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导读:这本书以“梦”为线索,其中尤以四个大梦为主线,即泰山上的梦、头遇心的梦、荣格入梦、遇见梦中的老师。整本书的内容都围绕着这四个大梦展开,这四大梦冥冥中开启了老师往后的际遇,这正是梦的心灵真实性与自主性的体现,也是无意识自我实现的历程,老师相信“我的梦,便是我的心理学,便是我的心理分析。”所有的梦都在洗心岛找到了落脚处,由洗心岛串联了起来,又由洗心岛得以再度唤醒、展现其意义。对于老师,“洗心岛,既是真实的存在,也是我梦中的意象,也是我心灵的体现。” ---www.tspsy.com
六、十年一梦
我和申老师的缘分始于2000年,距今以整整十年。彼时,我还是一个初入心理学殿堂的小姑娘,在华南师大某间教室里,听那个时候主要时间尚在国外治学的老师回国期间的一场报告。那场报告的主要内容我已经忘了,但很清晰的是,我还记得那个时候还没有留大胡子的老师亲切而温暖的笑容,以及在他报告中传递出来的对心灵世界孜孜不倦的执着探求。恍然间,似乎一个神秘而极具魅力的世界,敞开一扇门,犹如我第一次在飞机上看到落日,通往一个曼妙的天国,一个至高的精神家园,有光,有温暖,远在云端,又尽在咫尺。而旅程,就此开始。
三年以后,我有幸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自己的本科论文,再往后,顺理成章,成为老师的学生,跟随他一路走来,在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以及自我成长的领域上,逐步探索。现在很多导师都被学生称为“老板”,可是在我们的圈子里,那是不可想象的。老师就是老师,应该是那个传道受业解惑的人,是精神上的父亲,是某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情怀和理想投注的对象,是超乎世俗不染烟尘的存在。而申老师,为文,为师,为人,这些年来,从来没有让我们这些学生失望过。这并不是说申老师就那么的遗世而独立,实际上,我总认为老师是个有着出世的超脱却积极入世的人,他有着孩子般的真纯情怀,也有智者的睿敏和行动力。
申老师的新书《洗心岛之梦》,应该来说,是一种被期待已久的厚积薄发。很荣幸,这本书里的梦,有些我曾是第一批听众。洗心岛,于我而言,是太过熟悉的名字,我还记得老师兴奋地向我们宣布合同签下来时,师门内的欢声雀跃。其后,一次又一次重要会议于此召开,一批又一批治疗师以这里为起点,成长起来。
我总认为,老师这样一种在今时今日里传奇似的存在,要以某种方式彰显出来,流传下来。那些热情,那些悲悯,那些思考,那些挣扎,那些悲痛,那些喜悦,那些感动,那些成长,那些承载着生命活力与能量的情感以及理性力量,那些流转的生命力,需要被记录下来,被传播开来,作为一种整合的象征,一种安然的美好,一种新的精神动力。
我曾跟着老师和师母,走南闯北,见证过澳门的纸醉金迷,共历过北川汶川的艰难岁月。然而捧着这本带有墨香的《洗心岛之梦》,感觉又和老师靠近了一点。这本书以梦为轴,穿起了老师半生的自我探索。很多故事,在我们以前的专业研讨会上,不止一次的听老师提起。现在读到文字记录,感动不减,理解又加深了一层。感谢老师出版这本书,图文并茂,让我们这些学生重温那些经历的美好,也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近梦,接近心理分析,接近心理学,接近自我本真的一面。
我想,这本类似于自传的书记载的不仅仅是一个高尚灵魂的精神诉求,也记载了个人与时代命运交织的重要时刻,记载了心理分析在中国的发生与发展,记载了中国心灵与西方文化的唱和。
七、梦中亦见天地之心
《易经》有复卦,有复其见天地之心的启示。梦者蒙也,启蒙也;梦中亦有启蒙天地之心性的机缘。这也正是《洗心岛之梦》的不同凡响之处。
由此,可以欣赏作者之梦,包括其中的梦到荣格:
2006年的春天,我在洗心岛,记下了这样一个梦。
梦中似乎是在参加一个心理学的大会,许多国外的心理学专家都来到了洗心岛。
我偶然见到荣格站在那里,正像我在波林根(梦中)见到的样子;心中十分的欣喜,赶紧走上前去问候。
但梦中的荣格对我说:“我不是荣格,我是罗杰斯。”
见我一脸的困惑,梦中的荣格用左手往西边指了一下说:“你看,那不是马斯洛吗?”
