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戒》:欺骗与背叛的代价
发表于 2013-07-01 15:47
心理导读:竹卿导演的电影《杀戒》,百科全书式地呈现了人性的方方面面,从每一个细节进去,都可以串起一系列的现代心理学研究的成果。电影艺术的特殊表现力,与严谨深邃的科学遥相呼应,向我们立体地展现了人心和人生的真相与虚幻。 ---www.tspsy.com
《杀戒》:欺骗与背叛的代价
男主人公肖立昆是配种站的技术员,他的父亲是杀猪的。这一职业上的生与死的对比,揭示了父子俩在精神上互为表里的现象。这样的现象,几乎存在在每一对父子关系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父子性格、职业和成就上的反差,都来自父子之间这样的默契。
肖立昆操控的低等动物之间的交配,除了制造了后代以外,没有给动物们后来的生活制造麻烦。但是,他自己在寻找配偶之时和之后,却麻烦不断。因为人的生活比动物要广阔多了,“配种”之后两个人就不再是任何意义上的自由人,经济、身体、感情以及法律上的链接,使他们必须部分地牺牲自己的独立性来维护。有一些人,坦然地牺牲着,换来的是内心和生活的稳定;另外一些人,如江月娥,无法付出这样的成本,他们即要浪漫又要稳定,鱼与熊掌兼得,在现实无法满足他们的情形下,欺骗就出场了。
表面看起来,被骗者是可怜的,但是实际上,骗人者也许更可怜,因为他们要使自己首先生活在虚假中,而虚假生活本身,是一个人能够对待自己的方式中的最坏的那一种。欺骗他人的人,从开始到结束,都其实是在欺骗自己。如果说做间谍是欺骗敌人的话,那么在亲密关系中的欺骗,就是在做着以自己为敌的间谍。
影片中反复出现普希金的诗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是把生活拟人化了。本质上说,生活不具备欺骗人的主体性;真正骗人的,还是人,另外的人。当我们被欺骗的时候,我们的人格就找到了一个呈现的机会,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应激反应。
肖立昆在男人的三件人生大事上都受到欺骗。竹卿细腻地刻画了他被骗之后的内心世界:先是有所有男人的原始反应,然后逐渐超越。这部电影名为“杀戒”,在反映杀还是不杀的冲突上,匠心独具。恨一个人,就把他或者她杀死,是婴儿般的反应模式,其后的想象是:婴儿认为,一个伤害我的人消失了,我的伤痛就不在了。如果肖立坤真的杀了江月娥,那这部电影就只不过讲述了一个以牙还牙的老套的江湖复仇故事而已,复仇的快意后面,是人格的巨大缺憾和法律的无情介入,审美的意味就会大打折扣。但电影呈现的,却是象征层面的杀戮:在梦里,肖立昆杀了他仇恨的人。梦是愿望的达成,是愿望的无伤害的达成。这样的达成,使得生活可以再优雅地延续,也使得观赏电影的人的兴趣得以延续。
回到普希金的诗句。我们看看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预设下,有哪些值得回味的想法和想象。
一切幸福,或者痛苦,都来自爱,来自本来独立的两个人之间的血肉相连。
爱,有时让人整合,有时让人破碎。如果没有爱,仅仅只有欺骗,这样的欺骗只不过是个智力游戏而已,不会有伤痛。
如果生活欺骗了你,就是生活证明了你活着;欺骗不是最坏的待遇,但被只身流放荒岛是。
爱因斯坦说,上帝不掷骰子。生活这个上帝也许也不掷骰子:你被欺骗与否,并不是随机事件,而可能是必然事件—你具有被欺骗的“天赋异禀”。
所有的被骗者,都可能是骗局的合谋者。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感到意外,那证明你对生活有太多的误解。生活的本质是,每个人都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活着,而且,每个人都希望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活着。如果这些愿望不能满足,就只有两种选择了,一是用暴力让你服从,二是欺骗。后者貌似更加文明些。当然,最邪恶的状态,是暴力加欺骗。别以为这样的状态很远,其实很近很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可不可以耍流氓?当然可以,但如果你真这样做,你的生活的整体可能被破坏。
活着的过程,就是被欺骗的过程。看这部电影,是被竹卿视觉欺骗的过程,当然还要加上声觉欺骗、情感欺骗、泪水欺骗,以及时间欺骗。而且,一个也许难以理解的事实是:我们被欺骗得很愉快。
演员都是“骗子”。这几乎不用证明。帅气而倒霉的刘晔,漂亮而彪悍的倪妮,骗了我们100多分钟。100多分钟下来,我们喜欢上了他们。这证明:我们不是不喜欢被骗,关键是如何被骗。
认定生活不会欺负你,这是婴儿般可爱的幻想。被欺骗了之后变得精明,说明你是正常人;被欺骗之后不改婴儿般的状态,你就是圣人。
欺骗是别人的事情,不被欺骗伤害是自己的事情。
生活的本质其实就是欺骗: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化学的。这个世界上只有一样东西不欺骗:死亡。
从存在哲学看,被欺骗的数量,加上其后的情绪起落的幅度,等于生活的质量。一个从未被欺骗、也从未被伤害的人,等于没有生活过。
一切针对你的欺骗都可以被原谅,除了—你对被欺骗过于当真。
从未有依赖,就从未被欺骗。
在自我保护方面,怎么耍流氓,都不过分。见风清扬与令狐冲的对话。在法律范围内,以欺骗对欺骗是正当防卫;如果对方超过法律,则应坚守法律底线,让法律代替自己复仇。
(文/曾奇峰 心灵花园)