪式以及鲑鱼跋涉超过1600千米回到溪流中产卵孵化而后死亡的行为中发现了这样的循环。即使这些所谓的“内源性”行为模式不太依赖于学习,但是经验可以调节这些行为模式。因此,在蜜蜂相互交流食物位置,或者母猫帮助它的孩子磨炼捕食技巧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内源性行为与学习的结合。这些例子表明“本能”包含了许多本性(基因决定的)以及一些培育(学习)。
因为“本能”( instinct)似乎可以解释太多的东西,所以它很快从科学范畴的词汇变成日常用语。不幸的是,因为这种转变,它失去了自身的精准度。比如我们现在随口说的“母性本能”或者运动员“本能地接住了球”,还有经纪人有发现新星的“本能”。实际上我们用了太多的方式来使用这个术语,已经让这个术语本身的意义变得几乎没有意义了,本能仅仅变成了一个标签,而不是一种对于行为的解释。
因此,本能一词已经不受科学家的青睐了(Deckers 2001)。动物行为学家(一群研究动物在自然环境下行为的人)现在更喜欢使用固定行为模式(fixed-action- patterns)来定义非习得的行为模式,这种模式由可识别的刺激引发,并且在跨物种间存在。固定行为模式的例子不仅包括早期描述的“内源性”行为,还包括像鸟类筑巢、新生哺乳动物的吮吸这些不同的行为。
本能,用固定行为模式这种新方式能否解释人类行为的任何部分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天性——教养的争论。生物学似乎能够解释一些人类行为,比如看护新生婴儿。但是固定行为模式的本能不太能解释在人类工作以及玩耍时表现出来的大量的更复杂的行为。比如,我们推论强硬执行的动机可能包含一些基础的“杀手”本能,比如没有比将兰斯·阿姆斯特朗的成功归因于他骑自行车的本能(天赋)更好的解释了。
驱力理论
驱力的概念本来是用来解释那些有生物基础的行为本能的,比如吃、喝以及交配这类行为的备选解释。心理学家将生物驱力( biological drive)定义为让生物体满足生理需求的能量状态或者紧张状态(Woodworth,1918)。因此,口渴驱动动物饮水,对于食物的需求会唤起饥饿,驱动生物体进食。因此,在驱力理论(drive theory)中,生理需求(need)产生了驱动状态,将行为模式转向食物满足。当需求被满足时,驱动等级下降,这个过程被称为驱力降低( drive reduction)。你在饥饿时大吃一顿,在感到冷时好好洗了个澡,在做完这些事之后,你觉得很满足,这时你已经体验到了驱力降低。
根据驱力理论,生物体寻求的是身体内的一种平衡状态,叫作内稳态( homeostasis)(Hull,1943,1952)。因此,在不平衡条件下的生物体(比如由于体内缺水)会被驱动寻找内稳态平衡(通过喝水)。按同样的方法,我们能够理解饥饿是体内能量供给的不平衡状态,这个状态驱动或者刺激被食物剥夺的动物进行进食以恢复平衡状态。
不幸的是,动机的来历已经被证明不像驱力理论说的那么简单。特别是当认知、社会以及文化同时起作用的时候,驱力理论无法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这个问题我们将会在接下来关于饥饿的讨论中谈及。而且,驱力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在缺少明显的剥夺或者需求的时候,生物体有时候仅仅是为了增加刺激而有所动作。举个例子,你很难想象一个基础需求或者生理驱力能够让人们去滑雪或者跳伞。甚至在动物层面,实验室里那些在新的迷宫环境中的小白鼠,即使是在饥饿或者口渴的条件下向它们提供饮食的机会,它们也不会马上开始饮食,它们先探索了新的环境:好奇心胜过了饥渴 (Zimbardo Montgomery, 1957)。
认知心理学家也指出,生理驱力不能解释被目的所驱动的行为,比如为了升职而工作或者为了高分而学习。驱力也不能解释为什么实验室里的小白鼠穿过电网仅仅是为了探索新环境,或者为什么兰斯·阿姆斯特朗为了获胜忍受了数千个小时的无聊训练。心理学家称这些为心理性动机(psychological motives)。与生理驱力(biological drives)相反,心理性动机并不会立即因为内生理需求而产生,而是起源于学习、动机、威胁或者社会和文化的压力。人类的成就动机是心理性动机的另一个好例子。许多被驱动的行为,特别是在人类中,显然都是生物因素与认知或者环境因素的结合。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实践方面的生物与心理区别,我们将对饥饿进行详细分析,饥饿是结合了生物驱力和心理性动机的典型例子。
出于这些原因,心理学家认为驱力理论能够回答一些,但不是全部的动机谜题。他们仍然不愿意放弃驱力的概念,他们认为驱力代表着在生存与繁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生物基本动机。现在我们将驱力理论看作一个有用但不完整的动机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