梦中自称罗杰斯的荣格,用“alp”称呼马斯洛。
这是梦中的荣格,想让我相信他是罗杰斯。因为在人们印象中,罗杰斯是常和马斯洛在一起的。
梦中的我仍然想到应该有人为我们拍下一张照片,如同梦中和戴维.罗森一起见荣格时一样。
接着,梦中的荣格,自称为罗杰斯的荣格,带我看他的设计(梦中的他给人的印象是很善于设计的)。他用右手,在空中随意划了一下,顿时出现了一个似乎是由铁丝组成的乱如一团的东西,像是一个架子或笼子,也犹如一堵墙,问我:“这是什么?”同时问题中似乎还包含着“如何进入”。我当时有一种感觉,或许这其中也包含着对我的考试。
我留意看了一下,心想,这可难不住我;我可是中国的“格式塔” 专家,何况这又是在我的洗心岛。于是,我让自己安静下来,等待着其中的格式塔变换……心想,这“是什么”马上就会从这看似复杂的图案中显现出来……
梦中考试我的荣格,似乎是能够看出我的心思。当我心中想到这里的时候,便是已经通过了考试。只见那由乱成一团的铁丝组成的一堵墙,渐渐展开,出现了一个两扇的门。
于是,我欣喜不已,感到自己是通过了荣格亲自主持的考试;同时,心中也暗想,这考试也不算难啊。但就在那一刻,我忽然感觉到,这仍然是在考试之中,如何才能进入这关着的两扇门呢?
我心里在琢磨,到了这里,就应该放弃认知层面的“格式塔”思维,而应该运用“共情”(empathy),尤其是其中文的“神入”的意义 ,甚至是“涌现”(emerging) ,以及涌现中的“共时性”思想……就在此时,闭着的两扇门自然打开了。我看了一下荣格,看到的是其微笑的面容和鼓励的眼神。
于是,我颇为得意地走向已经敞开的大门。
但是,就在我踏进门栏的瞬间,与里面出来的,我只能姑且将其称之为“真实的无意识”,撞了一个满怀。顷刻之间,彼此溶为一体。
无意识的探索中,包含着彼此的寻找。
那种感受,本不易言说;心灵感应,莫过于此。
八、寻梦之旅
很少一口气读完一本书,可是读着申老师的《洗心岛之梦》却让我无法释手。像是在促膝聆听一位长者、智者讲述自己亲身的经历、故事与成长体悟的过程,不紧不慢,缓缓展开,娓娓道来….令人入迷、神往,即使听得日日夜夜也不会疲惫!
这本书以“梦”为线索,其中尤以四个大梦为主线,即泰山上的梦、头遇心的梦、荣格入梦、遇见梦中的老师。整本书的内容都围绕着这四个大梦展开,这四大梦冥冥中开启了老师往后的际遇,这正是梦的心灵真实性与自主性的体现,也是无意识自我实现的历程,老师相信“我的梦,便是我的心理学,便是我的心理分析。”所有的梦都在洗心岛找到了落脚处,由洗心岛串联了起来,又由洗心岛得以再度唤醒、展现其意义。对于老师,“洗心岛,既是真实的存在,也是我梦中的意象,也是我心灵的体现。”
我一直把人生看做一个过程,不断经历、感受、体悟、成长,不断唤醒一个又一个沉睡的“我”,寻回一个又一个遗失的“我”,拥抱、接纳与整合,这或许就是老师书中常提到的“自性化”(认识自我、体验自性、成为自己)吧!老师的一字一句、一言一行都体现出心理分析在于生活、在于体验、在于历练、在于举手投足之间,心理分析应是融入心灵、渗入身体的,它是我们每个人“自我探索的过程”。同时,要了解他人首先要了解自己,要理解异域的文化首先要理解本土的文化,因为我们的集体无意识是共通的,它的原型与意象把你我、古今内外的文明联系在一起,使我们依然能够听见那悠远文明的呼唤、聆听那亘古的歌谣、接受远古人类的馈赠。
我一直相信“感应”,它像是冥冥中莫名的吸引与无言的领悟。老师“把感应视为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第一原则,其中的感应心法更是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的关键所在”。正是由于这一系列梦的启示、感应,好像一切都在某一个时间、某一个地点准备好一样,老师登上了泰山,体悟泰山的心性与启迪;远渡重洋,寻思求索,寻获了属于自己的“书”,寻回了真正“以心为本”的心理学;入住北塞塔,相遇蜜蜂,造访荣格家,踏上寻梦之旅,领会梦中钥匙的真实性;遵循梦中老师的启示,体验茅夷,寻思东夷文化与埃及神鸟,终于梦回洗心岛;2008年“五一二”四川大地震后,老师奔赴北川,建起抚慰震后灵魂的“心灵花园”,行思三川,踏上希腊的神话之旅,体验牛与莲花的意象….
老师的这本书更是中国文化与心理分析相结合典范。通过《金花的秘密》,老师获得了一把钥匙,一把“可以打开荣格分析心理学会大门的钥匙,一把“能够开启中国文化心理学意义的钥匙”,在我理解,这把钥匙的秘密就在于我们中国文化里。因而,老师一直强调要把中国文化作为心理分析专业的基础。在书中,中国文化的底蕴展现得淋漓尽致,《说文解字》、《庄子》、《老子》、《易经》等古典名著,老师更是旁征博引、顺手拈来,足见老师深厚的文化积淀与博学修养。中国文化中蕴含着“心”理学真正的本义,还予心理学“心”的本质。“心”不仅指人的心理和情感,它还是人的灵性和智慧,是人的心灵与精神世界。当然,老师所追求的不只是这被遗失久矣的心意,还有“心与头得结合,以及在这种结合中心的超越性意义”。
老师随和,笃信缘分,我亦如此。我想,也正是这缘分、这感应,使我两年前从老师的一篇文章中找到了寻觅已久的道;使我在一年前第一眼看到老师,就矢志不渝地认定;使我带着神圣的梦想、朝着明确的方向在考研的路上义无反顾、坚定不移;更使我有幸能见到仰慕已久的老师,聆听他的谆谆教诲。当我在体验和探索梦与意象的奥秘之时,老师《洗心岛之梦》又及时地来到了我手中,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方的路。一切缘分与感应都像是冥冥中的注定,化作我感恩的心。能够拜读此书是我的福气,有幸得到老师的进一步指导将是我更大的福分!
叶琳
2011年5月19日
九、读《洗心岛之梦》
有些书,就像具某种魔力,吸引着你,牵动着你,使你恨不能一口气读完方才罢休。那感觉,如沐春风,如解久渴,如见新天地。有些书,又像是一湖深水,清澈、浑厚,深不见底,使你想投入其中,如鱼儿般慢慢寻觅,探索那丰富而深远的内涵,汲取营养。还有些书,如电光火石,对你的心魂不停敲击,给于启迪,使你读了还想读,欲罢不能。《洗心岛之梦》对于我,兼有这三种魅力。
读罢掩卷,思索它之所以带来如此丰富的感受,是因为,这不只是一本书,一篇篇文字,而是一个人,一个栩栩如生的人,行走于世界,探寻于天地,寻找人类的心灵家园,于是凝缩了这几近一生的心灵结晶。
这是心灵探索之旅。这样的旅程,由梦穿成,让我们看到了“梦即人生,人生即梦”的更深层含义。生活就像是是显现的人生,而梦则如未显现的人生,每个人其实都在这一明一暗两个世界间穿行,但很少人能获取那另一世界所能给予我们的丰富养料,以点亮那盏心灯。我们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一个人是怎样的上下求索,而“介然有知,行于大道”之上的。我们还可以看到,梦是如何“体现着深远的智慧”,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的。一个人的梦,会这样地伴随人的一生,并在所有人生的关键之处,发出它启示似的声音。我们还会由此明白,心灵怎样通过梦来炼金,使一个人清晰地认识自己,卸掉被紧紧箍束在头上的面具,唤醒内在鲜活的生命,承继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宝藏,活成一个独特的人。
申荷永教授学贯中西,不仅把西方的心理分析带入中国,且为这心理分析的寻根之旅做出了开拓性的发展。现今,或许还没有人能如此将两种文化的精华在心理学与哲学领域做这样的融会贯通。“对我来说,中国文化是我们心理分析的基础,也是我梦的滋养。我相信‘梦’者‘意’也。汉字之‘意’从心从音,包含生动的心音意象,正所谓从心察言而知意,意不可见而象,因言以会意。这‘意’与意念有关,由此可发挥弗洛伊德的‘自由联想’;‘意’也与‘意象’有关,正可用荣格的‘积极想象’。但是,这里的‘意’,与‘易’通,需要‘易道’之极深而研几;这里的‘意’,与‘医(繁体)’会,所包含的也是‘医理’中上医的功夫。至此,我依然遵循庄子的思想,得意而忘言,得意而忘象。所追求的正是梦中的意义,梦之生活的意义,梦之疗愈和心灵的价值。”由此,作者对于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可见一斑。此书所包含的深远的含义、丰富的启迪也可一窥。
如今,在这样一个急进、过渡外求、过渡索取,以至于我们的地球几近不堪蹂躏的现实世界中,我们多么需要这样的回归,多么渴望寻找到精神的家园,多么迫切看到何为我所能。作者用他的心路,为我们展现了这样的一条路。这条路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作者申荷永,是我的老师。我随老师研习心理分析、中国文化六年,也曾随老师去四川做震区心灵花园援助工作。老师把心理援助视为“自我救赎”,视为“一种慈悲和深层情感的接触和体验,一种心灵的洗礼与转化。”心理工作,由此承载了对自己与对社会的责任。这自己,是自我的修炼与修行,是自我的完善与超越,以达到探索心灵所能达到的境界;这社会,是意识到我们所应当肩负的,非个人的,为尽可能多的人的共同幸福所应付出的努力。“作为心理医生,命中注定也要将治愈本身扩展,使其利益深远”“他在此书中所呈现的广博,如同他本来所具有的深刻,犹如中国的一条大河。他与心灵的沟通和联接,为许多人提供了一种途径,能使他们的生活也从善如流,前提是他们愿意关注倾听此书中的要旨。”(约翰.比毕的序)心理分析,是生活,是身体力行,更是一种境界。
心理分析还是一种信念,这信念根植于心灵深处,根植于全人类共同的精神基底,因此也根植于我们的中国文化。申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对梦的和心灵的孜孜探索,将这根系细细整理,使之开出朵朵莲花。他还用诗人一样的情怀和文字,将这探索的历程化为优美的文学,感动和滋养着每颗读它的心。他用谦卑的执着与笃行,做了不是每个心理学家都能做和愿意做的事。因为他肩负并承担了使命。
这本书满篇是“我”呈现,一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的呈现;又全然没有“我”的存在,因为那小我早已融入大我之中,与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与中国文化的核心源泉,与人类共有的精神做了千丝万缕的联接,也让我们通过他心灵追寻的足迹,窥见了道路。每一个读了这书的人,大约都会对梦,对追寻,对探索,对了解,对体悟,对自我探索,对人类的理解,生出浓厚兴趣。于是这便会像是为每个人打开了一道道大门,将你迎接入心灵之旅。
有幸随申老师走上这样一条路,有幸在这里为大家推介这本书,也是我走在这条路上的最大收获吧。
十、梦在泰山
1988年,我随高觉敷先生攻读心理学博士研究生的第三年,父亲去世之前的2个梦,深深地影响了我,改变了我以后的生活,加深了我对心理学的理解,逐渐成为我以后心理分析的契机。
那是在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第九宿舍,当时南师兴建的第一栋研究生楼。我住在九舍顶楼靠西的套间。这栋宿舍楼建在了山坡上,有九层之高,几乎是当时学生宿舍中最高的建筑。在阳台上,可以俯瞰清凉山,遥望远方的天际。
每日清晨,我总是早起跑步的,常常是绕清凉山一周。
这清凉山又名石头山和石首山。晋代吴勃所著《吴录》中有这样的记载:“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叹曰:‘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也。’”龙蟠虎踞由此而来,南京文气凝聚于此。
从清凉山的后门进入,首先经过的正是诸葛亮当年的驻马坡。
每天黄昏时分,我总是会坐在阳台上,守望这缓缓隐去的夕阳,感受笼罩在夕阳下的清凉山。
……
……
伤痕犹在,依稀如梦
父亲去世后,我把我儿子斯普接到南京,让他也住在我的学生宿舍里。
妈妈不久赶来南京,和我们住在一起。
尽管那是我们生活中十分艰难的一段时期,但也让我们有了相依为命的经历。
妈妈是信命的,不管是平时的生活,还是生死大事。对命运的信任,使得她豁然达观,洁静自若。
但是对我来说,这1989,在我的生命中刻下了永远不能抹去的沉痛记忆。
其间,我曾做过这样一个梦:
梦中,我经过孔子的墓地。梦中的我是向北走,孔子的墓地就在右手的路边,但已是荒芜不堪,十分的凄凉……梦中的我看到那情景很是伤心,一种想哭的感觉,想努力为此做点什么。于是,我就把我自己当作尸体,扔去了孔子墓地的前面。心想,就让我作一点肥料,化作泥土,来养护这孔子的墓地吧。
或许,这梦也是我的文革记忆的延续。在那“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孔子的墓地几乎被铲平,孔府、孔庙、孔林中的一千多块石碑被毁,二千多座坟墓被盗掘,五千多株古松柏被砍伐。毫无疑问,那是不可饶恕的罪过,那是中国文化的沉重创伤。
我曾用“伤痕犹在,依稀如梦”为题在“山木的博客”写有一篇文章,其中记录的是我的一个真实梦境。
伤痕犹在,依稀如梦
前不久,曾和友人一起去参观国内首座“文化大革命博物馆”。其中有两位来自意大利的朋友,鲁伊基·肇嘉和伊娃·帕蒂丝(Eva Pattis),专业的心理分析师。在他们看来,这“文化大革命”已不仅仅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对于心理学或心理分析来说,透过这场“史无前例”的灾难,我们需要反思的还有很多,比如,对于人类本性的认识和理解。
一路上是我开车过去的,鲁伊基坐在我旁边。话题触及到了我的一个梦。一个很久以前的梦。
梦中,我在一个山坳的营地,有两个人从山里走来,高高的个子,朴素的穿着……我认出其中一位便是“毛主席”(这是我惟一的一次梦中见到毛泽东)。
梦中的毛主席显得疲惫,似乎是走了很远的路,说他们很饿,问我是否有吃的。于是我便赶忙招呼炊事员。但炊事员偏偏不在营地。于是,我便招呼几位战士和我一起去厨房帮毛主席做饭。但偏偏又没有厨房的钥匙。我让一位瘦小的战士从门上的窗子跳了进去,打开厨房的门,我们在那里为毛主席做了饭。
毛主席吃完饭后,很满意的对我说:你有什么需要吗?(梦中给我的感觉,需要什么就可以提什么,不管什么需要似乎都能从他那里得到满足。)
梦中的我怯怯地问,那我能提一个问题吗?
毛主席不以为然地说,什么问题,你说吧。
于是我问:您为什么要发动文化大革命呢?
……
这是一个目前只有疑问而尚未有答案的梦(或许是因为梦还在继续……),但同时,这梦中的问题却一直是我苦苦的思索……后来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被问到我自己是如何开始心理分析的,我说我的心理分析是由某种创伤体验触发的,回想起那创伤(那是真实的伤痛,文革开始我还年幼时由于文革所受的伤,有头上和脚上的伤疤为证),却正是文化大革命留给我的记忆和伤痕。
申荷永
(作者:申荷永 | 来源:节选自《洗心岛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